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将实施新标准 男女厕位将按性别比例设置
中华卫浴网讯 12月1日,将实厕所新标准。日前住建部发布的新标准中指出,将调动公共厕所的男女厕位比例,并且将根据当地人流情况具体实施,以缓解女性厕位紧张的问题。
生理条件决定了女性如厕时间比男性长,频率也高于男性,孕妇和生理期女性所需时间更长,这意味着女性对厕所数量的需求多于男性。但“男厕所门口冷冷清清,女厕所门口‘火爆’排长队”的“冰火两重天”一幕,屡屡在各地车站、商场、旅游景点周边上演。赶上假期,城市公厕男女厕位比例不合理现象更让市民广为诟病。
因此,提高女性厕位比例、增加女性厕位数量、解决女性如厕难问题,成为城市“公厕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标准突显的是城市公厕设计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即以男性使用为主到注重考虑女性厕位比例和数量。而“强制性”,则表明了住房城乡建设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提高城市公厕设计建设水平以及切实解决男女厕位比例不协调、女性如厕难问题的决心。在第四个“世界厕所日”到来之际,住房城乡建设部倡导的这场女厕所“供给侧改革”,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切实推动“公厕革命”。
“根据新标准,男厕中的小便器不再单列,而是统一算在男性厕位中,这实际上是提高了女性厕位的比例。”承担《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修订工作的北京市环境卫生设计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援方说。对《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进行修订之前,北京市环境卫生设计科学研究所组织工作人员对8个城市的234个厕所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男女厕位数量及比例,男女如厕排队情况、排队时间长短,甚至是排队排到厕所的位置。
城市公共厕所的设计建设除了要与女性对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需求的日益增长保持动态平衡外,还要考虑到不同场所男女如厕人数。因此,在规定“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的比例应为3∶2”的同时,新标准给出了一个女性和男性厕位比例计算公式,即“R=1.5w/m”。其中,w为预测如厕女性人数,m为预测如厕男性人数。根据这一公式,不同公共场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灵活地确定公厕中女性与男性厕位的比例和数量。
而增加厕所数量,一是新建,二是改建,即把旧厕拆了原址重建。据业内相关人士介绍,在“邻避效应”下,“两方面难度都挺大,绝非易事”。尤其是改造已有公厕,往往拆除以后很难再建起来。不少单位和居民还是以传统观念看待厕所,怕脏怕臭,谁都不愿意让厕所建在自家附近。有的不仅思想上抵触,而且行动上对抗,甚至蹲在工地上阻拦施工。而急需改造或新建公厕的往往是女性如厕难尤为突出的地区。
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从仅要求卫生清洁到具备相关配套设施,是我国城市公共厕所建设的一条主脉络。这些配套设施不仅包括最基本、最普通的洗手设施,还有根据群众诉求逐步完善的人性化设施——母婴厕所,儿童、老年人专用厕位等。对需要照顾随行儿童和老人的女性来说,这些配套设施满足了其多元化的如厕需求,大大提升如厕幸福感。
从设计之初提高女性厕位比例标准,到通过增加厕所总量来增加女性厕位数量,再到考虑女性如厕多元需求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住房城乡建设部这场女厕所的“供给侧改革”不仅将让女性如厕不再难,还将让女性如厕更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