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去库存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
今年1月份信贷数据出来时,我们都大吃一惊,规模高达2.51万亿。正当许多人都以为2月份有可能再增万亿时,实际却只增长7000多亿。但也不少了。多年的实证经验表明,流动性宽裕的重要受益领域是房地产市场。
投资似乎可以佐证。2016年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05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3.0%,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2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高级统计师李皎在解读这组数字时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时隔两年首次回升”。
即使是过往的楼市黄金时期,1-2月也是全年房价涨幅、成交量和投资额的低点。但2016年的表现有点反季节。投资的回升,固然可以说明,地产商的信心在增强,敢于在往年的淡季也加大投资。我个人却仍然愿意归功于信贷流入的堆积。
春节过后一线和二线热点城市房价颇为异常的蹿升,决策层是关注的,主管部门保持着密切监测。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在全国两会几次喊话,要采取措施稳定房价,稳定楼市。深圳决定从4月1日起将二手房交易评估价格提高50%,意在打击投机行为,从而抑制非理性的房产交易活动。
无论是主管部门的喊话式调控,还是提高投机交易门槛,谁也不能说这些举措不管用,但恐非根本。就当前楼市的主导因素(货币、地价和供求关系)而言,尚须厘清几个认识。
根据央行行长周小川全国两会答记者问的说法,今年货币政策的基调是稳健,但略偏宽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是,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3%左右。就我个人有限的理解,这决定了房地产的信贷环境不会比去年紧。2015年以来,地产商的资金成本也呈持续下降的趋势。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5年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同比降幅高达21.4%。但就一二线城市的情况看,地价其实是在上涨的。以北京为例,即使是楼市处于短暂调整的2011年,它的地价也未见任何的下降。地王一轮盖过一轮,以至于民众对这两个字都毫无新鲜感了。
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地价却一直在上涨,这只能证明一件事:土地出让面积在下降。早几年,媒体还会追踪一些重点城市的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完成情况,这两年都懒得报道了。为什么?因为,它们基本就没完成过,有的城市完成率只有百分之五六十。至于地价对房价的传导作用,就不必再争论了吧。
好了,有两个主要因素至少今年不太可能出现突变,即信贷的偏宽松和地价的上涨。那么,地方政府可以有所作为的,便是在供求关系方面下工夫。但也不是全国同步。调控讲究因城施策,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供求关系。也就是说,一线和二线热点城市调节供求关系的措施是不同的。
我们都看到了热点城市售楼处和房产交易中心排大队的图片。如果非要套用去库存的说法,那就是,这些城市基本没有库存,或者库存很低。因此,这些城市调节供求关系的重要措施,就是千方百计增加供应。
楼市增加供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有效供应。不仅是迅速增加土地供应,而且要卖能立即投入开发的土地。有些地块出让后,由于拆迁原因,一两年都动不了工,这不能算是有效供应。二是要盘活二手房市场。一二线城市的二手房交易量去年已经超过40%,是市场的重要供应来源。与其在二手房税费方面设置交易门槛,不如打通脉络,加快周转率。这且不细谈。
如你所知,三四线城市是房地产高库存的所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刺激住房消费的政策,着眼点也是帮助这些城市去库存。不过,鼓励农民工进城购房之类的措施,可能也有助于消化库存,但不要寄予太高期望。
说到底,库存高企,主要还是由于这些城市人口净流出,传统产业处于调整阵痛期,新兴产业不够活跃,当投资投机需求退潮后,以刚需和改善为主的住房消费必然大幅放缓。楼市去库存也是结构性改革的一种,需要时间,需要耐心。
这些城市就不能再随意增加供应了。但看到1-2月房地产投资的数据后,我隐约有一种担心。去库存、去产能在部分地区已是硬任务,然而,以重化工为代表的产能,比楼市去库存更困难,而且需要不菲的资金。这会不会让少数地方再次打起卖地的主意?毕竟,没有哪种筹资方式比卖地更快捷有效。但愿我又是多虑了。
(原标题为:需要时间,需要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