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学区房勿偏激 别赢在起跑线却输在终点线
乐山新浪乐居讯 在任何一个城市,学区房都是楼盘项目推盘的卖点之一,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家长抢学区房、榜名校。家长们对学区房的追逐,导致学区房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据报道,因家长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北京五道口等地的学区房高达10万元每平方米,成为炙手可热的高价抢购品。房产专业人士指出:“与一般购房者相比,‘学区房’的购买者更像一个投资者,只不过房产投资者投资的是房子,而父母投资的是他们的子女。”家长们为什么对学区房紧追不舍?
资料图片
商业教育机构用“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误导家长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文案最早是由谁提出的,已经无从考证,在笔者的印象中,这句话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铺天盖地,时代发展到今天,仍然被一代又一代的父母奉为“圣旨”,而如今又称为家长买房的指导思想,无论如何也要买一套学区房,好像只要能占据优越的教育资源,自己的孩子就会有美好的未来。
然而,那些曾经没有输在起跑线的孩子们,大多数仍然仅仅是泛泛之辈。20多年前,我国某著名大学的少年班可谓家喻户晓。据调查,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或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却最终败北。
著名作家池莉曾斥“起跑线”理论是缺乏逻辑的混账话。无独有偶,童话大王郑渊洁更是反其道而行之,曾撰文表示,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教育体制弊端、残酷社会现实对家长的“要挟”
尽管学区房的价格节节攀升,但家长仍然乐此不疲。这无不揭示我们的教育体制弊端,我们的教育历来是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我们总是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这一弊端正不断被一些学者和儿童教育专家所批评。
同时,我们当下的现实是,教育资源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对应于财富的等级结构,形成一种“富者通赢”的局面。正是由于对于教育起跑线越来越严重的被金钱所扭曲,才有了那么多人为孩子可能输在起跑线上而恐慌。
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态可以很理解,但也希望家长朋友明白,一个人的一生是漫长的,只有赢在人生的最后才是最大的赢家。孩子在学业上获得了高分,却失去了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动手能力成为高分孩子的短板已经不是什么新闻。最有效的教育不单是学校教育也不单是社会教育,它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从孕育开始,父母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孩子就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不想让孩子输在人生的终点线,还是先从性格培养做起吧。买学区房还是不必过于执着,毕竟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新浪乐居特别提醒:
打算购买学区房的家长朋友还需注意:并非楼盘周边有学校就是学区房,也并非离名校近就能进名校。学区房的价值在于所属的学区,在于其周边的教育资源。往往名校周边都有多个楼盘开发建设,这些楼盘都被很多不明就里的购房者当成“学区房”,实际上,买了名校周边的房子,不一定享有名校就读的权利,学区的划分原则是教育部门根据当年区域内适龄学生的数量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所以,家长朋友们购买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