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业山寨围城李鬼频出 用创新破顽疾
据白梅介绍,由于近年仿冒佛山知名陶瓷产品的案件多发,佛山陶瓷行业协会曾派人到部分“重灾区”,与当地行业协会进行沟通。“仿冒的不法分子直接说,不打出佛山陶瓷的旗号,产品怎么卖的出去呢?”这样的答案让协会代表哭笑不得。“这体现了佛山陶瓷产品的市场价值受认可,说白了,出名了就会遇上这事。”白梅说道。
记者咨询佛山市工商局商广科工作人员时,据该工作人员介绍,企业在应对此类案件时,可以采取直接到当地工商局进行投诉举报,或者是走司法途径,向法院发起诉讼。
从时间周期和维权成本看,该工作人员认为,采用行政手段,寻求当地工商局的帮助会更快捷。但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的一位企业负责人则认为,由于佛山的陶瓷企业多以经销商模式,向当地工商局进行投诉,往往需要厂商代表亲赴现场或者是出示委托书,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自己也要进行调查取证,这里面往返费用,公证资金,成本并不低。他甚至直言,不少地方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通过工商途径进行举报,最后的处罚力度往往不大。
白梅默认了这种说法,她感慨道,“打了也是没用的,销毁了这批产品,不法分子损失的仅仅是这部分的货值,罚款金额也不大,很快又会卷土重来。”更有威慑力的是走司法途径。广东蒙娜丽莎新型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在两年前就选择了这条路,但两年后,负责该案的广东蒙娜丽莎新型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周亚超对记者表示,“打了两年,只能说赚回了正义。”
支招企业:防御性注册商标 给产品多做暗号
无论现实如何无可奈何,应对这种现象,企业还是可以有所为。
针对傍名牌现象,市工商局商广科工作人员建议,企业在商标注册上可以采取一些防御性措施,在近似的商标类型上要多注册,不仅仅是同类领域,企业会进行销售的产品才进行注册,一些可能不会用上的商标也必须注册,像陶瓷业内,就有品牌被他人注册为饮料品牌。
而像商标遭遇仿冒,或者产品遭遇抄袭的,白梅表示,企业可以考虑在产品身上做“暗号”,如对瓷砖的表面某处印上商标或其他标志性的图形,或者考虑在产品的外包装箱上打上类似的图形或者暗号,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仿冒门槛,也有助于企业后期的维权取证。
行业观察:用创新对抗山寨
佛山新媒体产业园董事长李新良在上月的一个论坛上发问,中国的瓷砖产量一年是一百亿平方米,意大利只有5到6亿平方米,我们是别人的20倍,为什么陶瓷强国是他们,而我们只是陶瓷大国?
这是业内人尽皆知的问题。创新设计能力比拼不过意大利一直是主流声音。但问题是,为何与创新相反的山寨、仿冒、抄袭一直盛行,却如同甩不掉的影子,一直紧紧尾随?
中国目前建陶行业生产量占到全球一半以上,年产值超过7000亿元。业内最顶尖的博洛尼亚展,但每年国内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家陶瓷企业可以参与,而中国大部分陶企被拦截在外的原因,无非是,创新能力不强,怕你进去抄袭。能进去的企业意味着创新能力受认可,但残酷的是,始终只有那么几家。
目前佛山陶瓷行业频频遭遇知识产权侵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整个行业创新系统发展中存在的顽疾,它折射出整个行业创新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