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绿色转型求务实
“绿色建筑逐渐从卖点阶段进入务实阶段。”4月2日,在第九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中国房地产绿色战略实践与转型”的分论坛上,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秘书长钟彬在主持嘉宾座谈时做了上述表示。
务实之举也是形势所逼。招商地产绿色研究中心主任林武生直言:“绿色建筑采用大量绿色技术,风险很大,综合下来,你会发现没有什么收益可言,还要承担风险。这事儿做起来就比较悲催。”绿色有风险,转型需谨慎。但是,钟彬也表示,10年前对于房地产行业,绿色只是一个卖点,一个奢侈的小众概念。如今,绿色已成为产品战略,甚至是一个企业战略。“许多地产绿色领军企业通过实践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具备了提供绿色建筑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
绿色有风险
在本次绿色建筑大会上,万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仑讲了一件让他印象深刻的事,几年前万通地产在天津中新生态园区内建造一个绿色建筑三星级项目,他当时问销售情况,销售经理告诉他“是园区里绿色项目的销售第一名”,而当冯仑追问第一名是什么情况时,销售经理答“只卖了一套,因为其他项目连一套也没卖出去”。
由此可见,几年前绿色建筑并不被消费者认可。
“建造绿色建筑成本就会上升,如何分担成本给企业内部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企业承担了大部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也提供了很多支持,但是唯独消费者层面往往不能及时地响应,租金、售价并不能及时得到适当回报。”冯仑体会颇深。
对此,方兴地产(中国)有限公司产品研发部总经理孙国栋也表示,做绿色建筑应该是能够形成溢价并促进销售,从而带来经济效益,这样绿色才能够产生良性循环,得到可持续发展。
“房企绿色转型未来最大的挑战就是绿色是否能够创造价值,这种价值包括客户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当然最根本的是对企业的价值。”万科集团建筑研究中心助理总经理时宇称,“如果绿色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话,其就不能长久”。
在绿色能否给房企带来商业价值尚不确定的同时,绿色技术的应用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
本次绿色建筑大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介绍,相关部门对目前绿色建筑质量做了调研,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花钱投入的绿色技术使用阶段并不理想,约20%常用绿色建筑技术有缺陷未运行;另外,对于维护技术成本高的项目,绿色物业脱节,如75%的雨水收集系统未投入运行。
而上述20%常用绿色建筑技术缺陷,又加重了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误区,使得绿色建筑在消费层面受阻。据中国房地产报绿色地产研究中心调研显示,公众对绿色理解误区是绿色推广受阻的一大原因,比如公众可能认为绿色要增加成本;当前绿色技术不成熟,存在风险;绿色技术给后期的运营带来麻烦等。
转型更务实
其实,自上个世纪中国房地产业开始绿色转型的短短十几年时间,绿色转型领军企业对绿色已不仅仅是浅尝辄止,而是通过进一步深耕来规避风险。
朗诗集团绿建总师郭咏海对“绿色建筑逐渐从卖点阶段进入务实阶段”这一观点比较赞同。他表示,结合多家企业的绿色发展之路来分析,房企绿色战略逐渐从过去凭借技术获得奖项,逐步转向更加关注实际效果。
“以朗诗为例,结合公司战略转型,在产品方面,会根据客户需求,推出不同的产品,根据不同产品打造不同技术组合,特别关注客户价值的实现,并考虑这些价值如何反映到企业的经营层面上。”郭咏海介绍。据了解,在2010年时,朗诗有11个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现在朗诗旗下一星、二星、三星产品都有,根据不同产品、不同客户需求、不同成本与技术配置来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
对于万科的绿色战略,时宇介绍称,在精装修、住宅产业化、绿色建筑三个关键词的基础之上,万科更加关注绿色带来的价值,逐渐从两个维度深化绿色战略,一是更加关心上下游产业链,另外就是关心客户,建立自己的产品标准,并依托自己的标准来检测。
“我们在研究中心设计一系列与住宅相关的产品检测体系,所有的材料必须经过检测才能用到项目中。”时宇表示,从基本的材料做起,才能保证技术不出问题,降低绿色建筑技术风险。
“绿色建筑应该实实在在地给使用者带来好处。”林武生一直认为,做绿色建筑应该讲究实际效果,而不是去做表面文章。
因此,对于未来房地产绿色转型发展方向,林武生指出,国家最近在做能耗监测平台,制订能耗限额,将能耗量化,这在政策层面可以引导开发商做实,这是未来一个方向;另外,就是对于生态城发展,即绿色建筑社区化趋势比较明显,在目前绿色建筑风险比较大的情况下,从单体建筑走向社区,还是要谨慎;第三,大家做的很多事情与生活方式有关,“一个简朴的生活方式带来的节能效果,远远大于这些技术堆上去得到的节能效果,所以在技术上做好的同时,也需要民众在生活方式上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