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全力打造国家住宅产业化示范城市
来源:福建日报
“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应对建筑领域的重大变革,以工业化手段,产业化平台,大力推动厦门住宅标准化、装配式建筑的大力发展,同时摆脱几大误区的束缚,全力打造国家住宅产业化示范城市。”厦门市建设局副局长、总工林树枝在人居展上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这样表示。
记者: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是怎样的关系?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在哪里?为何要大力发展?
林树枝:根据国家住建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的要求,今后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每年住宅新开工面积占住宅面积每年比重要提升2个百分点,根据目前知道的情况,厦门仅次于上海,要求在2020年完成每年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占住宅面积50%的目标。
装配式建筑是绿色建筑的典型代表,其主要优点包括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和减少用工。提高质量上,万科的实践很能说明问题,以往万科曾出现外窗框渗水的问题,采用预制装配构件后,外墙和窗框一次成型后,彻底解决了问题,而在工厂精密生产并检验后出厂的预制件,显然也要比在户外作业现浇的构件质量要好。
而提高效率就不用说了,集美大桥全预制钢筋混凝土桥面梁,节省工期一年半。现场装配肯定比现场浇筑要快,最关键的是,面对高昂的人工费,住宅工业化的劳动力成本大幅缩减,减少了用工成本。
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更注重对质量、成本、工期、效果与环保的综合评价。工业化的装配式手段使得产品质量更有保障,形象效果更容易掌控;计算机辅助手段的大量应用和工厂加工的特征也使得项目的成本和工期有更好的预期。
将建筑的大部分现场作业转移到预制工厂里面去,明显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同时也可以减少现场作业工人的数量;而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可将大部分湿作业转入工厂,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有害气体及污水排放,降低施工粉尘及噪声污染,降低固体垃圾的排放,大大减少了施工扰民的现象,有利于环境保护。
正因如此,去年国务院出台的1号文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就明确,将走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道路,要求尽快建立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推动结构构件、部件、部品的标准化,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建筑体系,加快发展建设工程的预制装配技术。
记者:有些社会上的观点认为,装配式建筑不利于抗震,尤其是不能在高层建筑中使用;同时,绿色建筑成本过高且高技术密集,您怎么看?
林树枝:这是认识上的几大误区。装配式建筑柱与柱的连接采用钢筋套筒连接技术,上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72年传入日本,经过几代的改进,现在最新的套筒连接技术是在预制前,套筒的一端与钢筋通过螺纹完成机械连接,套筒被预制在构件内,另一端钢筋在施工现场通过高强的灌浆料灌浆进行连接。钢筋灌浆套筒连接在日本和美国得到了大量的实践,其中包括套筒应力-应变曲线、循环张拉疲劳试验,这样一个技术经过长期实验,而且经过了强震的考验,美国和日本的结论都认为它可以在高层建筑中放心大胆使用的。
而台湾大学土木系排名全球土木系前32强,其做过的套筒试验认为,装配式建筑甚至比传统的现浇抗震还要好,我国的东南大学做过的试验也认为,两者的抗震能力等同,因此,针对抗震问题的担心纯属多余。
记者:厦门今年9月刚刚成为国家第七个住宅产业化试点,厦门主要的举措有哪些?
林树枝:以厦门特殊的经济发展定位,发展本市建筑业绝不能依靠粗放型和数量型的增长方式,而应当抓住建筑产业化发展契机,充分发挥海西特区“先试先行”的作用,推广“绿色低碳”的工业化建筑建造模式,尤其是在面大量广的住宅建设领域要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全面提高住宅建设质量和性能,这是未来厦门实现住宅功能的高度集成和精细化建造的必由之路。
厦门目前已经敲定在海沧发展现代化住宅产业示范区,土地刚刚获批2.1平方公里,分5批次,行将挂牌,采用“一园多基地”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研发设计、综合管理、集聚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在周边原材料产地或部品生产企业较集中的区域建设分基地(云霄十八重工基地、华安新长城基地、长泰建超基地、杏林路达基地等),进一步整合周边产业资源,为建筑产业现代化规模推广奠定基础。
未来,海沧这个示范区的直接产值至少是500亿,带来的其他产业的延伸产值,包括构配件基地、运输、吊装等产业产值的发展之大,难以预估。
记者:目前厦门已经有哪些房地产项目采用装配式构件新技术?
林树枝:厦门目前已在3个项目试点,一是海沧的生物医药园区,80%采用装配式;二是海沧万科城,采用叠合板技术,构件在南安生产;三是湖滨南路帝景苑项目,全钢结构,50万平方米,62层,高度258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