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建材业如何满足存量房屋市场分散性需求_新浪地产网
关闭广告

建筑建材业如何满足存量房屋市场分散性需求

提要:2016年上半年,在全国各地解限放水去库存的环境下,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投资、销售双回升的小阳春景象,但这并不意味传统建材业的好日子往日重现。

  一、未来已来

  2016年上半年,在全国各地解限放水去库存的环境下,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投资、销售双回升的小阳春景象,但这并不意味传统建材业的好日子往日重现。

  一方面,宏观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过度刺激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中长期L型发展是大概率事件;房屋建筑及建材业作为以往需求侧强刺激政策的排头兵,投资已趋势性地从长期“2”字打头的双位数超高速增长断崖式地回落至中位个位数,建材产业正面临着“三去一降一补”的严峻考验;在超高速发展和“底线竞争”的双作用力下,建材业产业链的终端——存量房屋建筑不仅体量庞大,质量也堪忧。

  

  另一方面,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已经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商业环境和产业价值链条,对传统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诸多不确定性,产业互联网化势在必行。

  坏消息是,高增量市场一去不还。

  好消息是,大存量市场商机无限。

  问题是,防水业企业在从增量向存量市场,从传统向新经济环境两个快速切换的过程中,要发挥哪些优势,克服哪些惯性,顺应新的市场需求,完成转型,制胜已经到来的未来?

  二、蓝冰还是蓝海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是由需求侧支撑起来的,初期是供给短缺,中后期是大水漫灌式的制造需求(强制激政策),也因此造成了当下的诸多后遗症,主要体现在需求短缺,市场资本、产能双过剩和供给侧的大量结构性矛盾。与此同时,欧美及世界各地的近期经济数据表明,全球仍然处于08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复苏步履维艰。这些都需要长时间去消化。

  因此,我们说宏观经济长期L型发展,不仅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也是由全球经济发展周期决定的。

  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高增量市场条件逐渐消失,视野由大干快上的“增量红”切换至茫无边际的“存量蓝”的时候,我们是否考虑过,这一片蓝究竟是蓝冰还是蓝海?

  (一)房屋建筑存量市场有多大

  这里所说的存量市场特指既有房屋建筑的数量,及其所衍生出来的维修、翻新、改造、维护等市场需求。与现阶段增量市场需求趋势性增速下降相反的是,房屋建筑存量市场正嗷嗷待哺,无论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潜在需求远未被满足。

  从总量上来看,以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参照,当年城镇住宅建筑总面积为203亿平米,乡村住宅总面积为210.3亿m2,住宅建筑存量总数为410.3亿m2。保守估算,至2015年底,城乡住宅建筑存量总数约500亿m2,加上公共房屋、工业房屋建筑,存量房屋总面积估计约700亿m2。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300亿m2,届时总规模将接近1000亿m2。

  

  另一数据是,2010年北美屋面工程市场光沥青制品一项的总消耗量是53亿平方米,其中70%用于既有屋面的维修和翻新。

  据阿卡迪全球建筑资产财富指数(Arcadis Global Built Asset Wealth Index),中国在2014年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建筑资产第一位的国家,达到47.6万亿美元,未来十年内,中国建筑资产总量甚至会是其它前五位经济体(美、日、印、德)的同类资产总和。

  

  由维护、运营如此天量的资产衍生出的经济体量,无疑将是中国经济未来最重要的增长来源之一。与此相关的房屋建筑维修、维护、翻新、改造经济体量也将是建筑建材业最主要的增长来源。

  (二)高增量市场的惯性特征

  市场在切换,但市场和我们自身的惯性并不会消失,并且二者在余波未尽的时段里仍然是匹配的。对惯性的认知和自省,既有利于我们活在当下,也有利于谋得未来。高增量市场赋予所有市场主体包括组织、个人的思维和行为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速规模化。应对08年金融危机的强制激政策让我国弯道超车,替代美国一跃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全球50%的新建工程集中在中国,在这个体量基础上,建筑及相关领域投资保持“2”字头双位数高速增长一直到2013年,这是总量规模,与此相应的单体项目规模也是空前的。组织架构、决策机制、资源配置、行为习惯与高速规模化市场特征匹配的企业随之突飞猛进,市场竞争格局也因之发生了巨变。在这个阶段,直销能力起着决定的作用,一两个项目就可以支撑一个企业,区域性、行业性的新企业如雨后春笋。

  二是行政导向。从建设项目投资、规划、立项到实施,“市长”与市场是两位一体,一槌落音,万马奔腾。这里勿须赘言。

  三是中心化。由于市场总量和单体定单的规模都足够庞大,热点转换频繁,商机转瞬即逝,需要高投入和高效执行,决策的压力和风险巨大。因此,集权体制是匹配的选择,单体定单从商机发现、团队组织、物资采购、生产调度、资金运筹到定单交付,企业最高决策人都全程跟进是一种常态。与此相伴相生的是庞大的总部机构。

