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潮后金融政策该如何“纠偏”?
一度被视为“货币堰塞湖”的中国却出现了流动性断流。到底是什么把庞大的流动性“吸”走了?过剩的流动性又去了哪里?本质而言,流动性全面骤然紧 张,不仅仅来自于中美两国央行对流动性的同步收紧,也不仅仅来自于中国监管层对影子银行治理保持高压态势,而很可能预示着中国正在遭受一场资产负债表衰退 的冲击。
“钱荒”问题的背后是中国债务依赖型经济已难以为继,必须作“刮骨疗毒法”切断高风险链条。不过短期来看,在紧缩性货币政 策条件下,如果力度过大,或应对不当,很可能触发新的经济和金融风险。因此,货币政策需要在短期和长期间寻找均衡,避免“去杠杆化”过猛给实体经济带来新 的伤害。
自今年5月底,一度被视为“货币堰塞湖”的中国却出现了流动性断流。特别是6月初以来,在美联储Q E准备退场的刺激下, 中国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紧张态势愈演愈烈,主要质押式回购、Shibor各期限利率连创新高,并推动融资成本上升,“钱荒潮”一时间在金融体系乃至实体经济 中蔓延。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全面的压力测试,主动推动中国金融“纠偏”。
无疑,我们首先需要解开中国面临的“流动性谜团”。央行数据 显示,今年前5个月社会融资规模达9.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2万亿元,广义货币M 2存量达104万亿元,几乎占G D P的190%。然而, 近期银行间却出现了“流动性危机”,到底是什么把庞大的流动性“吸”走了?过剩的流动性又到底去了哪里?
本质而言,流动性全面骤然 紧张,不仅仅来自于中美两国央行对流动性的同步收紧,也不仅仅来自于中国监管层对影子银行治理保持高压态势,而很可能预示着中国正在遭受一场资产负债表衰 退的冲击。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信号是短期利率飙升,而中长期利率并未出现大幅走升,这恰恰说明银行、企业以及居民的资产配置正从风险资产转向流动性资产 (即所谓的“落袋为安”),这才是造成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流动性紧张的主要原因。
而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也正是金融危机以来,4万亿 投资以及银行信贷大幅扩张后的“政策后遗症”的真实反映。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和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随着 银行信贷规模扩张以及投资加速,经济出现了强劲反弹,但由此引发的企业杠杆率(债务率)也开始持续上升,特别是2011年以来,经济处于下行区间,企业利 润增速全面下滑以及亏损面不断扩大导致企业账款拖欠现象严重、账款构成比例上升、账款周转率下降等风险开始显露,“三角债”增多导致资金滞留在偿债环节, 因此,实体经济最先感受到“钱荒”的冲击。
在实体经济下行过程中,“金融空转”之势却愈演愈烈,包括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委托 贷款等影子银行和表外融资继续泛滥。地方政府也通过表外贷款、企业债券、银行间债务融资等形式保持投资和债务扩张。甚至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套利,企业从银行 贷款和债券市场获得的资金以其他形式(如信托、委托贷款)被转贷,积聚了社会融资总量的“虚增”。
然而,今年以来,G D P增速 和信贷增速之间的失衡已引起市场关注,随着杠杆率的上升,对于一些部门是否因债务积累而触发违约的担忧情绪进一步上升,而恰恰在这一关键时刻,美联储明确 启动量化宽松退出进程,中国央行也一改货币宽松的主基调,保持政策观望。“去杠杆化”效应推动货币乘数大幅走低,导致中国市场的“明斯基时刻”突然到来。
可见,中国“钱荒”问题的背后并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其本质是中国债务依赖型经济已难以为继。“钱荒”给中国敲响警钟,为了避免将来可能对经济产生更大的冲击,中国必须作“刮骨疗毒法”,尽快切断高风险链条。
不 过,短期来看,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条件下,如果政策力度过大,以及应对不当的话,很可能触发新的经济和金融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需要在短期 和长期间寻找均衡,避免“去杠杆化”过猛,给实体经济带来新的伤害。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银行间市场的钱荒已经开始波及到实体经济。目前,6月期票据直贴 利率已经从今年上半年5%左右的较低水平升至8%以上。而从过去几年的经验来看,即使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状况能够平复,票据利率还将连续几个月处于较高水 平,这将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融资压力。
此外,对银行和金融机构而言,由于担心流动性不足问题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就更倾向于囤积现 金,不仅可能减少对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也将进一步降低货币周转速度和货币乘数。货币政策的出发点本来是想倒逼流动性回归实体经济,“盘活存 量货币”,但政策预期的改变很可能导致金融机构更加“惜贷”,使得实体经济能够获得的资金进一步收缩。如果政策保持高压态势延续至年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利润可能出现大幅下滑甚至不排除出现负增长可能。这意味着,一旦经济增速以及企业收入增长难以覆盖债务规模和融资成本上升,不但实体经济将不可避免受 到二次冲击,还可能由“流动性危机”演变为“偿付性危机”。
因此,也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央行在货币政策立场上也出现软化。但笔者认 为,央行应该给出更加清晰的政策信号,稳定市场信心:即在主动推进“去杠杆化”进程中保持市场短期总体稳定以及对实体经济的流动性支持:可以通过市场化的 操作工具,通过公开市场上的逆回购等做法对银行以及货币市场注入相应流动性,并利用多种政策工具使银行间利率恢复正常水平,进而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振市 场信心,提高货币流通速度,激活货币存量。另外,应尽快启动全方位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比如,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 系,以及为实体经济全面减负等,消除“资本套利”和“金融空转”的体制和制度成因,真正使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失衡得到“纠偏”。
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