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庭广场十月开业 深国商停牌欲推“公允”
这两年一直深陷各种争议和诟病的深圳市国际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S T国商,证券代码:000056)似乎开始迎来转机。公司总经理陈小海在年度股东会上透露,截至目前皇庭广场招商完成总面积的73 .8%,最终计划10月部分开业。综合外围因素看,去年的诸多核心反对方已悉数不在,茂业去年3月砸盘而去,深圳大户苦耗两三年负气出走。公司自身因为工期不断延误在承担高额利息、市场各方压力下亦开始有动力早日完成工期,推进公允,与投资者基本达成一致。而上周的忽然停牌亦被市场解读为这个原因。
股东会氛围陡转平和
6月28日下午,*ST国商于深圳福田区皇岗商务中心召开了2012年度股东大会。据公司财务总监许晓云宣读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公司合并总资产约20亿元,合并负债总额超24亿元,归属母公司的股东权益-8389万元。在股东会现场南都记者注意到,相比2012年六次股东大会,参会股东人数明显减少,此前剑拔弩张的氛围陡转,鲜见股东呛声质疑公司的声音。
据南都记者观察,氛围缓解原因主要是因为项目现场处于收尾阶段,开业确定性较强,从外围信息看,此前的各项风险点逐渐平息,早前的诸多分歧多已达成一致。
南都记者亦确认,一直与公司水火不容的茂业系代表在前六项上均投了赞成票,在最后一项“关于续聘公司财务及内控审计机构的议案”上投了弃权票。南都记者翻阅截至6月28日的股东名册发现,茂业旗下的大华投资(中国)有限公司依然持有公司B股7.03%未有任何变化。
在2012年深国商的数次股东大会上,茂业国际副总甘玲均亲自出席,对议案基本投出反对票,且曾数次提问质疑公司。不过这次股东会上,甘玲并未亲自出现,而是委托了另外一位同事参加。
而去年一直不满公司屡次爽约开业时间的深圳大户周迪负气离开,由于其建仓较早,应该并未亏损。据熟悉周的人透露,苦熬和苦斗两三年未有结果,不仅让其名望有所折损,最重要的是很多跟随其买入的朋友们产生亏损让其心中非常不痛快。记者查阅历史数据显示,周迪曾经持有300万A股出现在公司2011年中报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同期还持有数百万股B股。
皇庭广场十月部分开业
所有纷争的核心在于皇庭广场的开业时间。
依照公司此前公告,项目达到开业状态,后续计量模式将由成本计量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由此将彻底改变公司资不抵债的财务状况,公司项目百亿元的价值由此真正在财务报表中得以体现。
公司亦预计项目全面开业后,会采用商业物业经营性贷款置换所有借款,大幅降低公司融资成本并延长借款期限。
而南都记者亦独家获悉,囿于公司去年股权纷争,招商进展不顺,现金流紧张,诸多负面新闻缠身,以至于银行亦非常谨慎。
“项目公共部分的装修会在8月前全部完成,目前招商完成总面积的73.8%,已经有43个商家收铺进场装修。”陈小海透露,根据商业业态不同,装修时间不一,将视商铺整体情况再开业,目前计划10月份部分开业。
而记者进入项目现场亦看到,情况与陈小海描述基本一致。中间三层中,L1层主要以新潮服装品牌为主,G层与B 1层主要以餐饮、休闲服务业态为主,这三层装修基本结束,部分商家已经完成初步装修,这三层亦是最有可能先行开业楼层。不过囿于改造项目,部分楼层在原本6米层高为避开部分突出管道部分,完成天花板隔层后层高仅有4米左右,而部分走道区域中亦不得已出现了部分粗大承重柱。
在开业时间的保障上,不得不再次提及工程总包深圳泛华,陈小海向南都记者确认,目前已分三笔支付给总包约2亿元,余下部分计划洽谈后分批支付。
据南都记者测算,即便7亿元到账后,现金流依然不容乐观,支出总包约2亿,还建行此前借款4.75亿,尚有大股东借款1.2亿,还有12亿借款一个季度近3000万利息。而收入部分目前仅有商铺“两押一租”,大致测算,只有数千万元,而后还得指望开业后转为商业经营性贷款降低利息支出。
“目前现金流确实依然有点紧张,如果还有缺口会向大股东借,暂时不会通过股东大会去借了。”陈小海对南都记者称。
停牌或正是因为公允
就在股东大会前一日的6月27日,公司忽然公告称,可能发生对股价产生较大影响的事项,公司股票“*ST国商”、“*ST国商B”(000056、200056)自2013年6月27日临时停牌,翌日继续公告称,公司股票自6月28日开市起继续停牌,待公司披露相关公告后复牌。
基于对信息披露的要求,股东会现场对于有股民询问停牌原因,公司并未回应,董秘曹剑只是表示复牌时间不会很长。而财务总监许晓云回应南都记者称,按照会计准则,项目达到完工投入使用条件,分层和全部均可以公允,预计年内进行。
多位熟悉公司情况的大户认为,公司一直没有其它重大事项,如果不出意外,此次停牌正是因为公允。
此外,公司方面亦承认去年6月14日的公允报告已经过期,如果公允的话需要重新评估制作报告。
那么,目前尚剩下的悬念是,公允是先部分公允还是一次性公允,去年被市场指责严重低估仅59.71亿元相比去年有多大幅度增加。
资产注入一举多得
在皇庭集团入主深国商之后的三四年来,纷争不断,高潮迭起。综合来看,除了项目存在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外,最关键是公司股权分散。在皇庭系与茂业系对峙时,皇庭系持有的A、B股总计亦不到14%,而一年来大股东不断增持持股数亦不足18%。
去年底,散户们由于对公司不满,也差点征集到近10%的股权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由此导致了多种意外事件层出不穷。此外,公司自身对于工程进度的把控屡次偏差也将让整个事态逐渐失控。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上市公司只持有皇庭广场60%股份,剩余40%并不在上市公司内,由身兼深国商董事长的皇庭集团董事长郑康豪持有。
如果大股东将剩余40%股权注入上市公司,则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将超过50%,不但可以对上市公司形成绝对控股,便于大股东经营思路的贯彻,也有利于把上市公司打造成为皇庭集团未来的上市平台。
不过在过去两年,地产类重组监管层基本停止。不过北京一家公募基金投资总监和一家大型券商保代均表示,目前政策已稍有松动,并非完全不能做。
而据上述保代的说法,依照资本市场的算法,剩余40%在注入时必然会有缩水,很可能只能按照30%甚至25%的比例注入,这个现实让产业资本初期是较难接受和理解的。南都记者亦从独家权威信源获悉,上市公司之外的40%系郑康豪重金买入,远远超过其在上市公司股份上对应均价。彼时皇庭集团内部对此反对声音很多,因为担忧这块肉虽然肥美,不过历史遗留问题太多会惹来众多不确定性麻烦。不过郑力排众议依然坚持,而事实亦证明这40%正是让茂业系无奈退出的最重要砝码。 采写:南都记者 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