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头靠海而生 石材大放异彩
来源:海西晨报
水头,仅是泉州南安市下辖的一个镇,却能够越过省、地级市、县级市三级,自称“中国水头”。她的自信,源自泉州海港经济的代表之一石材业。
晨报特派记者
鲁礼义 卢士阳 万代辉 文/图
在厦门、泉州两大中心城市的交界处,有一个镇名叫水头。它是泉州南翼新城中心和闽南交通枢纽重镇,也是厦漳泉同城化的节点。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石材生产和集散地,石材产业位居海西八大产业集群魁首。近日,晨报“行走海西20城梦之旅”特派记者探访了这个中国石材之都。
靠海而生
石材催生国际交易中心
驱车行驶在水头镇的石荒料市场,240多亩的空间里广告牌林立,英国棕、印度红、越南黄、芬兰灰、瑞典黑、埃及米黄……进口荒料石,加工后再出口海外,这是自上世纪90年代起,水头石材业一贯的模式。
由于石材的重量体积大、运量大,最廉价的海运成了最佳的选择。因此,原料和市场“两头”在海外,水头的石材业几乎是靠海而生。
以往,水头的石材进出口都要经过厦门港,但这样的格局正在一点点改变。近年来,泉州石湖港渐渐崛起,无论是港口建设,还是内外贸航线扩展,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数据显示,去年1月至11月,泉州石湖港共进口石材111.33万吨。石湖港的石材进口量已经占到全国三成,列厦门港之后,居全国第二。
水头石材对国际间海运的依赖,还催生了一个近21万平方米的国际石材物流保税交易中心。中心拥有一个面积5万平方米、全国惟一与石材交易中心直接配套的公用保税仓库。外国的石材进入中心不必缴纳进口关税,只需交纳存储费和少量费用,加工制造完后即可自由出口。水头的石材企业获益良多,不仅大大节约了资金,也成功吸引到大量境外客商。
值得一提的是,在为以水头石材为代表的泉州本地企业提供支持之时,石湖港自身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其国际知名度也随吞吐量“水涨船高”,印度荒料石专属唛头的出现即是明证。目前,石湖港已经与巴西、印度等7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并与大连、青岛、上海、广州等国内沿海港口之间有通达的货运航线。等到石湖港5#、6#泊位竣工投用,作业区可再增加80万标箱的集装箱吞吐能力。
多元而旺
走文创路线进高端市场
南安市的统计显示,目前全市拥有石材企业1500多家,年规模产值突破300亿元,占据中国石材产量的60%和石材产品市场份额的70%。
尽管经济贡献巨大,但石材产业带来的污染差一点令有关部门“忍痛割爱”。石粉、碎石污染是石材业的老大难,据统计全市每年的废弃石粉就达320多万吨。石材企业给人的固有印象就是:低矮的厂房、横流的灰水。
这样的景象或将一去不复返。靠海而生的水头石材业,正因多元而旺。
走进英良石材集团的创意仓库“五号仓库”,来自世界知名矿山的250多种稀有石材,经过精心处理,呈现出天然奢华石材系列、半宝石系列、化石系列、水晶系列等不同的风格。英良集团用文化和创意,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石材的刻板印象。
走文创路线打入高端市场之外,水头石材业另辟“绿”径,按照“全封闭、大循环、再利用”的理念,发展循环经济。
还有一些企业打起“下脚料”的主意。“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承担者中技金谷,把石粉循环利用,做成了环保新型墙材,在水头镇的街头盖了一栋样板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盖这栋房子就像搭积木,把成型的建材一块一块搭在钢架构上,建造成本仅为普通工艺的三分之一。”
像这样的企业,南安共有135家,每年可利用石粉100万吨、碎石110万吨。恼人的污染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年产值达15.6亿元的环保建材、人造岗石、马赛克、石拼油画……
同城而荣
水头石材在厦大放异彩
泉州石湖港凭借“地利”,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但与厦门港相比,其港口规模、国际知名度、物流服务、配套设施仍有不少距离。数据显示,去年1月至11月份,厦门关区出口石材433.27万吨,货值20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国石材出口总量、货值的63%和70.17%,继续稳居全国第一。
不过,这一点也不妨碍水头的石材企业在厦门大放异彩。今年3月,以水头为代表的南安石材企业就在厦门国际石材博览会上出尽风头。11月,它们将回到大本营水头,主场出战中国(南安)水头国际石材博览会。
水头位于厦门和泉州的交界处,是厦漳泉同城化的节点。可以预见,靠海而生,水头石材业更要因同城而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