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建筑保温外部环境的四大方面
新闻来源:保温工程网
众所周知,目前市场的总体形势是“市场持续低迷、企业举步维艰、工程质量低劣”。造成如此悲催的局面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发个面:
一、第三方对建筑保温材料和建筑保温施工监管缺失
恕我直言,我们国家貌似有很多法律、法规监管着建筑保温材料和建筑保温施工市场,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除了增加企业的负担,几乎没起到积极作用。
比如前不久河南郑州九龙城四期一在建楼盘起火,从一楼烧到34楼,两名工人死亡。大火在三点半左右被消防官兵控制住,但一个小时后,该楼盘再次发生燃烧,并持续十几分钟。
这起火灾中使用的挤塑板(XPS)的防火等级肯定是不合格的,有可能连B2级都达不到,否则不可能在消防官兵将火势控制住的一个小时后还能复燃。既然不合格,为何被贴到三十四层、有可能已经突破B1级保温材料100米上限的高层建筑的墙上?
须知,挤塑板厂家在材料进场时一定会提供检测报告和合格证,检测报告显示产品必然是合格的,当然了我们似乎没有理由谴责检测机构,因为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我们只对来样或抽样负责。但问题是,中国的建筑工地上来一颗钉子、一掊砂子都得有检测报告,这已经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更奇葩的是用真检测报告搭配假东西已经成为常态,如此,制度似乎就流于形式了。
其次,该挤塑板有可能还要进行“省推广”和“市备案”,有了这两项准入证明才能在市场上销售。一家企业如果将中国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省级单位的推广证明都办下来,将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说起来都是眼泪。
第三,施工单位进现场后,需要将材料报验复试,这是保障建筑质量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保温材料为例,施工单位需要逐栋楼地将保温板、砂浆甚至是网格布和锚固钉一一送检,缴纳高昂的检测费。
既然承接检测任务,检测机构和现场监理完全有能力将不合格保温材料扼杀在料堆里,但现实中个别现场却并非如此。
如此,在每一起事故背后,我们都会看到第三方监管部门除了增加企业的负担,形成利益链条外,几乎形同虚设。
郑州九龙城大火致使两名工人丧生,几十户业主花费不菲巨资购买的房子成了凶宅。火灾发生后,公安部门本应迅速将责任人控制住,“查明事故原因,依法追究事故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鲁山火灾后的批示),“排查各方面的安全隐患,坚决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李克强总理在河南鲁山火灾后的批示)。
但第二天开发商方面还能组织三十多位保安对前来抗议的死者家属、退房业主进行反击,可见其中枢指挥系统并为瘫痪。当记者前来采访时,引来治安、协警与开发商结成“友军”,共同御敌。可见,中国市场上对建筑质量的监管是多么的形同虚设。
二、市场进入门槛低,造成假币驱逐良币
这个是我们行业老生常谈的问题,想必大家都有同感。以保温材料为例,目前我国建筑保温材料每年的总产值也就五、六百亿的水平,不及大开发商恒 大(或绿地、万科)一个公司产值的二分之一,如此小规模的市场却密集地聚集着成百上千家企业。势必造成无序竞争,以价格战、低质量占领市场。
比如真正B1级的膨胀聚苯板的氧指数可达35,并非如干柴枯草一般易燃,所以在欧洲市场仍有80的占有率。然而,在中国市场有大量的B2甚至B3苯板冒充B1级保温板被贴到墙上,以至于会有这样的黑色幽默:
1、到原料厂家买B1级颗粒,答曰没有,因为需求量少所以不生产了。
2、有的厂家开发了一项“检测板”业务,生产出B1级苯板,专供其他苯板厂做复试之用。
如此不自律的行业,焉能不出事?一位建筑大学的老师甚至发明了“EPS凶宅”一词。
三、建筑外墙保温相关的科学研究极度缺乏
恕我直言,作为山寨大国,外国已经成型的东西,我们照搬照抄,比如EPS薄抹灰保温体系。外国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基本上靠蒙,比如岩棉、酚醛板、EPS板、发泡水泥板、硬泡聚氨酯等全部照搬照抄EPS薄抹灰保温体系。缺乏科学实验数据支撑,结果质量事故频发。比如挤塑板贴瓷砖到底可不可行?如果可行,有什么具体措施?这些措施的背后有具体的实验数据支撑吗?再恕我冒昧,中国每年的论文发表数量、专利申请数量虽然雄冠全球,但检索整个CNKI数据库,这方面的论文少之又少。其结果,就是拍脑门施工,造成质量事故度不断。
四、开发商、业主单位给的价格低、回款慢,加剧了行业的恶性发展
由于开发商等业主单位不断降低造价,为劣质保温材料提供了温床。自从有了外墙保温行业那天开始,整个行业就非常具有“中国特色”,那便是市场报价在成本价以下。比如沈阳市大部分民用建筑要求采用B级20Kg的苯板做保温。大家算算,每平米含税、含架设是不是得105-110元。可市场报价只有九十几元,甚至跌破九十元大关,进入“八时代”。你说,就这报价能用足斤足两的兴达、龙王B1级材料吗?
另外开发商、业主单位回款慢甚至全顶房,将中规中矩的企业排斥在这个市场之外,而大量靠旁门左道起家的企业充斥其中,造成行业鱼龙混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