  四是专业切割。行业、专业、工种之间自成体系、泾渭分明,甚至同样是泥工,做防水的贴不好瓷砖很普遍。在大规模高速度的市场需求指挥下,专业和工种作为类生产资料,大跨度、高频次地被切割调度到各个工地上,日复一日,无暇顾及其余。

  五是重制造。主要是满足市场的物理需求,这是由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与此相应的,技术路线也是重产品轻应用。

  这些惯性特征或主动或被动地支撑了行业和企业的高速发展,也深刻地在行业从业企业和人员身上烙下了印记。

  (三)大存量市场的潜在要求

  那么,与我们熟悉的高增量市场相比,大存量市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1、分散性:总量庞大,但单体定单量无论在时间、空间、数量、品类的分布上,都呈小且分散的状态。用增量市场的常规武器去谋求存量市场,无异于大炮打蚊子。

  2、市场化:这将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从需求的产生到定单的交付,都将遵循解决问题原则而不是行政导向。

  3、分布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决策流都将以用户的地理位置为中心,就近匹配,只有分布式的市场架构体系才能满足分散性的用户需求,传统的集中决策调度、长途奔袭、分兵种集团作战模式以及相应的组织架构效力递减。

  4、跨专业:用户一个需求的解决,需要多专业技术、多工种技能、多元化产品才能满足。由于单体量小,用增量市场模式下建制完整的团队去匹配用户需求得不偿失。相应的,高增量市场模式下的企业产品研发、应用研究、生产制造、技术技能配置均需要调整。

  5、重服务:国内经济已处在工业化后期,服务业的比重超过52%,未来五年内将继续提至60%左右,逐步向发达国家水平靠近。就建筑建材业而言,终端用户物理需求被满足后,已从“有房住”升级到“住好房”,性能、质量和满意度替代物理产品被放在首位。在这个过程中,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市场话语权也将易位,这也是由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如此大相径庭的两个市场,对身处红蓝切换过程中的行业企业和从业人员不能不说是个严竣的考验。

  (四)供给侧是个什么鬼

  当“供给侧改革”成为流行词之后,很多人可能久听生厌充耳不闻了。由于这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里还要赘言几句。

  经过近十年几轮排浪式的大水漫灌之后,依靠需求侧刺激维持经济增长的手段已经用尽,边际效用持续递减,负作用越来越大,加之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不得不从供给侧想办法寻找增长源,这是其一。其二,一面是市场上资本过剩,如果没有去处,就会到处兴风作浪,成了隐患;一面是产能过剩,资源固化沉没,形成浪费。长此以往,就会形成经济滞胀的糟糕状况,因此,当局提出了用“三去一降一补”措施来缓解局面,解决问题。

  化工、建材业是前期强刺激的大受益者,现在调了个,成为“三去一降”的重点对象,这个好理解,不多讨论。关键是“补”之诀怎么念,绝不是一道行政指令那么简单,因为这涉及到如何催化新需求的问题。

  我们看到,建筑建材下游巨头在纷纷谋求转型,万达声称未来将不再是地产企业,恒 大重兵剑指体育、大消费,万科布局社区金融······这些巨头都在念“补”字诀,补市场需求升级“服务”的短板。

  由上可知,建筑建材业“补”的方向自然已经明确了。从行业到企业,从市场到个人,补好了,庞大的存量市场就是蓝海,补不好,它就是蓝冰。

  这是大前提。

  三、制造还是服务服务

  业成为经济的主导行业,并不意味着制造业价值递减。相反,制造业企业不仅是自身转型的主体,而且是整个行业转型是否成功的扛鼎角色。对建筑建材业企业来说,在转型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需要审慎考虑的:

  (一)建材企业在存量房屋建筑市场中的价值

  首先,建材产品市场仍然庞大。建筑老化是自外而内的,存量房屋建筑的翻新、改造、维修和维护主要集中在外围护结构,《2013年全国建筑建筑渗漏项目调查报告》及诸多数据显示,房屋质量状况不容乐观,渗漏问题更是首当其冲。房屋大修时代会先于增量市场的顶点到来,这是长期“底线竞争”的恶果,同时也是市场的机会,虽然这个机会说起来并不体面。

  

  

  

