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业地产新趋势:2016年地王商业巨无霸集中入市
2016年1月14日,中国领先商业地产全程服务商RET睿意德在上海举行了2016商业地产新趋势暨上海商业地产市场年终盘点媒体发布会。
本次发布会对2015年上海商业地产市场的发展做了回顾,重点针对商场经营、业态品类、消费趋势和大数据在商业运营中的应用等做解析。
大批外来开发商将于2016年入沪
上海作为全国经济金融中心,拥有充足的消费者和消费力。2015年,上海商业项目开业数量排名全国第一。但受到供应增大,品牌发展限速等影响,开业速度有所放缓,实际开业率61%,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新入市项目大多分布在中外环周边,部分向外围扩散,但都注重体验化、特色化的经营策略。
受市场经济波动影响,2015年入市项目以体量8万平方米以下的社区型及区域型项目为主,且集中在9月及12月开业,一定程度上与金九银十及大型节假日的促销季有关。
就各业态经营而言,在11月份整体营业额首次同比下跌,其中百货及专业专卖在电商影响下下滑最为明显,同比下滑分别为3.6%及2.7%,但文化娱乐、餐饮业态延续强势在增长,同比增长分别为14.88%和13.28%。
上海2015年的商业地产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各大开发商激烈竞地,地王“分区”涌现。
2015年上海十大地王项目
随着项目增量井喷,竞争态势升级,上海将呈现局部区域超饱和布点,结构性过剩,但优质的购物中心依旧供不应求,与此同时,落后的项目将被降级淘汰。预计2016年,将有大批外来开发商入沪。
运动、医疗、汽车新兴主题购物中心当道
2015年商场运营更加注重场景体验,运营者的思维也从传统的销售商品转换到营销生活方式,众多以日韩台湾风格的文创零售、生活集合店纷纷入驻大型。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运动”也成为2015年度的一大品牌动向,射箭、攀岩、卡丁车……新的运动品牌开始进入,儿童运动品类兴起,购物中心的主题出现了新的选择:运动概念。
除此以外,医疗主力店进入购物中心。医疗诊所已经成为国外优质购物中心的必备业态,平均每个购物中心至少拥有2个医疗服务商。在美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医疗诊所进驻购物中心。与国外相比,齿科、体验中心、中医养生在国内购物中心更为盛行。
国内外购物中心医疗诊所服务内容对比
地区 | 服务内容 | 特点 | 日均人流量 | 人均消费 |
国内 | 齿科、体检中心、中医养生 | 非医保范畴 | 30-50 | 400-700元 |
国外 | 常见疾病、轻伤 | 无需预约 | 0-100 | 94美元 |
“汽车”也开进了购物中心,区别于以往仅作为展示功能,日本Venus购物中心内的汽车主力店,涵盖了销售、试驾、改装等服务。国内的上海协信星光广场则引入美国威蒙积泰汽车工业集团(WMGTA)旗下顶级跑车品牌-赛麟(SALEEN)中国首家官方城市展厅,还设了10个特斯拉充电桩,通过特有的充电服务吸引车主顺便消费。
除了新业态的出现,很多传统业态为了差异化竞争,便结合其它业态,突破创新,例如创意符合书店,结合餐饮、文创、休闲与一体,而如上海百盛优客城市广场的传统百货则开启了精品折扣自营模式。引领反同质化潮流的主力军还有原创性十足的设计师品牌,买手店、集合店等形式也大受市场欢迎。
而将来的趋势更倾向于为顾客打造朋友圈,基于聚集的人群可分类为“专业”社交圈、“爱好”社交圈,“社区互动”社交圈等。例如湾里书香就是花店、书店、设计师品牌、咖啡馆的结合,为设计师提供社交平台。
淮海路商圈街铺占比上海之最,沿街商业价值不断凸显
上海淮海路商圈是由一条主街、五条辅街构筑的繁华商圈,其中主街淮海中路是110年的时尚高街,原卢湾区的商业“黄金生命线”,沿街聚集大量商业项目。
一般而言,商圈内沿街商业是购物中心及百货存量的3-4倍,而淮海路沿街商业无论是存量还是占比都位居上海核心商圈首位,倍数更是高达4.7倍。欧美发达国家成熟商圈,这一比值平均约5-6倍。
截止2015年底各商圈商业存量情况
沿街商业提供了丰富的特色定位和快速更新的货品,既躲开了电商冲击,又区别于购物中心的品牌同质化,因此位于核心区域内的街铺租金居高不下,以特色餐饮及零售为主导。
淮海路分布了众多品牌的旗舰店,相对一般门店而言,旗舰店能为客群提供更多的空间和体验,但从整体商圈角度来看,该类强目的性消费的客群过于集中,反而对周边商业带来了生存压力。以2015年12月12日开业的MUJI为例,其开业当天消费者蜂拥而至,排队时间一度长达2个小时,甚至推动了商圈当天客流的大幅增长。
针对当日场内客群的数据分析,其后台搜索行为标签明显,对未来产品设计、精准营销提供了基础。
在淮海路商圈,特色化完备化的商业项目大比例瓜分消费市场,IAPM及K11是淮海路上最为标杆的商业项目,入市以来对商圈的人气及档次起到了巨大的提升作用,但瓜分完最后一块蛋糕后,其余项目的经营之路越发艰难。
IAPM及K11分别以完善、特色体验作为核心驱动,在客群潜意识中植入消费首选的认知。其中,IAPM全业态覆盖引导客群驻留,K11则以特色餐饮取胜,辅以艺术购物理念延长游逛时间,其业绩表现远高于其他商业项目。
对于中国商业地产来说,2015是转型与变革之年。商业地产供应过剩、电商对实体商业冲击等使得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而同质化严重则成为了各大商业运营者亟待解决的难题,未来的商业地产,必然是围绕满足消费者全方位体验和感受来建造规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