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平均居住面积15平米 较北京等大幅落后
中新网5月6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在香港,可能不少人的梦想就是“住房梦”。香港长远房屋策略督导委员会成员蔡涯棉,及曾在地产界逾36年的立法会议员谢伟铨都认为,香港应设立人均居住面积指标,让市民看到愿景,有希望才有动力。
谢伟铨希望,20年后,港人的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米至30平米。报道称,香港现时人均居住面积只有约15平米(161平方英尺),与发达的经济体系毫不相称。
谢伟铨表示,就长远发展而言,必须设立人均居住面积的目标,这样才能根据情况预备土地。
“虽然要达到目标相当困难,但不是说今天定目标,明天就立即增加人均居住面积,制定目标是一种长远策略。”他说。
特首早前提到,希望香港下一代住得“更宽敞”,隐含扩阔港人居住面积之意。谢伟铨于2011年11月已提出香港要制定提高人均居住面积的长远策略。
参考土地条件及生活水平与香港相若的新加坡,他认为,20年后港人的人均居住面积要达到20平米至30平米才合理。他认为,人均居住面积应该细分成几个部分,例如基层至少需要多少居住面积,中产又应否有相应的指标,更加高收入的人士可以不会纳入考虑;之后再考虑如何制定政策配合,例如按不同群组进行资助等,让指标早日达成。
他表示,政府若要资助市民上车,达到全面提高香港人均居住面积的目标,除了基层应获资助外,中产亦应该受惠,但当然资助额与基层不同,而资助购买的房屋面积亦会有限制,中产获资助后购买的房间面积不可以太细,亦可以设立门坎,中产要放弃一个才可获资助购买另一个单位等等。
长策会的蔡涯棉也认同,指增加人均居住面积是长远房策方向,“作为国际大都市,香港人的居住环境与其国际地位明显不相配,与新加坡、内地的大城市上海、北京、广州等比较都大幅落后,长远而言,逐步增加人均建筑面积是必须的。”
蔡涯棉最近并曾建议,港府应参考台湾“营建署”的“最低居住水平订定与实施作业”报告书中所提及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地订定“最低居住水平”的方法,他说,“对安全设备、基本设备、入住人数、单位或睡房、厨房大小等列出最低标准要求,就可保障市民的居住质量”。
>>【报名点击】5.11京唐秦三地联动大型看房团,63热盘带您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