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珩+上布素麻-最小的大院与胡同里的开放城市
文章来源:UED
由建筑师刘珩&创意品牌上布素麻联合策划“遇见什刹海”之“九个院子”
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展&创意品牌设计展
将于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
(2016.09.23-10.07)
在大半截胡同7号展出
大半截胡同7号
该院落位于新街口北大街东侧,新街口东街北侧
大半截胡同:东西走向,西至新街口北大街,因胡同短且窄,东口不通行,故称半截胡同。清末东延至光泽胡同,方能通行,但名称未改。
院落更新概念方案
城市延长线
GARDEN URBANISM
香港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
创建人、主持建筑师
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理工学院
2015-2016 客席教授
城市延长线
物尽其用:保留四合院的有天有地的、院落向心的类传统生活模式,通过地下室开挖,达到院落居室极大化的利用。
把城市延长到合院:将城市以及公共生活引入到院落的社区生活里,使得城市性和居住社区两者在传统四合院的时空里,既同时同在、而又相对独立地共生。
大半截7号既是城市里的独立社区,又是院落中的开放城市。
或许你会产生疑问:什么是“最小的大院”?既已“最小”,何来“大院”?胡同里怎么会有开放城市?对于胡同有限的空间与四合院内向型的属性,怎么做到“开放”?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建筑师刘珩,在什刹海区域大半截胡同7号,这个占地180㎡的院子中的两个院落更新概念方案。
你一定会为之着迷。
虽然大半截7号只有一个,但这两个不分伯仲的优秀设想,一定会让你难以抉择——你也可以悄悄告诉小编,你更喜欢哪一个。
来自网络
四合院是一种非常现实的生活空间,从最早的完整体系,经过岁月的侵蚀与人们生活所需的变化,形成了呈现于人们眼前的样貌。
大半截胡同7号是个典型的普通生活四合院。院内却有坡屋顶、平屋顶的房屋及多层次的空间。
入口沿街几棵形态各异的树,街角的小摊集市,共同构成多元化的的城市环境和迷人的生活氛围。
共产社区
方案一
大院似的生活是人们记忆中非常重要的生活模式。
大半截胡同7号是个典型的大杂院。院内原住着五户人家,住户自主加建使得院落处于一种很拥挤的状态。面对加建拆除后仅剩的空空院落,如何重新分配组织空间是本案的起点。
由于原五住户面积采光条件不均,因此刘珩提出“共产社区”的概念,最大化利用地下空间,均分出五个loft基本居住单元,它们面积,采光面均等,满足基本居住的舒适度,通过地面与地下层组合关系的变化及采光面位置的不同取得基本单元的“个性”。
她剖析了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将基本单元模式化,并添加使光线充盈的错位跃层元素后重新组合,形成五种拥有多种变化的单元。
你会惊奇地发现:在此过程中,四合院的外轮廓没有任何更改,所有的变化都是在内部空间进行,而这种内部的相互关系,也造就了新空间与原有院落互动的产生。
每一个立体空间都有六个面,两个立体空间叠加,形成的十二个面,可以因地制宜,顺势而为,衍生出无数可能性——尽管简单,却又十分丰富。
除了五个单元外,余留下的许多流动空间,将交给院中居住的人来决定其使用功能:阅读、放映、娱乐、交流等等不一而足,甚至可以将空间开放,给胡同的居民共享。
小巧玲珑的空间,不但满足了多角度的采光、通风和观景,还满足了生活与工作,交给居民去创造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充满了灵活性。
投射了不同空间层次的暧昧之感不断地重复在空间内部,不同的配套组合方式形成了大半截7号四合院空间的丰富内涵,这就是刘珩希望达到的,“最小的大院生活”。
五个住户在地下层共享一个集中式的大院和厨房,大院能容纳更多丰富的活动,地面层则共享一个离散环绕式的公共起居室,其乐融融的生活氛围渗透到社区的每个角落。
大半截胡同7号将成为“最小的大院”。
游园城市
方案二
在方案二,刘珩希望将什刹海热闹非凡的市井文化与市民平静安宁的日常生活交融在设计空间内,保持四合院组成的两面性:围合与开放。
将四合院与城市、园林及天地三个维度叠合,空间便呈现一种暧昧的界限——人们在四合院中拥有自己平凡日常和宁静后花园的同时,继续承载着城市的生活。
设计仍希望保留四合院的有天有地的、院落向心的类传统生活模式,通过地下室开挖, 达到院落居室极大化的利用:
人们在地下空间中生活,有天,有地,有光线;地上空间与街道和胡同共存,可以是美术馆、画廊、工作室或咖啡厅、酒吧、餐厅等公共商业活动空间。
如有需求,还可改造为更加私密与独立的民宿。
一层平面图(开放)
地下一层平面图(居住)
地下空间设计了四套带洗手间、起居室与卧室的民宿,共享餐厅与厨房。每家还拥有一个可合可分的院子——如四家居民关系较亲密,内院便可合并为一个四家共享的大庭院。
保留灰色的现状墙体,将窗户打开,使院内与院外空间产生直接接触。
通过最大一间房屋与胡同相接的灰色界面,利用大半截7号两面临街的优势,将城市以及公共生活引入到院落的社区生活里,使得城市性和居住社区两者在传统四合院的时空里既同时同在、而又相对独立地共生。
大半截7号既是城市里的独立社区,又是院落中的开放城市。
设计周期间布展方案
大半截胡同7号
NO.7 Dabanjie Hutong
加建拆除后的大半截胡同7号,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高低错落的台地,和中间低陷的院落铺地。
南沙原创将与品牌上布素麻合作,采取麻绳编织的方式弥合其中高差,取平现场标高中间值,麻地如同园林中的水塘在院落蔓延铺开,游人可沿麻地摇曳行走,颇有意趣。
受朱小地装置“窗上影”启发,南沙原创用10块钢板填充到框架内,钢板正面是磨砂不锈钢材料,反面为合院改造展览内容。
人们在行走时,将会拥有硬质铺地与软性麻布的两种体验。在展览时,拥有弹性的麻布场地,是否会成为孩子们的最爱?
脚手架搭出的框架勾勒出院落中已拆加建房子的轮廓,用“空”的方式还原院落“实”的状态。
靠近院内空间的钢板,会映出过去的生活痕迹,内部则展示了未来的方案。钢板的推拉实现空间的开合,人在其中观展游走,能够感受到人影晃动,亦真亦幻。
创意品牌:上布素麻
一匹夏布 一件衣裳的故事
A story from a piece of cloth to a piece of clothes
上布素麻 Sanbusuma
为建筑师杨磊跨界创立的原创设计品牌,致力于夏布苎麻文化复兴,让夏布重新进入现代生活,以推动“夏布的生活方式”为主轴,用最中国及最有灵魂的布料做最有灵魂的衣裳,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
衣裳的故事
The story of ramie clothes
展览通过运用夏布装置艺术化设计,利用四合院的空间,分隔出不同的展示功能,将一件衣裳从苎麻原料种植、剥麻、绩纱、织布、设计、制版、裁剪、样衣等制作过程的故事串联,呈现传统手艺人在一件衣裳制作过程中所倾注的匠心。
每一件衣裳都是有故事的,都是有态度的,这是上布素麻所希望传递的自然生活方式的美好。
延伸阅读
- 选配中央空调的三个设计步骤
- 照明工程设计收费有标准可依 2017年2月16日实施
- 隈研吾设计山手线新车站 折纸造型屋顶成亮点
- 建筑设计“四重境界”与幕墙技术“六大阶段”
- “全筑-银桥装饰艺术石膏杯”优采设计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