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牵手招商局 发起成立绿色城市创新基金会
巴黎气候大会尚未结束,那片印有埃菲尔铁塔的绿叶早已悄然飘到了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
12月5日,在第十二届中外绿色人居论坛的主论坛上,招商局集团、前海蛇口自贸区管委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共同发起成立绿色城市创新基金会,目标是将前海蛇口自贸区打造成世界领先的转型升级绿色城市。
招商地产首席绿色低碳官胡建新表示,绿色城市创新基金会是非营利非公募的基金会,希望能为前海蛇口自贸区的转型发展建立合作创新平台,营造绿色产业链的生态圈,通过不断试错闯出一条路子,为其他城市提供经验。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为基金会提供全球网络资源与技术支撑,连接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示范、输出成果。
开启绿色创新引擎
12月5日,随着招商局集团副总经理孙承铭、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局长杜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产与消费处主任阿拉布·霍巴拉(ArabHoballah)共同在背景大屏上携手点亮一片“绿叶”,绿色城市创新基金会正式启动。
胡建新和阿拉布·霍巴拉分别代表招商局集团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
据了解,绿色城市创新基金会将首先服务于前海蛇口绿色自贸示范区的建设目标与需求,后续将扩展服务于中国以及世界城市升级的生活方式升级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需求,搭建城市升级产业链的绿色创新、推广、交流与服务平台,促进区域以及世界城市升级的绿色创新与实践。
胡建新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城市发展需要从量变到质变,需要绿色低碳发展,前海蛇口自贸区可以先试先行。
“前海蛇口自贸区的独特之处在于,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是从这里开始的,如今一带一路也将从这里走向全球。”胡建新说,招商局集团希望在一带一路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也期望在低碳转型方面做出榜样,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来做这件事。
胡建新分享了“小政府大社会”理念。在此之前,他参与发起了蛇口社区公益基金会,这是完全由民间个人发起成立的公益基金会,目的是从民间层面为蛇口解决更多的社会公益问题。
而由企业出资设立、关注绿色城市发展的基金会,在国内还较为少见。胡建新表示,希望通过基金会的纽带关系,寻找志同道合者,促进企业间的交流和碰撞,营造出绿色产业链的生态圈。在他看来,基金会就相当于一个酵母,能够广泛发动企业、社区、公民等相关者,通过推动资源整合、制定相关标准,达到花小钱办大事、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对于联合国来说,绿色城市创新基金会是其在全球的重要战略部署。阿拉布对记者透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倡议推进资源节约型城市、促进可持续发展,目前在迪拜、新加坡、韩国、哥伦比亚等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中心,未来将构建一个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网络。他希望通过基金会,在中国引领一种绿色城市生活方式。
构建绿色生态圈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绿色城市创新基金会将由招商局集团的相关核心企业、前海管理局的相关单位联合发起,前海蛇口自贸区管委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作为支持方,目前已向登记管理机关提出注册申请。
基金会实行理事会管理,拟在深圳注册非营利性非公募基金会。项目评估由顾问委员会承担,顾问委员由资深专业人士构成,具体人员名单可由各理事单位提名,由基金会理事会审议批准。秘书处设在招商地产,招商地产绿色研发中心作为基金会的支持部门。
基金会的愿景是将前海蛇口自贸区打造成城市升级标杆,成为世界领先的绿色城市创新平台。
据了解,基金会的规划是在1~3年内,围绕蛇口前海自贸区的绿色需求展开工作,全力打造世界领先的绿色自贸区形象。具体而言,包括构建一个绿色智慧创新平台,服务于基金会各成员,与深港创业创新产业带协同,以招科U-LAB为基础,整合国内外的创新研发;推进十项研究与应用,如自贸区绿色智慧规划建设标准、绿色与智慧港口、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等;搭建一个绿色新孵化与交流展示中心。
在未来3~5年内,基金会计划建成一批专业能力的汇聚平台,实现创新实践研发与能力输出的良性循环。
5~10年内,基金会要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升级产业共赢生态圈,能通过基金会自身的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按照规划,基金会将每年至少募集1000万元资金,成立后,根据项目情况可向各级政府、国内外相关NGO申请项目支持。
而如何获得持续性的资金来源、维持自身可持续发展是大多数非公募基金会面临的难题。绿色城市创新基金会希望通过公益的平台搭建起绿色产业链的生态圈,让合作伙伴从中发掘更多的商业机会,并分享基金会的研究成果,由此来获取企业的持续性支持。
绿色城市创新基金会的理念得到了诸多志同道合者的积极响应。12月4日,在绿色城市创新基金会的圆桌会议上,绿民投产业链基金、创思实验室、中国金茂、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等企业、机构、组织都表示愿意与基金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