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老兵新贵争当“绿巨人” 被指噱头多于实际
绿色地产依旧被指噱头多于实际,但这并不妨碍先驱型开发商对它的钟爱。
第一梯队中,万科、绿地、万达等龙头房企正在加大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当代置业、朗诗、三湘股份等企业则是将其作为差异化竞争的秘密武器。在可以被快速复制并效仿的营销手段前,绿色建筑核心技术的掌握并非易事,而这成为房企间差距拉开的关键。
按照克而瑞报告,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为16亿-20亿平方米,这意味着在2020年以后,我国每年至少有5亿-6亿平方米以上的新建筑是绿色建筑。绿色地产,或将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未来最大的风口。
风口到来
风口到来前,有一些现状需要被认知。
朗诗地产董事长田明曾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绿色地产发展最大的难点在于建造成本较高,且市场认可度有待进一步被提高。但绿色地产是否必然带来成本的增加并将成本转嫁到购房者身上?答案并不肯定。
有例子可以佐证。按照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第一个获得LEED认证的住宅—招商地产 “一座酒店式公寓泰格公寓”,只用了五年就回收了节能技术所带来的增量成本。保利在湖南长沙的第一个绿色建筑项目麓谷林雨,因节能材料的使用带来总成本上的减少。
据克而瑞披露,朗诗的“深绿”产品成本其实只比普通住宅高出20%-30%,这一差值接近于普通建筑领域行业领先企业与行业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即绿色地产的建造成本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大。
事实上,绿色地产的益处颇多。
由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大学发表的一项在全美对154幢建筑进行的长达一年的调查报告曾表明,在绿色建筑里居住或工作的人,生产效率高,向公司请病假的时间也比在一般建筑的人平均少2.88天,而绿色建筑的出租率和房租也较一般楼宇高。
这并非局限于购房者本身,对于房企而言更是如此。
自身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是一个方面。成立于1995年的当代置业将战略转向“在节能基础上提供高舒适度的居住环境”后,一度晋升成为全国性知名地产公司,其开发的项目,“当代MOMA”荣登《时代》杂志当代十大建筑奇迹。在这一项目中,当代引进了欧洲的先进系统:不用空调、不用暖气、不用开窗,却能让居住其中的人感到恒温恒湿、空气新鲜,且能在国家强制要求的节能65%的基础上再减少一半的能源消耗。在2015中国绿色地产运行典范排行榜上,当代置业更是荣登榜首。
另一个方面,先于政府意识同步反哺于政策的制定,并最终享受政府层面的隐性福利。在介入绿色地产时,绿地总裁张玉良就提出早于政府2008年时强制要求的比以前节能一半的要求。这为绿地后续赢得了500万元的上海市专项节能基金。据媒体报道,绿地在南昌的一个项目,正是因为满足了政府做绿色生态小区的要求,才顺利拿到了地块。
绿色地产上升通道正缓缓开启,机会逐步显现。按照住建部此前透露数据,中国绿色建筑发展迅速,每年绿色建筑数量都会翻一番。预计2020年前,我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将至少达到1.5万亿元。
痛点难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房企洞察先机,先行者正尝试将自己的科技体系对外有偿输出。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朗诗地产的朗思品牌已经正式运作;万科借助自己东莞建筑研究中心对外提供检测服务的同时,去年下半年已开放咨询业务;招商地产在国内首设绿色低碳官职务,在总部设立策划委员会和绿色地产研发中心;此外绿地、沿海地产都在不同场合提及要转型绿色地产运营商。
不可置否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绿色地产事业起步较晚,尽管近几年呈几何级增长,但与全国500亿平米的建筑总量相比,仅相当于1/150,比重很小。而从政策体系、评价标准、技术水平、市场认识等方面,国内绿色地产行业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发展痛点。
现阶段,政府的推动被认定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坚实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罗勇就指出,当前,我国绿色房地产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许多问题,“目前绿色产业链有待完善、发展不平衡、新开发项目的绿色比重不高、既有房产绿色改造挑战大、绿色质量难控制、推进政策不够优化。”
为此,他呼吁,城市政府要加大对绿色房地产发展的直接财政投入,积极发展公共性的绿色房地产基础设施,努力解决跨地区的绿色房地产协调发展问题,不回避城市绿色房地产发展历史欠账问题,最大限度地拉动绿色房地产的发展。此外,政府需尽快制订《绿色房地产促进法》,以绿色的战略思想指导城市房地产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克而瑞研究院朱一鸣表示,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绿色建筑的实施意见,并且成立了碳排放交易所,鼓励企业节能减排,但实质性的优惠政策不多。要真正推广绿色地产,国家出台土地与税费优惠的配套政策已经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