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城镇化才能“记得住乡愁”
■舒圣祥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日前在京举行。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记得住乡愁”,成为此次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的一大亮点,直抵人心,引人遐想。其实,这次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的很多提法,不仅都非常新颖,而且都倍有文艺范儿,充满诗意。然而,“记得住乡愁”,却又不仅仅是具体表述上的改变,其背后隐藏着对以往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反思,并为未来的城镇化指明方向。
每个人都在慨叹“故乡的沦陷”,忧思于“回不去的故乡”。“乡愁”是什么?无非是那山那树那水,那在钢筋水泥森林面前不值一提的一草一木,而这恰恰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城镇化建设,如何安放“乡愁”,无疑是一大考验。
总结起来,一是要尊重自然。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不应该也不能够用一套相同的标准去搞“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城市规划要尊重自然,特别是环境承载能力,特大城市应通过核心资源迁出等方式控制人口规模,缺水等环境承载力差的地方则不应违背自然规划大城市。最重要的是,不能为发展城市而破坏自然,疯狂地砍树、填湖、拆房,绝不是城镇化的必然途径;同样,那种将山推平、将湖填埋、将历史破坏、将文化割裂的做法,城镇化过程中也必须警惕。
二是要尊重人。城市因人而生,城镇化说到底是人的城镇化,经济发展是为了人,城镇化也只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舒适。真正的城镇化,绝不是行政部门一声令下就将农民的房子拆了,就将农民赶进小区化的住宅楼成为市民;真正的城镇化,必须尊重农民自由选择的权利,尤其是要保护其对土地享有的合法财产权。如果户籍福利差距、城乡福利差距、区域福利差距,仍像现在这般悬殊,人们记住的恐怕就不是诗意的乡愁,而是现实的“乡怨”——为什么因为我没投胎在一个好地方,就不能享受到平等的公共福利?
三是要尊重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城镇化过程中同样必须坚持。当然,这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市场化。一方面是政府部门不要一厢情愿违背市场规律在图纸上摊大饼,在现实中建“鬼城”;另一方面,不同地方的政府部门之间也应该有激烈的竞争,用更好的公共服务和更好的生活环境去吸引人口的自由流动。“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这一点非常重要;无谓的过度扩张,各地都想建“国际化大都市”,既是不可能的,更是劳民伤财的。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描绘的不仅是一幅诗意栖居的自然画面,也是城乡福利平等的生活图景。期待这不只是美好的句子,更是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