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绿色建筑规模全国领先
来源:深圳特区报
全国最大的绿色空港——T3航站楼投入使用,年旅客吞吐量4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40万。
近年来,深圳以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为突破口,在城市建设领域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实现“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型,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市住建局获悉,截至2013年底,全市新建节能建筑面积累计已达8420万平方米,已建和在建绿色建筑总面积超过1500万平方米。深圳已成为目前国内绿色建筑建设规模、建设密度最大和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最多的城市之一。
绿色建筑发展步入法治化快车道
据介绍,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建和在建绿色建筑总建筑面积超过1500万平方米,已有114个项目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建筑面积超过1100万平方米,其中15个项目获得国家三星级、6个项目获得深圳市铂金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均最高等级)。其中建科大楼、华侨城体育中心、南海意库等3个项目获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最高奖);坪山雷柏工业厂房项目获得国家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现我市工业绿色建筑项目“零的突破”。
2013年,深圳在城市建设领域掀起新一轮改革,绿色建筑实现跨越式发展。2013年7月19日,《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颁布实施,这是国内首部要求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政府立法,为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办法》以强制性促进、引导性促进、激励性促进作为推动深圳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措施。标志着深圳绿色建筑全面、规模化发展步入法治化的快车道。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是目前国内绿色建筑建设规模、建设密度最大和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绿色建筑创新奖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到2013年,深圳新建建筑综合节能总量累计已达357万吨标准煤,相当于节省用电110.4亿度,建筑综合节能减排对全社会的节能贡献率已超过30%。
首个绿色保障性住房小区交付使用
2010年,深圳市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在国内率先强制推行保障房按绿色建筑标准建设。
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龙悦居绿色保障性住房小区,成为深圳首个按绿色建筑标准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住宅区,已交付使用,该小区总占地面积约17.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81.6万平方米,共11111套。其中,三期项目大面积应用工业化技术建造,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结构采用内浇外挂体系,外墙、楼梯、室外走廊采用工业化PC构件,工期比使用常规技术缩短6个月,建筑垃圾减少80%,材料损耗减少60%,质量和效率大幅提高。该项目不仅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标准,还成为建筑工业化的典范。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地铁前海车辆段上盖保障性住房工程为市住建部门和市科技创新部门绿色建筑科技双示范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建成,投入使用后可提供保障房逾1.2万套、建筑面积56.4万平方米。
获授国家“五个城市级”试点示范
在城市建设领域,深圳先后被国家授予“五个城市级”和“四个区域级”试点示范。“五个城市级”分别指的是,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工程建设标准化综合利用实施试点城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建筑废弃物减排与综合利用试点城市等荣誉称号。“四个区域级”包括: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区(绿色生态城区)、坪山新区国家级智慧城区试点以及南方科技大学和深圳大学新校区部市共建绿色校区。
完成国家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建设任务。目前,深圳已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大型公建能耗监测平台及建筑能耗数据中心,对超过500栋大型公共建筑实施在线能耗监测。每年对18000栋居住建筑及455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能耗统计。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全市太阳能热水集热板总面积达58万平方米,总建筑应用面积1550万平方米,有23个项目获得国家太阳能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的称号。
全面开展国家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建设工作。开发并启用“深圳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申报管理系统”,全市共征集改造项目185个,涉及建筑总面积778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了245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约占示范任务的60%。其中,通过对市民中心中央空调系统、地下停车场照明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后,预计每年可节省用电433万度,相当于每年节约1481吨标准煤。
率先改造政府办公及公共建筑,按照市政府部署,今明两年,全市将完成所有政府办公及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40%
深圳的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进一步提升。《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实施以来,全市已有4个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投入使用,建筑废弃物年处理能力已达40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40%。
南方科技大学建设项目100多万吨建筑废弃物成功实现就地处理利用,实现“零排放”,节省建筑废弃物外运及填埋的处置费用4000多万元,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其相关研究课题也被列为住建部科学计划重点项目,并顺利通过住建部成果验收,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创新性,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沙河创新走廊项目也采取“零排放”现场处理模式推进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显著。
2013年12月,新屋围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工作启动招标,建成后,深圳的建筑废弃物年处理能力将再增100万吨。
启动建筑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自2011年深圳获批为国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以来,便着手碳交易的研究工作,碳交易分为工业、建筑、交通三个板块,建筑碳交易已于2013年1月正式启动。
为指导建筑碳核查工作,还发布实施了《深圳市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试行)、《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和报告规范及指南》(试行)和《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的核查规范及指南》(试行)。截至目前,深圳已完成913栋建筑现场核查,签发了197栋建筑碳排放权配额分配确认书,并将在年内实现上线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