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秧工厂化 插秧机械化 服务保姆化
眼下正值插秧好季节,但在凤台县已不见往年农民家家户户为水稻插秧而忙碌的景象。正如杨村镇店集村村民陈六民所言,“如今,育秧忙、插秧累已一去不复返了!”
探视这一巨大改变的背后,是一次农业科技技术的新变革——育秧“工厂化”、插秧“机械化”和服务“保姆化”。
新鲜事:稻种进入“流水线” 育秧实现“工厂化”
运土、送种子、挑托盘……5月中旬,记者在凤台县丰壮水稻机插秧合作社看到,10余名育秧工人正忙得不亦乐乎,3台育秧机正在加足马力工作。
机械研磨营养土,自动装盘,机械自行撒种,两三分钟一个育秧软盘就下了“流水线”。看到眼前这个魔术般的操作,记者连连称赞。“这些秧苗,20天后可以下田机械插栽了。”县农机局工会主席高尚勤告诉记者。
“这种育秧方式学名叫水稻钵体育秧,俗称软盘育秧,育秧软盘下了‘流水线’,还需把它移至育秧基地。”高尚勤说。在育秧基地,记者看到土地已被整理成条块状,湿润的土壤上还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隔根网。而摆放育秧软盘也是很有学问的,只见育秧工人踩在平整的木板上,沿着标线在有序地摆放。“工人踩在木板上,是为了把土壤踩实,让秧盘与土壤‘亲密接触’,有利于秧苗生长。”高尚勤表示。
据介绍,凤台县水稻种植面积共63万亩,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始于2004年,到2012年全县水稻机插秧面积已达到50%。今年,该县被列为全国8个新增水稻生产机械化先行县和全省唯一机插秧全覆盖试点县。“从50%到基本实现‘全覆盖’,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县农委主任陈西香说。为实现“全覆盖”目标,该县依托合作社,实行育秧“工厂化”、插秧“机械化”、服务“保姆化”。“今年全县共成立水稻机插秧专业合作社89个,建设育秧工厂近200个,投入插秧机械900多台,具备了基本实现‘全覆盖’的能力。”
镜头:机械插秧好处多 种田把式直夸赞
6月9日上午,在杨村镇店集村一块秧田里,1台高速插秧机正在工作,伴着“哧哧”声响,身后出现一畦畦绿茵茵的秧苗。
这块秧田的主人叫陈六民,他告诉记者,家里有16亩水田,儿女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就剩老两口,往年手栽,最起码要用半个月左右才能插完。今年选择了“机插秧”,看着机器过处,自家的稻田里那些齐刷刷的秧苗,心里特别高兴。“行是行、株是株的,一棵也不缺。”沿着田埂检查的陈六民连连称赞,“机插秧就是好!”
攀谈中,陈六民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自己年初就与附近的凤台县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签订了16亩水田秧苗订购合同,秧苗和播种全部由合作社负责。陈六民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自己育秧,一亩田要花费300元左右。而请‘工厂’代为育秧,一亩田只需花费180元,比自己育秧节约了120元,划算!”
据介绍,机插秧每亩要比人工移栽节省成本近一半,亩均增产在15%左右。为真正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该县采取“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的机插秧模式,与农户签订服务合同,统一技术和价格标准,从育秧到插秧提供一条龙服务,既解决了人工育秧、插秧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的难题,又解决了外出打工农民回乡农忙的后顾之忧,受到农民欢迎。
为推进育秧“工厂化”、插秧“机械化”,县农机部门积极做好技术服务工作,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对所有机插秧合作社进行技术指导,包括育秧、插秧、管理等内容,实行“保姆式”服务。
经验:科技服务出高效 传统种植绽新枝
俗话说,秧好一半稻,丰收有希望。“‘工厂化’秧苗病菌少、根系壮,生长过程中不易遭病虫害,从而有利地促进了增产增收。”县农机局局长程龙胜告诉记者,“以往种子市场也是农业部门监管的难点所在,通过工厂化育秧,就将从源头上遏制不良种子的准入,还将促进一些新品种的推广,是件一举两得的好事。”“与手工插秧相比,机械化插秧,秧苗均匀,具有省时省力增收等优点。”
程龙胜介绍,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粮食生产环节用工成本逐年上升,原来相互分离的代育秧、代耕作、代机插、代机收的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提高农机服务水平,近年来凤台县在农机服务上大胆创新,将代育秧、代耕作、代机插、代机收和田间管理等互相分离的为农服务模式整合起来,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了全托式、保姆式全程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机插秧合作社,实行购种、育秧、插秧、管理一条龙服务,这样就彻底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农民的水稻生产正在告别了‘三弯腰’时代。”程龙胜表示。
记者手记
机械化让农业更加现代化
当前正是夏种时节,凤台县依托合作社,坚持育秧“工厂化”、插秧“机械化”、服务“保姆化”,走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采访中,该县农机局局长程龙胜表示,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产业层面来说,“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保姆化”服务,延伸了农业产业化链条,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