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关乎人文 关乎心灵
冯果川
建筑关乎人文关乎心灵。齐洁爽 摄
张健蘅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钟润生
不久前,在深圳华侨城创意园,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大奖在这里举行。在这个备受业界关注的奖上,最佳建筑奖没有深圳的份。深圳仅有一个建筑获入围奖,那便是南山婚姻登记中心。这不免让人感觉遗憾。
“先锋”、“设计之都”、“创意”、“宜居”这些词,常常用来形容深圳。从人文上讲,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从空间上讲,深圳是一座高密度的城市。如何让建筑和城市气质融合,如何让市民居住得更惬意、更身心轻松,考验着每一位建筑师的智慧。
深圳形成了自己的建筑学派
究竟该如何评价深圳的建筑设计?
“深圳建筑是改革开放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映。” 深圳市注册建筑师协会秘书长张一莉说,深圳建筑设计31年,走的是一条有深圳特色的创作之路。这种创作体现在建筑的地域性,创造性和时代性。深圳建筑设计不论是在深圳还是全国,都具有深圳的特色和风格。
“深圳形成了自己的建筑学派。”深圳市注册建筑师协会副会长、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艾志刚也谈到,深圳建筑学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现代主义风格为主线,多元化,百花齐放;市场化程度高,高品质设计、超强的服务意识……深圳的建筑学派已有30年历史,需要总结、提升和确立。目前深圳有1000多名注册建筑师,来自全国各地,有经验丰富的老建筑师,有国内外名校出来的年轻建筑师。有大院,有私企小院,有个人工作室。深圳设计已经走向全国,深圳住宅一度成为中国的样板房。
深圳建筑少了份亲切感
前不久,在深圳旧天堂书店,深圳市观筑建筑发展交流中心召集来自台湾和深圳的建筑师们,举办了一个特殊的沙龙。六位深圳的年轻建筑师讲述了今年8月零距离游走台湾城市与建筑空间的感受,从中反思深圳建筑设计的得失。这些反思集中在一点就是:深圳建筑跟台湾建筑相比,少了份亲切感和对人的需求关注。
建筑师李旅认为,台湾建筑师作品的个人风格和细节的体现,非常值得玩味。“我们见到的台湾建筑师都有鲜明的个人特点,这样的特点往往是在细节中体现的。”李旅提到在台湾参观过的一座桥,由著名台湾建筑师黄声远设计,桥下是一片草地,桥底悬着几个秋千,“这么有童趣和生活气息的细节,让使用这座桥的人感觉亲切,这也成了黄声远的特色。”李旅说:“相比而言,深圳的建筑设计总显得冷冰冰,因为细节做得不够。”同时,李旅还观察到,台湾的建筑都对建筑的未来使用者极为关注,台湾的建筑师告诉她,他们最需要考虑的就是当地居民的需求,因为只有居民满意了,才会给政府支持,而正是政府在推动这些建筑项目的实施。
建筑师黄静杰则提到,台湾有很多建筑师的心态非常平和,他们满意自己的生活状态,尽管建筑可能不会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例如台湾著名建筑师谢英俊,他一直想把农村自营建设推广到台湾甚至内地的农村。这一过程将会非常漫长,甚至自己都未必可以看到,但他仍旧心平气和继续从事这项研究。”
“在我看来,深圳的建筑简直就是处于战争年代的紧张与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张之杨感慨地说,深圳建筑的项目来源和项目的实施方式,以及整个系统的游戏规则都在紧逼建筑师,建筑师们则“始终处于被动”,“但大师们成名后,总是飞到世界各地去做永远做不完的项目,也没有新的理论和思想再出现。”
深圳建筑师当发挥优势充满灵感
无疑,快速城市化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一直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人们已经认识到,当下对建筑作品的解读,已无法仅局限于对建筑形式或技术等单方面的讨论,而必须扩展到社会和人文的层面。自然,这对深圳的建筑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内地相比,深圳更有活力,也更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这些优势当然不够。“台湾的建筑师都有非常强的动手能力,他们思考建筑的问题较为全面,而深圳很多建筑在这方面有局限性,往往有点急功近利。”周波平在台湾期间通过与台湾的建筑师交流发现台湾的建筑师的灵感来源非常广泛,“美学、艺术,甚至工业设计等等其他的创意内容”,这需要建筑师拥有广泛的知识结构和不知疲倦的好奇心,但深圳的建筑师在这方面还不是很成熟。“深圳很多建筑还存在生硬照抄书本的嫌疑,无法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成就。”
