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严查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对假业绩穷追猛打
“领着群众干,做给领导看,风风光光上马,冷冷清清收场”,近些年来人们这样描述“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被纳入专项整治范畴,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各单位都下大气力严管严查“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违背科学发展的项目,一律不上
一些地方热衷建新区,搞大工程、大广场,追求表面光鲜;有的中央机关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泛滥,热衷开工剪彩、奠基挂牌;一些中央企业办公大楼盲目贪大求洋,甚至成为“地标建筑”……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查摆出的这些问题,成为教育实践活动中专项整治的“重头戏”。
各地坚决纠正违背科学发展、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的行为。发改委近日对钢铁、水泥、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再上“紧箍咒”,严禁“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建设新增产能项目”。多年来在调减钢铁、电力、水泥、玻璃产能和治理大气污染上欠账较多的河北省,以整治偷排偷放为抓手,个别企业因绕过甚至破坏在线监测设备,已有124人被依法拘留。
值得警惕的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少数领导干部为追求所谓政绩热衷于大拆大建,导致个别地方盲目“造城”。四川重点加强对灾后恢复重建、推进新型城镇化等领域的专项检查,严防变相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对假数字、假业绩,穷追猛打
针对假情况、假数字、假典型、虚报工作业绩,在专项整治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实行穷追猛打。
2013年,审计署组织全国各级审计机关5.44万名审计人员,对全部2454635笔债务逐笔核实,摸清了各级政府的债务底数。吉林针对基层反映的投资有虚数问题,发力压缩GDP虚数,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夯实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的意见》,调整项目调度监控体系,调度规模从3000万元调增到1亿元。安徽将政府性债务纳入计划管理,防止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通过过度负债来加快发展、谋求“政绩”。
不少地方存在招商引资声势大、签约项目落地少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山东等省份对此进行了专项整治;青海等省份省级领导干部挂牌督办招商引资项目,让签约项目落到实处。
对“唯GDP”用人导向,着力纠偏
纠正“唯GDP用干部”,中央率先释放出了明确的“风向标”。
2013年11月4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开展“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加强制度建设的通知》,提出“坚决纠正唯国内生产总值用干部问题”。紧接着,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民生改善、生态效益、举债情况等指标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同时,各地以中央要求为指针,进行了深度探索。湖南在2013年度省管干部年度考核中,首次实施干部政绩综合分析,既看发展成果,又看发展成本与代价;既注重考核显绩,更注重考核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云南在发展成果考评中,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率、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严防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