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火热涨价背后的冷静思考
自10月8日起,部分玻璃企业带头涨价,后续有不少企业跟上脚步,纷纷发布调价通知。
昨日(11日),漳州旗滨白玻4-12厘上调1元/HB,运费不变;翡翠绿上调1元/HB。河源旗滨白玻4-12厘上调1元/HB,发往珠三角地区运费上调0.5元/HB。且自昨日起河源旗滨发往珠三角地区(包含河源市区)、粤东地区所有区域运价上调10元/吨,另发往梅州、五华地区运价上调15元/吨,而此前的运费按原价结算。
另外还有以下几家企业也做出了类似的调整:正大自昨日8时起,3.5mm、3.8mm上调0.1元;东莞南玻太阳能玻璃有限公司根据市场及库存情况调整价格,浮法白玻3mm-8mm价格也上调40元/吨;玉峰公司自零时起,大合同客户结算价调整为所有厚度汽车级、建筑级均上调2元/重箱;华尔润也取消了10月10日前3元优惠,结算价格上调3元。
目前我们看到的是许多玻璃企业为了抓住“金九银十”的小尾巴,正火热朝天地进行价格拉涨,仿佛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在涨价的喧闹之中,大家对这现象的所产生的担忧却无法隐藏,我们该不该给玻璃价格泼泼冷水呢?
近两年,玻璃行业产能过剩,让不少企业吃了苦头,而今年的玻璃“疯狂”涨价,让不少原片厂家从中得益,尝到甜头之后自然是乘胜追击,但是,有企业人士透露,其实涨价不是什么好事,玻璃内销可以让消费者去消化涨价,而出口则会因此会受阻,尤其玻璃出口占中国玻璃产量的比例很大,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短期内原片厂商能从涨价中获取很多利润,但长远来看,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应有合适的利润空间,否则再怎么涨价也终究难以持续。
这时的涨价说不定能让某些玻璃企业再支撑一段时间,然而深加工企业的日子则没那么轻松,一业内人士指出,现阶段,玻璃加工厂的利润空间已经被完全压榨,投入这个行业的投资者兴趣大大降低,不过这也符合国家去除低附加值企业产能的趋势,同样的道理,涨价必然也会加速玻璃行业的洗牌,对于那些高耗能而又低附加值的企业而言,往往是熬得过初一、熬不过十五,最终只能提早出局。
当然,在大部分企业拉涨的现在也有人并不看好这新一波的玻璃涨价,称今年“金九银十”不明显,且有大量工厂开工不足,认为价格升不起来,但是如果南方的玻璃价格“乱来”,那北方必然是“随时奉陪”。对此,更有人直言不讳称集体哄抬价格是违法的。
玻璃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与附加值低的问题不是一两天积累而来的,也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一味靠价格来促进玻璃产业的流通是本末倒置,如果不把握根源问题却在价格上涨或下调之间纠结,则行业在短期内想好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