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把握成都财富之机 携百亿再战西南

   作为中国内地首家以房地产为主业入围世界 500强的企业绿地集团,总裁张玉良也是惟一受邀出席“ 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的房地产行业代表。这意味着在探讨中国未来发展机遇,把握世界经济走向的高端对话中,绿地集团显然有着充分的话语权与行业的代表性。

     西南十年 铸造多元之王

     自 2004年进入西南以来,成都绿地集团深耕川渝的发展历程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在这十年间,绿地将超高层、大型城市综合体、高铁站商务区及产业园方面的优势,在成都的热土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众所周知,跻身世界五百强的绿地是中国地产行业的“多元之王”,“地产、金融、能源、酒店”四大板块齐头并进的产业布局,决定了绿地在项目运作上往往有着更为广阔的视野与思路,这也是一个优秀城市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然而,初来成都的绿地却显得沉稳与低调,直到 2010年,绿地集团南昌事业部总经理孙志文空降蓉城,将成都公司和重庆公司正式合并成立绿地集团西南事业部,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将以成都为核心的西南片区在集团内部提升到新的战略地位,开启了绿地在西南发展的全新局面。

     标杆的房地产企业需要有充实资本、坚实的人才储备,更为重要的是———前瞻性的战略布局,绿地集团全国化发展的战略布局稳步而快速推进,此项战略发展为 2012年绿地进入世界五百强,领军国内千亿房企阵营,埋下了关键的伏笔。分布在中西部二三线城市的项目公司,初露手笔就改变了当地的市场格局与产品概念,绿地集团在成都地区的佼佼成绩则是集团在实施这项战略的大背景下的缩影。

     如今看来,先人一步的全国化战略布局是有充分理由与足够远见的:在当时,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模式、经营理念、设计思路和服务水准等相对封闭且落后。而这些经济快速增长的城市,已经出现了收入较高的购房群体,却缺少符合他们要求的高品位楼盘。此外,在这些地区的项目投资相对比较低,更重要的是,中、西部一些城市市场容量小,先进入者的风险性相对较低。

     当然,机遇是要给有准备的人的。从集团到地方,成熟的三级管理体系与地方人才的规范化配置让绿地的全国扩张之路走得稳健,在各地市场中都呈现领跑之势,成都亦是如此。

     判断一个企业是否为市场的领跑者不但要看这家企业的土地储备,更要看土地在这个城市的属性。2010年,绿地集团在成都以 18亿元一举拿下攀成钢地块,创造了当年新的楼面纪录。这块位于成都市东大街金融街终点炙手可热的地块,是当年市场关注度最高的土地价值坐标,至今提起仍会让业内人士瞩目三分。将这块地收入囊中,意味着绿地在把握区域价值热点方面有充分的理解与足够的征服实力,真正融入到成都这座潜力初露的黄金城市。

     如今,在成都各个热点区域,我们能够很容易地看到绿地的身影。在城东,我们看到绿地·锦天府独秀成都稀缺城市墅居,西部第一、世界第七的 468米超高层绿地中心,成都高铁第一盘的新里·柏仕公馆大受“刚需”追捧;在城南,绿地·圣路易名邸成就双楠自主居家第一盘;在城西,绿地·国际花都、新里·派克公馆力挺人居城西;城北,绿地·世纪城以发表独立宣言的世纪姐代言领跑城北。绿地在西南的项目数量快速增加、目前建成和在建项目接近 20个,产品形态全面丰富,市场影响不断扩大,绿地正在为宜居宜业宜商的西部魅力之都不断贡献力量。

     战略高度改变城市高度

     如今,绿地在成都已形成了“合围之势”,销售数据和住宅产品系的完善证明了绿地在成都市场跻身主流的态势。然而,最能体现其核心竞争实力的标杆之作,当属绿地在全国的第 18座超高城市地标———468米的成都绿地中心。

     在中国,绿地集团在超高层领域的代表意义已经毋庸置疑,绿地在全国已拥有 17座已建、在建的超高层建筑,其中 3座进入世界高楼前十。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超高层绝对是皇冠上的明珠,可望而不可及。业界有言:建造一座超高层并不比建造一架航天飞机简单多少。资金问题、风险问题、技术困难等,单凭其中一项就能吓退无数的房地产企业。

     选择“超高层”这一条路,从某方面讲,超高层建筑可以算作是城市发展的价值缩影之一。作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成都,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未来十年发展最快城市,亦是世界银行组织评定的“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这座城市近年来的发展潜力受全世界瞩目,在紧追一线城市功能与产业结构方面都需要有一标杆性的建筑形象为其带来充分的话语权———绿地接受了这一使命。

     这座西部第一、中国第四、世界第七高楼的绿地中心项目,总投资 120亿元,计划用时 5年,建成后,将是一个集甲级写字楼、国际会议中心、品牌商业、星级酒店、文化娱乐街区、创意产业园区等于一体的大型现代服务业综合项目。468米的高度对成都的城市知名度、经济发展、产业促进、文化创意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对成都的城市化、国际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至此,绿地在成都的城市角色转变已经正式拉开序幕。

     城镇化使命的践行者

     “造城师”或许可以界定绿地的城市角色,扮演好这角色的前提是建立在对中国的城镇化充分了解的事实上,绿地一直将区域城镇化进程作为集团战略的重要考评因素之一。

     很早以前绿地就开始研究中国城市的发展特性与发展未来。绿地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处于较低水平,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方面都还有很多路要走,未来的中国将出现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区域领导力的城市群。而房地产开发企业仍旧是城市建设开发的主体成员之一,是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因而,绿地集团在布局二三线城市时,特别注重作为世界五百强的企业角色与当地政府的需求。按照绿地集团总裁张玉良的话说,就是“做政府所想,为市场所需”。所谓的“政府所想”,就是说政府代表了这个社会主流的需求,代表了社会倡导的需要,至于市场需要和群众所需,则是基本的经济规律所决定,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去实践企业愿望,同时把党的导向、政府的导向与社会的需求有机地结合,满足了社会需要,也满足了企业自身的快速成长。

     这是绿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权衡“自我满足与他人需要”的独特的生存之道,也是作为市场经济细胞,在企业本职与社会责任中,最佳的平衡之术。这也是绿地中心 .468公馆顺利落座成都的重要原因。除了打造高端住宅、区域地标中心之外,绿地在成都也广泛参与成都的其他城市建设工程。深入“成都北改”大计就是其中之一:绿地所打造的城北代表性的城市综合体项目“绿地世纪城”,将成为宜居、宜商、宜业、宜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

     显然,绿地对这座西部黄金城市的贡献远非如此。近日,绿地集团总裁张玉良在成都短短14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就实地考察了 8个项目,之所以制定如此高密度与高强度的项目考察行程,是为了在成都财富论坛之前,投资一批项目,为即将召开的财富论坛献礼。据悉,绿地将与成都在城市综合体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领域开展更多、更深合作,为成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现已担任绿地集团副总裁、西南事业部董事长、总经理的孙志文透露,“集团在成都区域的发展没有天花板,有多大的能量,有多大的项目,集团就匹配多大的投资”。根据目前了解的情况,2013年绿地集团计划把 20%的投资投入成都,照此计算,绿地在成都的投资规模高达 360亿元之多。

  依此预见,绿地在成都,大有可为。

关键词: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