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师再获普利兹克奖 中国建筑圈掀起涟漪
日本建筑师坂茂获得2014年普利兹克奖的消息近期在中国建筑圈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位新晋得主不仅在建筑上有所成就,在跨界方面的设计更是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但是对于连续两年日本建筑师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建筑师又有哪些自己的看法呢?
方振宁:社会责任感让他走在建筑的前沿
(著名独立策展人、艺术家、批评家)
方振宁
很多人没有想到坂茂会得奖,这个意外的原因是坂茂的很多建筑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都不像建筑,像临时建筑,所以大家并没有把他考虑在获奖名单之内。在我看来,坂茂能够获奖最重要的是坂茂的作品是在什么地方做的,做什么样的风格,采用什么方式,他都会利用社会的力量与社会达成一种呼应。此外,我认为坂茂获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坂茂被大家所熟知的时候就是他的硬纸管建筑,可是大家对他的硬纸管建筑有怀疑,这种建筑适合长期居住吗?或者说它只适用于一些特定功能的建筑,比如说抗震、临时的活动场所等等。但是后来,当坂茂在苏黎世建了一个七层高的单栋高层办公建筑的时候,大家才感觉到吃惊,因为坂茂没有使用钉子和金属,而全部使用的是木材料。
同时我觉得坂茂还有与日本其他建筑师不同的地方,坂茂受到美国教育的影响,他的作品在日本建筑界是受到排挤的,所谓排挤就是不承认,不属于日本建筑体系。所以在日本宣传坂茂的时候是非常有节制的。坂茂现在的道路是做独一无二的建筑,做一个从来未有的好建筑,我觉得差别就在这里。坂茂的社会责任感是他击败群雄最重要的原因,建筑就是为社会、公益、人类提供居住的场所,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道德,坂茂所不同的是他走在社会前沿,这个前沿往往是需要冒风险的,比如说灾难、疾病、地震等,所以我认为坂茂获奖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王昀:建筑奖评判的转折点
王昀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探究日本建筑,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或许有一定的参考,因为日本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曾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如果从相同根源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同样的东方文化,日本的建筑师是怎样逐步走向世界的?这同样值得深思。从每位日本建筑师所经历的历程可以看到一种发展脉络,这种脉络是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坂茂在日本建筑师当中,是个非常独特的建筑师。他选用纸做为建筑材料,强调其再生和利用,这种从建筑材料开始的环保姿态,表明在当今世界资源不断消耗的过程当中,相关的奖项更加关注资源问题,更加关注再回收、再利用问题,建筑师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建筑问题,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事。在我们的建筑当中,特别是在装修过程当中,存在着大量的浪费。环保和再利用可能是个新的举措。怎样用最少的资源来解决人的生活问题,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高大上”和豪华。
坂茂设计的建筑很朴实,没有花哨的造型,但是思考了很多能源问题,包括他以前的一些重建项目。这或许是普利兹克建筑奖从立足于一个建筑本体的评判逐渐转向对社会有贡献的建筑师和建筑师对社会关注的态度的结果。强调建筑师对社会的责任问题,这也许正是一个新的开端。
周榕:没有花哨的形式,却有内敛的特质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周榕
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并不是说对坂茂获奖意外,而是对日本建筑师能够连续两年获得普利兹克奖深感意外。这打破了绝大多数人对今年获奖者的预测,也充分说明日本建筑师有极强的群体实力。坂茂在国际建筑界崭露头角大约是在15年前,坂茂有一系列横空出世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纸管建筑系列。2000年时坂茂是我最为看好的日本建筑师,但他的风采很快被妹岛和世、伊东丰雄、隈研吾、西泽立卫、藤本壮介、石上纯也等人的光芒所掩盖。现在想来,大概是坂茂不善于为媒体供应消费性形式图像的原因所致。
其实,坂茂的作品完全达到了普利兹克奖的品质要求,难能可贵地将源自日本文化深层的追求短暂、质朴、寂静、谦逊、自然、神秘的美学精神,与西方文化中的理性、绝对、秩序、清晰、恒固、神圣的构造逻辑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坂茂的建筑没有花哨惊艳的形式,但却具有沉着而内敛的存在特质,像其他大多数的普利兹克奖得主一样,坂茂天才而敏锐地抓住了一些属于建筑最本质的东西,正是这些本质性而无法言说的东西,让其区隔于另外那些精于形式算计的建筑师群体。即便不算在救灾中解难纾困的道德加分,单凭他作品中展现出的独特的建筑品质,坂茂拿这个普利兹克奖也是绰绰有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