黄居正:为什么当代人的住宅会成为问题?_新浪地产网
关闭广告

黄居正:为什么当代人的住宅会成为问题?

提要:12月9日由新浪地产设计频道、优采共同主办的DesignXImpetus设计驱动未来主题论坛,宣告新浪地产设计频道正式上线,更以设计的力量告诉你, 经过建筑师的巧思,10平米也能拓展出它的品味,10平米也是一个世界!

  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任何矛盾都在等待能够给出答案的智者。国内大城市地王频现,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加剧,使得人们想要在城市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越来越难。年轻人无法负担城市中心区的高房价和租金,往往只能选择群租、合租甚至蚁居的状态。在以往媒体的报道中,“蚁居”是一种不得已、不讲究、不修饰的居住方式。12月9日由新浪地产(微博)设计频道、优采共同主办的DesignXImpetus设计驱动未来主题论坛,宣告新浪地产设计频道正式上线,更以设计的力量告诉你, 经过建筑师的巧思,10平米也能拓展出它的品味,10平米也是一个世界!

  会上,中国著名建筑评论家、《建筑师》杂志主编黄居正发表了《为什么当代人的住宅会成为问题?》的主题演讲。


中国著名建筑评论家、《建筑师》杂志主编 黄居正

  以下是演讲实录:

  黄居正:非常感谢新浪地产的盛情邀请!跟我联系的时候说让我讲一下住宅,其实我对住宅没有太多的研究。不过,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间,每天都跟住宅打交道,所以总是会有一些亲身的体会。同时,我在日本留学回国以后,去世界各地也会比较关注住宅这样一个建筑的类型。

  其实住宅不光在当代,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一个问题。想想人类走过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住宅总是最基本的两大问题,一个是缺住,伟大的杜甫就说过,当你有了住宅以后,你还要想着如何成为一个有诗意的栖居,所以总是会有这样两大问题。

  当然随着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就成为一个重大的发展趋势。城市化会带来很多的变化,但同时也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尤其在最近30年中国快速的成熟和发展,每个人都亲身感受到给我们中国人带来的一些困扰的问题。快速成熟化,当然就会带来土地的集约化,一方面是好事,但也会带来巨大的问题,比如随之带来要求提高空间的效率化。提高空间的效率化,(图)这张图片所显示出来的一个个盒子不断往上垒,这样就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很多的问题,我们再也见不到青山绿水,原来很好的社区环境或者邻里关系都没有了。其实我们小的时候还有这样的感觉,但当30年的快速发展,这些不断在消失,不能说完全没有了。

  由于这几个方面,人对自己的认同感就逐渐在丧失掉,我究竟来自哪儿,要去哪里,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要,所以就带来住宅给我们提供人类家园最主要的地方,要向什么地方去。

  后面,我想给大家分享一点国外的一些建筑师在面对这样的问题做出了什么样的答案。

  今天的主题是所谓的极限住宅,极限住宅其实就是因为刚才讲的城市化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问题,就是人到了城市里以后,土地问题、空间问题,都成为非常巨大的问题。

  二次大战以后,日本50年代无论是经济还是其他方面,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出台了一个政策,就是每户住宅不得超过40平米。当时都在研究极限住宅,极限住宅研究出来,还是要回到一个问题,怎么样让人在里面舒适,如何栖居的问题。

  这个房子还可以看到,里面是小两层的房子,如何让主妇在房子里面能够更好、更有效率的工作,包括下面的书房、楼上的卧室等,还让人在住宅里面有一个尊严,这是当时探讨的问题。据说盖起来以后,当时排了队好几万人在这儿参观。

  还有个非常著名的,学建筑的都知道的案例,就是52年的时候,3.36×3.36米的度假小屋,当然旁边还有一个80cm的走道。他考虑的就是人其实最终回归到只需要这么一点面积,就可以达到所谓的起居,都住在里面,所有的工作都在这里面展开,这是在建筑史上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回归到人类最开始的第一所房子的探索。这是一个基本的。

  下面我提几个方面,主要是20世纪以后,这些设计师、建筑师对住宅的一些考虑和研究。

  1、高质量有品质的居住容器。

  当时考虑到用财尽可能集约,我们可以从平面上可以看到,除了墙分割出8户住宅,里面有一些管道必要的以外,其他的空间都是可以变动的,这样可以让住宅里面的人有更多变化的可能性。当然在结构上也特别有意思。不详叙述。

  马赛公寓,既然是大城市,要解决那么多人的住房问题,所以在这个案例里,要探讨的是一个住宅如何成为一个城市。在中间这个部分,可以看到中间是做了一条街道,然后是两家两户共有中间一个走道,这样集约化,在空间上有特别丰富的空间,每家都是两层。整个楼里面大概有24种不同的户型,给大家多样的可能性。同时在屋顶上艺术化的空间,特别有意思,上面有一些雕塑。

  2、公共空间的介入。

  前面由于社区感、领域感的丧失,公共空间没有了,但是在西方的一些案例里面,这些建筑师尽可能给大家提供,当然也有中国的。

  退台方院,福建福州,OPEN建筑设计事务所。在这个房子里面,他们所要探索的,实际就是更多的提供相互相遇,让大家尽可能多地在房子里面产生一些交流的空间。所以可以看到,在屋顶平台、交通空间,横向的、树向的,让人有更多的交流,只有交流才可能产生共同体。

  日本的一个案例,松代公寓。这是提供给低收入家庭的,当然他们的低收入和我们的概念不一样,还是住的蛮舒服的。最大的特点,在四层做了一条街道,就是在下面1到3层之间,可以利用地面空间可以提供一个场所给大家交流,这样就更多地给住户有相遇交流的机会,当然还有一些社区中心。

  Common City,日本大阪,坂本一成研究室。右手就是大家进行公共活动的地方,像一条水街。

  3、领域感空间。

  你根本就没有相互的认识的机会,也不想去认识,这是因为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领域感的空间。

  Bouca社区,在中间是一个非有特色的邻里空间的地方,下面也做了一些向外向内的支持商业的空间,也可以给社区带来一些活力。用楼梯的手法形成一个社区感、领域感。虽然这不是一个住户的主要入口,但是引入了这样一个手法,让人有走出家门的冲动,有一个很好的邻里的感觉。

  1992,山本显设计工厂设计的。这个有点像“域”,进门都要有一个域,就是阀门式,你来人,我打开这个阀门,进去就把这个阀门关闭了,这样产生一个很强烈的空间感。这是面对广场的一些孩子在互动,从小就培养一个领域感。

  4、创造街道型美好。

  随着城市的发展,街道逐渐消失,我们可以看到形不成小时候那种概念了,完全消失了。再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一些建筑师在努力尽可能给大家创造一个街道型的生活。

  最典型的还是桢文彦的这个例子。不是一下子形成一个新的城市,是要有一个10年、20年,有一个时间段,在这个街道里面出现,这样才能有前面提到的几点。在这个小区里面看到不同年代的东西,形成一个特别强的社区关系。

  这是最新的,这是六十年代的,是慢慢形成一个社区。

  5、环境友好型·支撑体住宅的探索。

  如果不解决,会影响我们以后如何栖居的问题。这个问题,大概在20年前,日本有一个特别好的案例,叫NEXT21(图)。用中国的话来说,相当于支撑体住宅,里面是一个框架,过一段时间可以更换。包括里面的管道体系等等,都可以随着时间老化不断地更换,这样跟环境之间,它不用拆了这个环境重新去盖,尽可能少地不断拆了盖、盖了拆的行为。

关键词:建筑  空间  设计  居住容器  公共空间  

建筑设计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建筑设计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