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海绵城市”药方 投500亿元能否不再“看海”
[中央财政在目前30个海绵城市试点和25个城市地下管廊的总投入将达到660亿元以上规模]
[根据武汉市水务局发布的《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武汉在青山和四新两个示范区开展试点工作,计划三年投资162.9亿元,实施项目455个。计划到2017年,两大示范区内涝防治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
从2014年开始,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地方建设海绵城市的补贴,2015年和2016年两年的预期投入将近400亿元。有关地方财政也将提供不低于100亿元的配套投入,就此计算,仅政府投入就将达到500亿元。如果再加上金融机构设立的相关建设基金和社会资本的海量资金,“海绵城市”建设总盘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兴建海绵城市
城市汛期“城市看海”几乎成为常态。
海绵城市应运而生。它指的是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微博 博客)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海绵城市”建设,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通过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部分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既降低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又提高了洪水资源利用率。“洪水”利用得好,尤其是中小洪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
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迁安、白城、武汉和西咸新区等16个城市纳入了海绵城市的试点。2016年,北京、天津、大连、三亚等14个城市进入第二批试点名单。
海绵城市频遇“看海”尴尬
武汉也是国家2015年确定的首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之一,按照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专项资金补助,武汉3年内每年将获得5亿元补助。
根据武汉市水务局发布的《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武汉在青山和四新两个示范区开展试点工作,计划三年投资162.9亿元,实施项目455个。计划到2017年,两大示范区内涝防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
虽然已经投入巨大,为何今夏武汉市民依然“看海”?
有受访学者向记者分析:武汉市的城市排涝标准只有10~20年一遇,部分地区仅为2~5年一遇,即使这样,还有许多排涝工程尚未达标建设,加上许多管道年久老化失修、垃圾阻塞导致排水不畅等,导致排水系统的效率和能力大大下降。
此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强调,武汉发生内涝有其特殊性,不可与其他城市一概而论。武汉本身地势较低,水系丰富,地下水位高,其发生内涝的原因更多的是流域上下的协调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长江委防汛抗旱办公室副主任沈华中表示,城市化的过程中,之前能够对雨水径流起到调节作用的河湖、坑塘、湿地、沟渠、低洼地已经变成了城市建设用地,对雨水径流的调节、蓄滞作用丧失,自身也从不怕淹的区域变成了怕淹的区域。很多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欠账比较多,排水能力不足,导致城市内涝频发。
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对本报记者说,新开发城区规划科学性不够、标准不高,排涝工程项目进展滞后,应对罕见大暴雨的准备不足、应急处置能力不足;老城区旧城改造地上地下不配套等方面都是重要原因。
彭智敏说,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城区的迅速扩张侵占了大量的湖泊,导致城市蓄水能力下降和洪水下泄通道减少。建在这些低洼处的城市社区往往成为城市内涝的最大受害者。
建设资金体量庞大
建设海绵城市,资金是需要突破的障碍之一。建设项目体量大,需要较强的资金运作能力。
根据《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未来中央财政将就此投入399亿元资金。如果各城市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意即最高还有39.9亿元的补助。
因此,中央财政在目前30个海绵城市试点和25个城市地下管廊的总投入将达到660亿元以上规模。
但不管是海绵城市还是综合管廊建设都规定,有关部委将定期组织绩效评价,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奖罚。评价结果好的,按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基数10%给予奖励;评价结果差的,扣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如何建设仍在摸索
李迅认为,“首先,海绵城市建设本身只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内涝,不能期待这项工程能彻底解决城市内涝。其次,海绵城市建设目前仍然处在一个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技术层面的学习与掌握也需要时间。”他相信,伴随试点经验的逐步积累和普及,未来建设的速度可以加快。
王浩建议:“要做好城市规划,尽可能避免在蓄滞洪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坚决杜绝填湖造地,维护湖泊蓄滞洪区调洪蓄洪功能;要全市一盘棋地做好城市防洪排涝规划,通过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逐步提高防洪排涝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