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扎堆世界500强 中国制造业集体被挤出

提要:201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占总入榜企业比重仅为34.9%,而韩国53.3%,德国42.9%,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并且这一比重仍然呈现逐渐下降态势。 最后,制造业领域的大企业多数是靠兼并重组做大规模挤进500强,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竞争力。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报。201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占总入榜企业比重仅为34.9%,而韩国53.3%,德国42.9%,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并且这一比重仍然呈现逐渐下降态势。一个国家杀入500强的企业,冲在前面的更多是房企、银行,而代表经济未来的科技型、服务型、创新型制造业企业却整体萎缩,或是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的短板。

  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单上,中国大陆103家(如算上台湾7家,共110家。下同)企业入围,仅次于美国。500强被视为全球经济的一面镜子,一直是衡量各国或地区大企业整体规模和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被誉为“终极榜单”。在当前世界经济低迷和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佳,中国企业可谓逆势成长,上榜企业数量和排位稳步上升;上榜企业整体经营状况良好;行业分布日益多元化。然而,喜中有忧,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并非像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上数量连年上升所表现的那样一片大好。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占总入榜企业比重偏低,只有34.9%。而像韩国、德国、日本等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这一比重分别为53.3%、42.9%、40.4%,远远高于中国。甚至服务业高度发达的美国,都达到了35.1%。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制造业的19.8%,超过美国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加速过渡时期,制造业理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应该说,中国制造业企业占总入榜企业比重高于全球任何一个国家,才是合理的。可是,恰恰相反。制造业企业占总入榜企业比重偏低是一种社会病态。

  并且,制造业企业占总入榜企业比重呈现不断下降趋势。2012年至今,比重分别为 36.3%、35.3%、35.2%、35%、34.9%,连续降低1.4个百分点。这说明,按照全球统一标准来衡量,中国制造业大企业整体呈现萎缩状态,整体发展水平逐渐下降。可喜的一点是,该比重每年下降的速度是放缓的。国务院出台《中国制造2015》,通过“三步走”战略、用三十年左右的时间来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正是抓住了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点。

  二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制造业企业占总入榜企业比重持续走低,整体萎缩?很明显,首先,房企扎堆杀入500强产生了挤出效应。2016年,中国成为上榜房地产企业数最多的国家,万科万达、恒 大三大房地产巨头首次入围,之前上榜的还有绿地、华润等。此外,中信、中粮、五矿、中航、长江和记、天津物资等十余家企业与房地产有关。据统计,在103家入围企业中,拥有房地产板块的企业至少有17家,挤掉了制造业企业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也反应了中国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

  其次,制造业企业盈利能力差。由于世界500强主要根据每个财年的营业收入来排名,这几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经营业绩差,营业收入减少,导致落选出局。今年上榜的36家制造业企业平均净利润水平明显低于其它国家,约为美国的1/5、韩国的1/4、德国的1/3。可是,中国非制造业企业利润水平则明显高于其它国家。这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相对偏低,而虚拟经济投资回报率很高。10家商业银行利润总和占到所有103家企业利润总额的一半以上。除了苹果,全球最赚钱公司的2到5位,被“工建农中”四大行所垄断。利润日益趋向金融行业,过度金融化,大量社会资本“脱实入虚”,导致制造业企业融资贵、融资难,大量的制造业企业在为几家银行打工。同时,大陆上榜的21家企业出现了亏损,31家企业的净利润同比出现了负增长。其中6家金属行业的制造业企业,总计亏损近21亿美元,这也反映了制造业企业的盈利能力。

  再次,制造业整体转型相对滞后。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美国、日本、韩国等上榜的制造业企业基本都分布在电子、互联网、现代制造等高科技领域。其中,日本多集中在高附加值领域,汽车、电子、装备制造三大行业的企业数约占日本企业总体上榜数量的一半以上。然而,中国制造业转型迟缓,上榜的制造业企业依然主要分布在钢铁、汽车、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能源领域,科技型、服务型等新兴产业的企业较少,特别是制药企业十分缺乏。多数行业要么属于垄断领域,要么属于产能过剩领域,要么属于亏损大户。当前,在下大力气“去产能”和消灭“僵尸企业”的攻坚战中,这些上榜的制造业企业,无疑折射出中国经济的短板。因此,制造业企业,在较长一段时期里要经历一个痛苦的结构调整和去产能的过程,如不能通过转型升级实现效益提升,长期盈利能力必然堪忧。

  最后,制造业领域的大企业多数是靠兼并重组做大规模挤进500强,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竞争力。靠“拉郎配”式的并购重组把企业简单拼凑、规模做大,产生的世界500强企业,既没有竞争力,创新能力差,也缺品牌。今年上榜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几乎都存在“规模大而质不强”难题,品牌严重缺失。如在福布斯2016年度“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品牌”、汤森路透“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两个榜单上,中国企业均无一上榜。据OECD统计,发达国家拥有全球90%以上的名牌。中国企业的规模效应并未转化为品牌效应,大量企业以代工方式生产,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没有自主品牌,当然也就没有定价权、话语权和利润分配权。可以说,补齐品牌短板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习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把“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排在最后,有着深刻的用意。

  

  如何提高中国制造业企业占比,打造实至名归的世界500强制造业企业?需要政府、市场、企业共同发力。

  第一,着力增强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要真正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以大企业为中心,优化配置各种创新要素,切实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支持建立一批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二要注重开放型、集成式创新。强化自主设计和集成创新,有效吸纳、整合全球创新资源,逐步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系统集成创新能力。三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分享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转移交易体系,促进交叉授权,盘活知识产业存量资源。积极开展基础产权、前沿产权的国内外合作。四要加强制造业企业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制造网络组织创新的杠杆作用,谋划“设计+生产+服务”,高度专业化和分工协作水平的全球高附加值制造商业模式。

  第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制造业企业。一方面,基于现有经济发展基础、技术人才、土地成本、环境容量、产业配套能力等比较优势,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做大做强传统制造业。另一方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形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

  第三,促进制造业和金融良性互动发展。一要围绕产业链完善资金链,增强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打通资本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二要增进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持续加强对制造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三要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制造业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提高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

  第四,提高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一要深化公司股份制,加快投资主体、产权多元化建设,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二要提高企业整合全球资源能力,提高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加快与世界经济融合。三要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积极培育经营风险人才队伍。用好用活人才,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和发挥作用中的制度障碍。四要加强企业营销渠道建设。增强企业营销渠道掌控能力,提升产业链垂直整合水平。建设多元化营销渠道,增强制造业企业市场开拓能力。

  总之,数量不等于质量。虽然,中国也有华为、联想等龙头企业,但凤毛麟角。制造业企业整体呈现萎缩态势。这与拥有13亿人口、居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制造业大国地位极不相称。进入新经济,单纯依靠数量和规模发展的思路已很难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要求。我们要数量,也要增量,更要质量,企业“脱脂肪增肌肉”刻不容缓。

新浪地产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