  其次,产品是服务的载体,市场对适用的维修翻新产品有海量潜在需求,需要制造业企业加大应用开发和产品研发力度,源源不断地供应市场。

  最后,行业的结构转型本质上是从业人员的技术知识和技能结构的转型,这是要“补”的一个最大的行业短板。由于在产品研发、应用研究方面的建制和配置远较施工服务企业完整和稳定,建材企业不仅应该是行业技术和技能知识的源头,并且是行业知识传递责无旁贷的主体。

  (二)用户是谁

  这是核心问题,也是企业商业模式、组织架构和资源配置规划的起点。

  虽然房屋存量市场是一个服务业主导的市场,但任何建材企业试图以直接提供多元化产品、施工一体化服务为主营业务,去构建一个庞大的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来谋求转型,都存在巨大的困难。

  如前所述,存量需求庞大但在时间、空间、单体量和品类上都具有高度分散性,需要根据终端用户的地理位置就近匹配,中心化运营、管控成本巨大,并且容易由局部风险引发系统性的风险。

  房屋存量市场需求特征决定了,未来市场巨头只会出现在制造业和其它第三方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但不限于物流、金融保险和职业教育等服务业,而施工服务业的市场格局则是依据地理位置呈本地化、专业化和分散竞争态势。

  以房屋存量市场为目标的建材企业,以施工服务企业和工匠群体为直接用户是最佳选择。

  (三)生态共建

  存量市场与增量市场如此大相径庭,切换如此之快,以至于整个行业都没有为这个切换准备好条件。

  以防水堵漏工程为例,现状是,既有屋面工程渗漏率超过90%;新建防水工程返修率接近60%,大面积返修率在30%左右;一些规模防水企业表示,承接房屋渗漏维修工程费力不讨好,是个砸牌子的事;大部分防水工程施工和渗漏治理工程项目的实施主体建制不完整,还处在“游击”和“地下工作”阶段,找到他们很难但似乎又无处不在;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施工企业,产品结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都不能很好地满足房屋存量市场需求。

  事实上,一些行业企业已经在多方寻求转型的路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不仅增量市场和规模企业带有自身的惯性,并且“隐形”的存量市场仍然按照其自身的规则在运行,行业融合、结构调整仍然是一条漫漫长途。

  这需要身处产业价值链条各个环节的市场主体,以开放的心态,精准定位,发挥优势,输出各自的价值,在知识、技能、人才和资源上融合重构,共建符合未来市场规律的生态环境,融化蓝冰,催生行业和企业新的增长源,共享蓝海。

  四、互联网+有什么用

  人类的每一次重大技术进步,对世界的影响用“沧海桑田”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顺者昌逆者亡,因此称之为“革命”。当下正处在以计算机信息技术、新能源和生物技术进步催生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当中,作为计算机信息技术进步外化的成果,互联网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一切。

  互联网经济已经被戏称为“传统经济”,但对我们身处的行业而言,它却是个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在漠视、抵触、怀疑、好奇、尝试等五味杂陈的心态中,亦步亦趋地“被”改变着,互联网和存量市场一样,目前仍然是一块蓝冰。不能忽视的是,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的商业环境,并且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技术条件,当二者相互嫁接时,存量市场的坚冰或许将融化,泛出一片蓝海来。

  (一)信息更透明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正成几何量级地提高着信息采集和传递的效率,也改变着商业链条上各环节的权重。

  信息传递效率越高,也越透明。这个进程,是传统商业链条上信息中介价值递减的进程,依赖信息不对称生存的商业模式和职业将渐次式微,也是话语权从供应侧渐次转移到需求侧的进程,市场将越来越理性和成熟。

  技术改变世界,市场的生态和规则,将因技术的进步而发生重大改变。

  (二)越开放越有价值

  由于采集和传播效率不断提高,市场信息呈爆炸状态,人们获取信息的边际成本不断趋近于零。

  理论上讲,未来各个市场主体间获取信息的机会和能力是趋近均等的,决定其价值的是输出——越开放,输出的信息越多,越有价值。“papi酱“现象、“脱欧”现象以及美总统大选的“特朗普”现象,是这一观点的最好注脚。

  (三)互联网与分散性市场需求高度匹配

  我们知道,用封闭的集中式架构体系去匹配分散性的市场需求,不仅是不经济的,并且风险巨大。互联网经济的本质是共享经济,冗余市场资源通过互联网高效匹配而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是共享经济的最大红利。当我们用开放和共享的思维去寻求转型路径的时候,存量市场的供求问题将迎刃而解。

  未来市场的常态是,用户需求和施工服务是本地化的,根据用户和施工服务商的地理位置,产品和第三方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通过互联网形成分布式的供应体系,市场需求将有可能被高效地满足。

