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冲量反致浪费 保障房政策设计须检讨

  近日,保障房空置问题又一次成为舆论焦点。日前,新华社记者在广东佛山、东莞等地采访时发现,繁琐耗时的行政审批流程,令大量公租房需求者只能望洋兴叹;而南都记者获悉,东莞最大保障房小区雅园新村目前廉租房空置率更高达九成;根据此前广东省审计厅的报告显示,2012年广东有13个市本级、28个县(市、区)共有11464套保障性住房处于闲置状态。

  说保障房空置“又一次”成为舆论焦点,是因为保障房大批建设开工5年来,从未摆脱“有人没房住,有房没人住”的诡异问题。从2011年8月的保障房空置讨论,到2012年上海、武汉、郑州、济南等多个城市公租房遇冷,再到2013年8月审计署报告显示多省份保障房钥匙交不出去,甚至有四省空置总量超5万套。直至今日,保障房空置再度被提起,仍然是那些被讨论了千百回而未解决的问题。

  大概没有人会认为保障房的空置是源于供给过剩,即使不看需求与入住数据的离奇对比,大量蜗居在城市中的蚁族不断积累的怨气也实难令人忽略。就像2011年广州市荔湾区的廉租房申请人数爆棚,而同批推出的郊区同德围廉租房登记率却不足45%;同样,在现时佛山南海区保障房空置率高达近四成的同时,禅城区的保障房仍有很多市民在排队轮候———不是保障房太多,而是不符合需求标准的保障房太多。也有人认为,保障房本来就只是提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不能要求太高,但符合申请条件的本来就是对价格非常敏感的“夹心层”,如果通过繁杂的手续只能申请到一套连基本生活配套设施都没有、租金却不算便宜的远郊公租房,只算每天上下班的来回车费和时间成本,就足以让他们之中的大部分情愿蜗居在城中村的握手楼里。

  综合以往的调查与讨论,保障房的空置原因不外乎是申请难、租金贵、位置偏、配套差。一边建着条件低于生活基本需求的房子,一边提高准入门槛压缩符合条件的申请人;一边是越来越大的建设开工任务,一边是长时间的审核,最后的结果就是保障房的结构性空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性的空置会越来越多。对保障房的审核在任何国家都是严谨的,这是对公平的基本保障。但在保障房审核与分配环节丑闻频出大坏公平原则的同时,申请需办至少7个证等待90天更多会被理解为低效甚至故意留难。退一步讲,即使保证高效与公平的前提下依然需要90天才能走完申请流程,也应该在政策设计时将这一时间考虑在内,如在保障房建设期间统计需求者并作出合理时间安排。

  保障房空置问题年复一年,从来没有解决过,是因为这是保障房政策设计的基因所决定的,只要基因不变这个问题就无法解决。当年中央雄心壮志地定下五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的宏大目标,自是为民生着想,只是当任务摊分到财政紧张、债务缠身的地方政府身上,完全超过其承受能力。为了完成任务少花钱,保障房自然不可能建在寸土寸金的闹市区,冲开工率、用福利房充保障房,在各种充数手段用过之后,实打实建成的就是在偏远郊区没有生活配套设施的保障房,而为了收回成本租金也不会定得太低。

  此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要大力增加保障房供应”;而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的2014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任务是基本建成480万套以上,新开工600万套以上。在巨大的需求面前,增加保障房供应是对民生问题的回应,但只为充数量而建的保障房难逃空置下场,不断扩张这样的保障房建设不仅不能保障民生还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保障房政策设计必须检讨,走出数量增长模式,直面目标与实际的脱离,依据实际需求建设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保障房,方能达到“居者有其屋”的最初目标。

关键词:市场动态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