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突破薄抹灰系统防火瓶颈
近来,媒体上出现了“不燃、不坏,无传播”的科学命题,这在建筑节能领域的薄抹灰外墙外保温行业中是一个科技创新之举,填补了行业空白。它通过技术创新,使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在模型火试验时,突破了迄今为止均被破坏、燃烧的瓶颈,实现了超常规的不燃烧目标。
国家日前制定的《外墙外保温系统技术要求及评价方法(征求意见稿)》对其判定标准已经明确。公安部《关于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消防监督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的发布,令有机保温材料市场重新开启,“不具有火焰传播性”的科学命题将更加突显。
具备防火功能的外保温系统
“不具有火焰传播性”是指系统在模型火试验时被破坏引起燃烧后系统对火焰传播性的控制能力。此前,引起火焰传播的原因是保温系统的燃烧性能不达标,需要通过模型火试验确定系统火焰传播的程度。如果突破了迄今为止均被破坏、燃烧的瓶颈,即系统不被破坏、不出现燃烧,也就不存在火焰传播的问题了。河北省某公司突破瓶颈,研发了一系列关键技术。该技术突破传统概念的框框另辟蹊径,成功解决了薄抹灰外保温系统防火等技术难题。性能明显高于“不具有火焰传播性”燃烧标准中最高的级别。通过连续3个小时的模型火超极限试验,该系统经受住了烈火考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创新技术的主要特点及做法
创新技术在薄抹灰保护层下方增加了数条纵横交错的密肋,并在密肋中设置了相匹配的钢筋网,与6毫米薄抹灰层中的玻纤网共同形成刚、柔组合体协同受力体系,使其在高温燃烧时不破坏、不脱落。该构造措施在薄抹灰保护层遭遇火灾时,使薄抹灰保护层里、外温差减小,不再发生因表面受热应力过大引起爆裂破坏等问题。
创新技术通过调整改进保护层材料的配方,既改善和提高了保护层抗燃烧的耐火性能,又避免了因保护层过薄遇火灾时导致其强度下降而引起的爆裂、脱落等破坏情况的发生,耐火保护层大大延长了保温系统耐火极限时间(达到了3个小时)。
创新技术通过钢筋混凝土构造连接的一体化技术,并在钢筋混凝土构造和钢筋网密肋与薄抹灰层之间增设隔热垫,降低了热桥影响。该构造连接实现了系统中的保温材料不再受力,最大限度延长了保温系统的耐久性,保证了遇高温聚苯板收缩时薄抹灰层不脱落。创新技术的思考与新观点
笔者认为,燃烧性能分级是对应外墙外保温系统整体而言,而不能针对外墙外保温系统中的各种单一材料设定。依靠技术创新推动技术革命,观念更新和社会进步,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及源泉,每当一个难题被攻破,就意味着社会进步的一个新起点的开始。创新技术的出现,使我们产生了许多新的思考,特别是概念和观念的更新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新标准制定和修订时,应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以相对应的构造耐火极限时间长短判定外保温系统的防火等级。设置防火隔离带的目的是系统燃烧、破坏后,用于阻止火灾蔓延的构造措施。对满足不燃、不坏的系统不应再要求设置防火隔离带。
外保温系统主要依靠保温材料受力的,不论增加何种构造措施,都应限制粘贴面砖。外保温系统不再依靠保温材料受力的,设置或增加构造措施后,不应再对粘贴面砖加以限制(现场粘贴面砖除外)。
建议国家在制定和修订相关标准时,应对“不燃、不坏,无传播”与“不具有火焰传播性”的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区别对待,科学合理地制定不同的技术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