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政策扶持绿色建筑异军突起 治理PM2.5
在今年6月19日,国家环保部发布了今年5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相比上月和去年同期,京津冀的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但是在有关PM2.5的成分中显示,各地建筑施工和产生的相关废料,依旧是空气污染物排放主要来源之一。为此,住建部先后颁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政策,以结构化补贴、多项扶持政策并举的形式支持绿色建筑产业。
对此,国内首家钢结构上市企业,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单银木表示,建筑业节能减排已刻不容缓。以钢结构为代表的绿色建筑能有效地处理好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之间关系,打好一场治理PM2.5的“阻击战”。
当“雾”之急向粗放发展方式宣战
在今年“两会”上有相关领导表示,各地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用铁腕治污加铁规治污,来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紧随其后,5月27日,国务院又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明确将包括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建筑节能在内的10项指标列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
数据显示,我国传统建筑产生的垃圾每年高达数亿吨,每天生成的生活污水达580万立方米,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比率高达27.5%。此外,传统的混凝土建筑施工粉尘和废料污染现象严重,缺乏有效的回收利用,是典型的“两高一耗”粗放发展模式,也是曾经导致各地“雾霾围城”的元凶之一。
对此,以杭州为代表的国内一大批新兴城市已经率先行动,打响了阻击PM2.5的战役。记者获悉,杭萧钢构等钢结构企业联合杭州市科技协会已经举办了“首届钢结构绿色建筑院士高峰论坛”,提出了未来“美丽杭州”建设。其中,针对传统建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粗放生产模式,带来对大气的严重污染,专家们一致认为要大规模推广和使用“材料可循环使用、对大气污染影响更小”的,以钢结构为代表的绿色建筑。
杭萧钢构总工程师方鸿强进一步具体指出,以杭萧钢构为例,一方面充分发挥钢结构材料环保优越性和循环再生性,同时通过集约化管理模式,从设计开始就考虑建筑和生态的辩证关系,到施工现场的“精细化施工”,有效缓解了建筑过程中由于粉尘等问题对大气的污染。
最后,在这场对PM2.5“阻击战”中,方鸿强对钢结构建筑优势总结,简而言之就是:“工地的事情工厂做,室外的事情室内做,高空的事情地面做,危险复杂的事情机器做,施工模拟和现场放样的事情计算机做,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事情少做。”
绿色建筑亟待配发“绿色名片”
2015年1月1日即将实施的新版《绿色建筑评判标准》,将进一步提升国内绿色建筑评价门槛,完善绿色建筑的整体认证质量体系。但是也有专家指出,虽然《新标准》对绿色建筑的认证做了更严格的规定,但是放眼行业内,关于绿色建筑概念还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界定认识,缺少一张能代表中国绿色建筑的“名片”。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研发中心总建筑师贺静表示,国外一些国家,例如德国通过总结和梳理先进企业的标准标识,来为整个建筑行业做清晰界定,值得未来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借鉴。基于此,今年4月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上,与会专家提出,新型钢结构建筑企业要尽快完善产业化标准化,实现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以期打造能代表中国绿色建筑的“绿色名片”。
据悉,作为钢结构绿色建筑集成专家与领导者,杭萧钢构从10年间参与建造了国内外一大批重大钢结构建筑项目,从国内第一栋钢结构高层建筑—瑞丰国际商务大厦开始、到武汉民生银行、广州亚运城、重庆大剧院、深圳火车北站、德国法兰克福空铁中心、新加坡OUB办公楼等,并完成制定了多项钢结构建筑施工体系和相关材料标准。获得了“鲁班奖”、“詹天佑奖”、“中国钢结构金奖”等众多奖项。这也让杭萧能在今天众多强者中脱颖而出,中标拥有“世界建筑奇迹”的上海世茂深坑酒店的建设。
同时,杭萧钢构也是获得“钢结构住宅”发明专利的企业、是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钢结构住宅完整配套体系的首个钢结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也是国内首家建立“集房屋设计、部品制造、工程管理以及房产开发于一体”的钢结构住宅完整产业链企业,能提供完整的绿色建筑解决方案。可以预见,未来代表中国绿色建筑的“名片”中必有一张专属于杭萧钢构。
最后,随着治理大气污染“国十条”出台以及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能减排、构建生态文明一系列政策推动,在以杭萧钢构为代表的企业推动下,用钢结构建筑为代表的绿色建筑“治霾”有望逐步在全国推广,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将成为今后建筑业的主导趋势,未来几年将成为钢结构建筑等绿色建筑发展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