南山婚姻登记中心参评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大奖,项目介绍这么写道:人们在建筑中行走的空间体验是这个项目设计的重点。为何要把重点放在“行走的空间体验”上?都市实践合伙人、建筑师刘晓都说,建筑的空间是会有隐喻的,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的情感。刘晓都的这番话,或许就是告诉建筑设计师们,一砖一墙,关乎情感,关乎冷热,关乎人文,关乎心灵。
高端
建言
张健蘅: 深圳建筑师务实、效率、专业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钟润生
著名建筑师张健蘅, 现在的职务是马达思班设计总监、杰赫建筑董事,1997年毕业于深圳大学建筑系,可以说是从深圳走出的年轻建筑师。
作为游走在英国、荷兰、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建筑家和规划师,张健蘅始终持有对社会、商业和都市形态的敏锐触觉。她的研究和实践范围具有跨区域性和跨领域性,在创造性地解决都市问题和一体化可持续设计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深圳地产界领先全国,深圳也成了各地开发商和政府考察项目的热点,成功的地产项目像华润万象城、万科第五园、蛇口海上世界、东部华侨城、欢乐海岸、海岸城等等数不胜数。”谈及深圳的建筑设计,张健蘅说,相对商业地产的成功,深圳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人文精神的注入和公民性方面,体现还不够,也鲜见成效。国际大师作品落脚深圳,如新的深圳图书馆和音乐厅、京基100、深交所等,也只是一时的话题,而没有对深圳建筑设计界造成较大持久的影响力。这些都揭露了深圳建筑师向前发展的问题:专业、技术和服务性的商业化定格。
这些不足将会得到改变。张健蘅说,所幸的是,深圳建筑师里面的年轻群体正开始活跃起来。深圳、香港双城双年展应运而生,带动了学术交流气氛。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观筑建筑发展RIPTIDE、土木再生等机构和万科论坛的出现,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和商业建筑以外的实践机会。这些虽然只是星星之火,但对深圳城市空间发展的推动,无疑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作为深圳青年建筑师群体中的一员,张健蘅说,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孕育了中国最早一批平面设计师、家具设计师、个人电子产品设计,同时也推出了商业建筑师。今天的深圳仍然是向全国各地输出建筑设计服务的头号城市。但是,这并不代表深圳建筑师群体的前卫性,反而,务实、效率和专业性才是这个群体实现价值的特征。
冯果川: 让建筑回到生活中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钟润生
冯果川,是深圳市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的执行总建筑师。多年来,作为一名建筑师在积极参与建筑实践的同时,他始终保持着对中国城市和建筑的反思和批判。这种反思和批判也始终贯穿在记者对他的采访中,观点直接而犀利。
谈到深圳建筑,冯果川说,深圳建筑曾经是全国的先锋,但是如今设计水平和建设水平明显落后于北京、上海。过去深圳是建筑思想最活跃的地方,也是设计创新比较集中的城市。现在创新力量已经转移。深圳建筑现在仍然有的一些特点,一个是深圳是全国公民意识比较好的城市,建筑的开放性、公共性做得比较好,建筑比较亲近人;另一个是深圳建筑设计对地域性、气候特征的关注和探索比较多。
“深圳作为改革的前沿,现在最值得探索的恐怕是一种能够推动社会公平、交往、包容的建筑。”冯果川说,虽然中国经济发展得很快,但是人的精神思想却存在很多问题,这个社会的状态并不健康,建筑作为生活的环境和人的精神以及内心是有着互动的关系,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影响人的内在世界,“我们从实用、技术以及美学层面谈建筑比较多,但是更深层面的影响很少谈,而我觉得深圳的建筑设计如果能有突破,这些方面是很好的选择。因为深圳人本身相对其他城市更开放更有平等和包容的意识,可以在建筑与社会生活方面做一些尝试。我称之为‘建筑还俗’,让建筑回到生活中,而不是作为地标去崇拜。”
谈到深圳建筑设计人才的问题,冯果川表示了他的担忧:近几年,深圳这座城市的竞争力也正在下降,而生存条件却又急剧恶化,特别是房价飞涨,使青年建筑师们望而生畏,纷纷逃离深圳,建筑学应届毕业生也越来越不愿选择来深圳工作,“建筑设计是一个智力劳动密集型行业,人才是行业的基础,所以人员流失对行业是致命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