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猪周期并不可怕!
近期,猪价持续大涨,牵动着人们的神经。老百姓,关心的是生活成本的上升。而财经界,担心的是肉价拉升CPI,进而逼使货币政策由松转紧,进而对经济、企业、股市和楼市等产生负面影响。
据有关数据,从今年3月以来,猪价持续反弹,上涨幅度已高达57%,鸡蛋价格亦水涨船高,全国鸡蛋价格7月以来涨幅超过24%。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按用途划分为八大类:即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其中食品占CPI的权重最高,达三分之一,而猪肉又在食品占较高权重,导致猪肉价格在CPI权重约为3%,猪肉价格常常充当食品价格的“带头大哥”,CPI也被戏称为猪周期。
历史数据统计显示,猪肉价格同比上升30%,拉升CPI约1个百分点。回顾2007年和2011年两轮通胀,皆曾出现过猪肉价格与CPI同步飙升的现象,2007年猪肉价格同比上涨一度达80%,拉动CPI增长2个百分点;而2011年6月份,猪肉价格同比大涨57%,同期CPI上涨6.4%,创之前3年新高。
预判未来一年,猪价上涨过程中CPI的变化,必须要弄清楚三点:猪肉供求、流动性和经济面。
论及商品价格走势,有很多分析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供求关系。商品价格的短期波动,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过去两年多猪肉价格持续走低,大量养殖户亏损,多地出现杀母猪现象,这也就造成今年以来供应偏紧,而需求基本平稳,如此则供不应求。生猪补栏需要一个周期,所以未来半年至一年,猪价仍将继续上涨。
按货币学派观点,价格是货币现象。未来一年,猪肉价格及CPI走势,还得看流动性的宽松程度。主要看货币供应量。另外,还要关注经济面的情况。接下来,通过回顾以前两轮高通胀时期,看看那时的流动性、经济面与CPI的关系。
2006年,全国CPI保持在2%以下,物价水平非常温和,甚至略偏凉。2007年突然加速,从2%持续攀高至2008年2月8.7%的峰值。2006年至2007年,广义货币供应M2同比增幅保持在18%左右,保持较高速增长。另外,2007年经济高增长,工业品价格PPI也持续高涨,由年初5%以上攀升至2008年的15%以上,涨幅明显大于CPI,因此PPI拉动了CPI,具有典型的成本推动型特征。猪肉价格倒没那么重要。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2009全年中的9个月,CPI都出现负增长,也即通缩,2010年刚增幅加大,10月超过4%,2011年6月达到峰值的6.4%。在这一过程中,M2增速变化很大,由2008年底较低的15%,持续攀升至2009年11月的近30%,一年时间增幅扩大15个百分点,历史罕见。与此同时,经济反弹并不算强,PPI走势与GDP走势相似。所以,那一轮高通胀,主因是货币大放水后形成的流动性泛滥。
再来分析当前形势。2011年6月CPI见顶后持续回落,2014年9月跌破2%,今年6月只有1.4%,基本无通胀,如果考虑到PPI自2012年3月开始下跌并持续至今,则经济总体反而更接近通缩。预判未来通胀是否会高企,除了猪周期因素之外,且看流动性与经济增速。
CPI走势图
关于流动性。M2增速,在2009年11月达到30%峰值后,呈振荡下行态势,2014年只有12%左右,今年以来进一步降至11%左右。显而易见,近两年货币并无大放水,即便是2014年11月重启降息,今年来多次降息降准,但货币供应并未提速。其中一个因素是,去年四季度至今,我国外汇占款罕见的持续下滑,外资流出,多次降准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对冲外资流出造成的货币紧缩效应。
关于经济增长。2009年的经济狂刺激之下,2010年一季度经济增幅达到约12%的峰值,其后一路下滑,2012年跌破8%,今年上半年只有7%。与此同时,2012年3月开始PPI转为负增长,持续至今。经济增长乏力和工业品价格长跌,一方面不需要大量的货币供应,另一方面难以推高CPI。
综之,2007年的高通胀,主因是经济高烧背景下的成本推动;2011年的高通胀,主因是2009年货币大放水所导致的流动性泛滥。而当前这两个因素都不存在,所以未来一年不可能出现高通胀。猪周期只是推升CPI的因素之一,并无能力导致高通胀。
值得关注的是,与“猪周期”类似,存在一个“房周期”。每轮CPI高涨,都伴随着房价上涨。2007年高通胀,房价同步大涨。2010年四季度和2011年上半年的高通胀,同样出现房价上涨。今年5月全国70城房价止跌反弹,而猪价正好也是二季度上涨。据此推断,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CPI必定呈上涨态势,但幅度有限,预计高难以超过4%,绝不可能重现2007和2011年高点超过6%、甚至超过8%的高通胀。
于是,也就不必过于担心未来一年货币政策会快速收紧,2007年和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则属于快速收紧。未来这轮货币转松转紧,将具有慢节奏、小幅度的、长时间的特点。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将是由松转中性、再转紧的重要时间窗口。各类人士,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