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退出 照明行业仍需破局
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提升,国际品牌将生产基地从中国外迁至东南亚的做法并不罕见。但是照明行业巨头GE从中国市场退出的剧情,却成为了一处“闹剧”。近日,网传GE照明CEO在写给内部员工的邮件中称,自今年11月30日起,GE照明将终止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所有直接商业活动。照明行业的巨头,在中国这片市场的推出竟然如此悄无声息,不免让人唏嘘,但从照明行业近些年发展的走势,我们不难看出GE出走的初衷。
无利可图 多年盈利萎缩
商人逐利,这点无论是国内品牌还是世界500强企业都是相同的,GE此次推出中国市场首要的原因自然是多年的市场萎缩。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耿博就曾表示,近几年,GE照明已在陆陆续续退出亚洲市场。五年前,由于效益不好,GE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开始走下坡路。GE照明在中国只做渠道,并不设实体厂,其产品主要通过委托厦门一家叫通士达的公司代工。通士达也帮助GE照明生产销售北美市场的照明产品。 资料显示,上述的通士达全名成为“厦门通士达有限公司”,是厦门轻工集团下属企业,主要从事节能型电光源产品、照明电器、塑胶制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其旗下子公司中,通士达照明、通士达新科技皆与GE有合作。
或许GE在中国市场本来就没想“玩真的”,GE照明在中国市场的推广力度,一直不如飞利浦等其他品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跟前者的产品布局有关。GE照明在中国市场的推广以工业照明为主,主要采取招标进行,所以推广方式和其他面向家庭、商业应用等照明产品的推广也不同。GE照明退出亚洲或拉丁美洲市场,对其影响并不大,因为这两个市场营收规模很小。如中国市场的营收规模可能只占GE照明整个营收的10%左右。GE照明品牌的知名度主要集中在北美市场。
但是同为照明行业巨头,飞利浦等其他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动作就更耐人寻味。
传统照明巨头剥离照明业务,乃大势所趋。在GE照明被传出要退出亚洲市场前,飞利浦和欧司朗照明业务皆有“卖身”的举动。另外,早在2014年,三星已决定全面中止于海外市场从事LED照明销售等相关事业。
照明之惑亟需从制造转为“智造”
GE等巨头纷纷剥离照明业务,国内照明品牌就更需要提高技术门槛,向“智造转型”。以近些年主流的LED照明为例,LED行业技术门槛较低,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这个行业,最终导致和当年光伏行业一样——产能过剩严重,企业之间大打价格战。经过一轮洗牌后,众多企业倒闭关门。
LED芯片在2012年到2015年的三年多时间里,价格降到了原来的十分之一。作为国内第二大的LED芯片生产企业,华灿光电在上一轮价格大幅下滑中,可谓经历了阵痛,公司业绩呈现大幅下滑局面。不过,目前芯片价格保持在200元左右,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趋于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层面对LED企业的补贴,使得很多企业进入这个行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展LED,而是为了补贴,这也是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
LED产业在2000年以后,经历了高速发展,华灿光电、三安光电等LED企业也搭乘了行业发展的东风,从当初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今天的LED上市公司。由于LED产业技术门槛较低,也使得众多资金进入这个行业,最终导致和当年光伏行业一样,形成产能过剩的局面。
为了突围,企业之间开始进行价格战的无序化竞争,这种竞争在2015年达到顶峰。高工LED研究所数据显示,2015年有超过20%、约5000家LED相关企业退出市场。
其中,作为LED芯片产业,同样经历了价格战的竞争,产业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洗牌。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LED芯片企业在正常运营的大约有15家,这15家是从2010年的50家,经过价格战洗牌后剩下的企业。
绿色转型任重道远
作为绿色转型的重点行业之一,照明电器行业在清洁生产、绿色转型方面的任务较为重要。《国家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中就明确制定了电池、照明电器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实施清洁生产重点示范项目,提高清洁生产水平;通过实施绿色照明工程、能效标识管理、环境标志认证、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惠民工程,提高绿色节能产品市场比重。
而在其中,LED照明发光新材料应用及提升智能照明系统;而重点装备制造水平提升工程则包括管型LED灯自动化组装设备、LED平板灯自动化组装设备都是重点发展方向。可以预见,未来,智能照明或将成为行业重要的增长极,是照明企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近几年来,众多照明企业早已积极布局智能照明领域,行业更是对智能照明话题展开了大讨论。然而,真正的智能照明是什么?未来智能照明将如何发展?目前,智能照明在照明行业还没有完全爆发,但行业对智能照明前景和趋势的认同毋庸置疑。GE等行业巨头剥离照明业务的举动也再度为国内照明行业敲响了警钟,智能转型已成大势所趋,行业破局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