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空调:“绿色”去哪儿了?

提要:中国房地产行业扑朔迷离,在关联产业普露颓态之时,暖通空调市场却活跃依旧。紧张的能源形势和暖通空调系统高能耗构成鲜明对比,让后者依仗于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和绿色建筑浪潮,收获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伴随而来的是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忧虑。联合技术建筑及工业系统北亚区中国暖通空调冷冻及消防安防业务副总裁高志长比贺琳乐观一些。

  中国房地产行业扑朔迷离,在关联产业普露颓态之时,暖通空调市场却活跃依旧。这股“逆流”令人侧目,背后则始于国家能源形势升级与绿色建筑战略的共同推动。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秘书长张朝晖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建筑能耗占国家能源消费总量25% 30%,而暖通空调系统能耗占建筑能耗过半。在夏季电力负荷高峰时期,发达地区大城市仅空调用电负荷一项,就占据城市电力总负荷约四成。

  紧张的能源形势和暖通空调系统高能耗构成鲜明对比,让后者依仗于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和绿色建筑浪潮,收获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伴随而来的是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忧虑。

  行业理念匮乏

  做好绿色建筑或不太难,至少基础原理有章可循,无过多技术门槛。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院院长徐伟在接受《中国建设报》记者采访时,将实现绿色建筑总结为四大方向:一是做好建筑围护结构,良好的保温效果有助于减小房屋冷热负荷需求。二是高效利用建筑能源系统,包括暖通空调以及动力照明等,提高设计、安装水平,使能效充分发挥。三是重视可再生能源再生应用,实现部分常规能源替代。四是科学规范的运营管理。再好的建筑和节能举措,如果没有高效运行也无法实现。

  就数据和理论而言,暖通空调系统无疑已成为实现绿色建筑的核心议题之一。这有力地成就了暖通空调市场的空前活跃,后者则以向建筑贡献最好的“核心材料”作为反哺,延续对研发生产的高投入,新产品、新概念层出不穷。但是,这远远无法消除业内对打造绿色建筑发展的忧虑。

  一如烹饪。备好品质上乘的绿色有机菜,能否令食客大快朵颐,最终仍取决于厨师的技艺和用心。绿色建筑亦然,最大程度地实现节能,仅靠核心设备“高大上”远远不够。专家最通俗的解释是:搞绿色建筑无捷径可言,必须扎实科学地做好所有环节,不可投机取巧,更不可搞噱头。任何一个短板或纰漏,都可能令结果功亏一篑。“暖通空调系统适合木桶理论。”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党委书记李国庆对《中国建设报》记者表示,搞节能、选设备必须从整体考虑。系统不仅仅是主机,还包括冷却塔、水泵、风机等多部分,哪项不合理,都会直接影响系统最终的节能效果。

  然而,抛开种种利益因素,知识匮乏更似元凶。很多道理不仅得不到业主认同,甚至专业公司也一知半解。类似于“搞绿色建筑,换个主机就成”的论调让专家哭笑不得,随之袭来的便是隐忧。“我接触过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就有这么干的。做节能改造,换了造价昂贵的磁悬浮主机设备却收效甚微。原因就在于整体系统形式和其他部分改造没有跟上,形成短板效应。”李国庆说。同济大学教授龙惟定支持这种说法,后者进一步表示,在中国搞节能,“换设备应仅限于如医院和电子工厂等24小时连续运行且无明显高峰和低谷的特殊类型建筑。”

  现实情况是,这些观念和基本理论在绿色建筑业界普及相距甚远。过程尚需时日,却超出了暖通空调甚至绿色建筑行业自我救赎的范畴。不少专家希望行业多做呼吁,更寄希望于政府部门能出台强硬举措。

  政府的“双刃剑”

  通向绿色建筑的大道往复曲折,代价是资金和社会资源的浪费以及悄然溜走的绿色初衷。在绿色建筑发展方兴未艾的中国,政府始终是无法回避、肩负着指引行业前行的关键角色。他们也因此承担了更多舆论指责的矛头。

  河南环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贺琳以当前火热的地下水源热泵为例,阐明他的态度。尽管这项技术争议不断,但长期以来始终被众人视为通向“绿色建筑”的有效途径。而贺琳所接触的地下水源热泵工程,关键节点上只有水务局把关,鲜见建设或其他部门进行监管或纠偏。这种际遇让贺琳感到可怕。他认为缺乏政府有效干预和作为,放眼全国巨量所谓被绿色技术包装的建筑将充满隐患,“政府监管力度必须再大些,速度再快些”。

  客观来看,政府作为顶层设计者,近年来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层面可圈可点。特别自2007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得到了修订和实施。围绕着节能减排和打造绿色建筑的目标,住房城乡建设部、发改委等政府部门不断研究对策。惟落实到地方和具体项目层面,政策会习惯性走形,监管受人诟病。

  联合技术建筑及工业系统北亚区中国暖通空调冷冻及消防安防业务副总裁高志长比贺琳乐观一些。他认为,打造绿色建筑最终需要产品供应商、建造方、施工方和物业管理方合力,“一步一步地来”。“今年还会有重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推出。一是即将于7月1日试行的国标《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通过立法角度推动公共建筑行业的发展。二是针对能效标识管理提升的政策。”高志长对《中国建设报》记者表示,未来政府和市场有条件越做越好。

  行业对政府给予厚望,不仅仅因为制定规则,还在于他们同样参与市场。能否在打造绿色建筑方面以身作则,将直接影响业内及社会对此的认知和评价。

  对于政府项目来说,最隐讳的已非曾经的“不差钱”,而是那些难于揭掉的荣耀光环。号称“最绿色”之一的北京奥运会某新建项目就曾引起争议。为了使用可再生水源热泵技术,硬是将数公里外的污水处理厂作为取水地点。这不免受到各方质疑,包括暖通空调界目前惟一的院士级人物、清华大学教授江亿。“典型的政绩思想在作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爆发出内心不平,“管线单程总长度超过3公里,光是泵费每天就要多少钱?”

  新一届政府上台后,财大气粗正逐渐从各级政府形象中剥离。有人认为,这对于政府项目回归理性的绿色是最好的契机。

新浪地产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