  五、构建分布式市场体系

  如果把存量房屋的维修、翻新和改造当作一组任务,本地化的工程服务商(企业或个人)当作独立工作的计算机,工厂、仓储、物流当作处理器,根据系列交付、金融、保险、保证等协议或标准(高级操作系统),通过互联网构成了一个类分布式任务处理系统,接受用户的指令,高度分散的用户任务目标就有可能得以高效实现。

  然而互联网并非一+就灵,只是提供了一个技术条件,现实的分布式市场体系的构建需要各市场主体持续协同共建、开放共享。

  需要提示的是,新的市场环境下,传统商业链条各个环节的权重发生了改变,与之相应的各市场主体的决策流程、组织架构、资源配置也将发生渐变。

  (一)施工应用服务

  由后队变前队由于增量市场需求具有大体量、集中性和标准化特征,通常是商务打头、生产次之、服务善后,以销售为核心;而存量市场则相反,小体量、分散性、定制化,业务流程后队变前队,服务打头、生产次之、商务善后,以应用服务为核心。

  重度垂直的行业互联网平台的出现,能够地弥补应用服务群体商务经验的不足,高效地将施工应用服务群体推向前台直接对接用户。

  但从全行业来看,施工应用群体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社会认同度和行业地位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服务型制造业的兴起

  随着市场的话语权由“供应侧”转向“需求侧”,由“我给什么你要什么”,转向“我要什么你给什么”,制造业由物理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将成为趋势。

  这种转型并不是指制造企业由产品向服务生硬地垂直一体化,而是更强调以各环节用户的需求为核心,加重服务的比重,强化应用研究以开发出更适用的产品;强化用户培训服务以传递产品价值;及强化终端保证服务以获得信任,以产品为载体,通过知识的传递,实现用户价值,打通和不断提升全程供应链。

  由于服务比重越来越大,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中,直接针对用户的研发、服务部门将替代传统的管理、商务等中间部门,成为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先部门。

  (三)新信任机制的形成

  商业的本质是基于信任的价值交换,信任越高,交换成本越低,商业越繁荣。未来行业市场的信任机制将因话语权的转移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而重构,为行业转型调整和新的繁荣保驾护航。

  一是用户话事,需求逐步升级,市场不再仅以交付速度、成本等过程指标为导向,而是以质量、安全、满意等结果指标为导向。

  二是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信息不对称的灰色空间逐步被压缩,市场越来越透明,回归理性公平的进程逐步加快。

  三是在上述两个条件下,市场自洁功能显著提高,行业市场的交易规则、标准和法规体系,将更倾向于结果保证,违规的空间显著缩小,成本显著加大。

  (四)基于存量市场需求升级和互联网环境的市场格局

  未来行业市场格局将可能是:

  1、在产品制造端,二八结构逐步替代低水平的耗散结构,市场会加快向那些品牌信誉良好、专业研发实力强、转型定位准确的企业集中而成熟,由于终端需求有定制化要求,市场竞争呈现多元化巨头与专业化细分市场冠军并存的趋稳格局。

  2、产品端的研发有可能与工厂分离,出现没有工厂的制造品牌。

  3、施工服务端呈本地化、专业化和分散性的完全竞争格局,制造与施工在经营上泾渭分明,二者通过产品价值的传递有机衔接,协同构建全过程供应链。

  4、本地化第三方专业物流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甚至会出现“送货上楼”的配送模式,由于本地化专业物流的可复制性,在全国行业市场可能会出现“最后一公里”专业物流巨头。

  5、用户质量保证模式以结果为导向。经营历史长、信誉卓著的规模企业可能会采用“工厂保证”模式向终端用户提供质量托底保证,大多数市场主体将采用社会化的质量保证模式替代高成本、低效率的过程监管。以行业平台化、信息透明化为技术条件,以第三方认证和社会化评价为依据,第三方房屋工程质量保证业务得以快速发展。

  6、知识型高技能工匠稀缺,普通劳动力过剩,综合性第三方职业技能教育产业前景广阔,制造工厂提供培训增值服务是产品行销的常规配置。

  在行业结构调整和分布式市场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行业、专业的融合势在必行,但一些现行制度性冲突的解决尚待时日。

  六、结语

  经济发展周期叠加和市场切换,使建筑建材业面临转型的重压;房屋建筑市场需求升级和互联网信息技术进步提供了转型的路径。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增量市场的红色盛筵尚未曲终人散;存量市场的蓝色光芒还在远处熠熠生辉。继续在惯性的跑道上结伴狂奔,还是主动承受转型的阵痛慎思毅行,是行业每个市场主体和从业者需要面对的选择。

  你转或者不转,市场就在那里。

  一个美好的愿景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市场有需求,我们都在!

  延伸阅读

  芗城公布新存量房屋交易基准价 楼盘数量新增70个

关键词:

存量房屋市场 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存量房屋市场 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