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对话二:20年荣光、荆棘与梦想

  主持人:接下来进行巅峰对话二:20年荣光、荆棘与梦想。房地产业在过去20年里面经历很多风风雨雨,起起伏伏,有哪些值得我们来回忆的荣光,哪些荆棘和坎坷,年底是展望未来的好时候,我们对企业,对行业,包括对政府,我们到底有哪些期待?接下来特别邀请了几位有代表性的嘉宾来就此展开一场高峰对话。掌声有请对话嘉宾:

  文林峰 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

  刘洪玉 清华房地产研究所所长

  李明 远洋地产董事局主席、总裁

  梁上燕 星河湾集团董事副总裁

  陶  滔 洲联集团(WWW5A)·五合国际总规划

  陈  顺 华业地产常务副总裁

  本场对话主持人,地产中国网新闻中心主编余钟斌,有请余主编。

  余钟斌:欢迎各位,我是地产中国网新闻主编余钟斌,很高兴主持今天的论坛

  前面20年房地产得到一个很快速的发展,对经济增长以及改善民生都有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发现这20年里面步履匆匆,也遇到一些坎坷。我们今天重点话题是回顾前面20年,展望未来1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很多人评价是因为政策时常。第一个问题想请文林峰,文总,从政策方面来说一下,过去20年哪些政策对中国房地产产生影响?

  文林峰:中国房地产业2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用6个字来形容,成长、成熟和成就。从成就来说,我们知道房地产的发展对于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水平,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城市面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成熟来说,我们在座的业内人都知道,房地产行业这么多年的发展,从一个不成熟的行业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发展壮大的行业,那么从成长来说,我们房产企业从业人员,从不懂到懂,逐渐的成长壮大,包括今天的红榜单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从20年的政策发展历程来看,我想有几个节点。一个是98年是标志性的,从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到市场化这样一个关键节点。第二到2003年的时候,23号文强调把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是在国务院的文件里第一次提出来支柱产业这样一个重点。第三从04年开始,由于煤电油运价格上涨,一种说法是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从此每年进行一轮宏观调控。到了2007年的时候调控重点又转向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直到08、09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我们保障房力度加大,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建3600万套保障房,这是在发展过程中前所未有的发展规模。同时我们由于房价的过快上涨,又出台一系列的金融、税收,包括限购政策,这是房地产20年来的路径。

  余钟斌:谢谢。下面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刘所长,刘所长对中国房地产企业研究非常的透彻,想请你从百强企业发展路径去透视一下房地产发展的20年,看一下这20年房地产企业有没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

  刘洪玉:从企业的角度看,我觉得基本上是这样一个发展路子,过去20年对我印象最深的第一件事,就是93年以海南为标志的地方房地产泡沫的第一次破灭,在座的很多人印象很浅,但是我那个时候经常去海南,所以我印象非常深刻。接下来印象深刻的就是我们把住宅建设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98年。第三个印象深刻就是土地使用制度一个变革,就是土地招拍挂。第四个印象最深的事情是08年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学生找工作很难了。最后一个印象比较深的,从2011年就正式开始所谓史上最严厉的调控和保障房建设等等制度的重建,这也是一个政策的路径。

  从企业角度看,20年前,企业销售的规模能达到百亿规模,我印象当中的没有,很多企业都是地区型企业,都是在某个城市做开发,那个时候我们还想空手套白狼,这是20年前。我们到20年后的今天,已经拥有了好几个年销售收入超过千亿的企业,我们的企业进入到城市的数量有四、五十个城市。我们从企业治理的结构,我们当时为什么说早期的开发是空手套白狼呢?因为那个时候我们都没有钱,是靠政策,靠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大好时机。

  现在我们有一百多个企业成为上市企业,与资本市场建立联系,相关房地产资本市场,房地产金融也发展起来。应该说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结合,让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能力更强。所以这20年变化确实非常大。

  余钟斌:谢谢刘所长。接下来请问一下远洋地产的李董事长,远洋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成为上市公司,用之前一个话说都已经翻过三座大山,今年的业绩也非常不错,您应该有很多的感慨,您有什么感想?

  李明:明年是远洋公司成立20年,我在这个团队有15年的发言权,从过去的20年或者过去的15年,整个行业和大多数企业都伴随着两个趋势成长起来的。一个趋势是市场供需一直是一路高歌,持续上涨的历程,即便是在调控的这两年,这个趋势也是有的,所以大多数企业都没有犯过错误。为什么说没有犯过错误呢?任何一个项目都是正确的,因为市场一直在往上走,这个经验实际上是由于行业造成的。

  第二远洋自身更应该看到,这10年、15年、20年,是中国企业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变化最快的10年,这为行业发展和变化带来一些动力。刚才主持人提到的三座大山,我觉得实际上也是宏观调控带来的,因为2010年地王其中有远洋一家,我说的三座大山,一个是治理结构,原有的国有股东彻底退出去。第二座大山,远洋70%以上的业务在北京市场,经过这两、三年的调整,从区域公司变成全国性公司。第三95%以上的业务都是来源于开发业务,经过三到五年的调整,每一年将有30万平米的商业投入运营、投入建设。

  对市场的未来,做过多的预判,我不认为有太多的意义。正好快到年底了,老百姓讲一句话,年年难过年年过,其实房地产企业也是如此,判断明年没有什么太多的意义,其实我们回想一下,在过去的15年当中,每一年大家都在预测,明年怎么样,好坏,增长的快慢,实际上等再转回头来看,这15年一直在往前走。调控的三年也是一样,对于一个行业,这么庞大的一个经济链,庞大的产业,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提了速。

  作为企业来说,就是扎扎实实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可以预见到未来的竞争,虽然有千亿的企业越来越多,我个人认为更多的企业下一步在凭自身的管理效益,凭自身的管理能力,竞争从战略政策、市场预期转向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和经验积累。总的一句话,其实我对这个活动不怎么感兴趣,原因是什么?就觉得过多去预测这个市场,对实际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关键是把这个自己的事情做好。

  余钟斌:谢谢。下面的问题想问一下梁总,梁总是豪宅的营销大师,想您分析一下行业的前20年,客户群体有哪些变化?企业在这个阶段是怎么样引导市场的?

  梁上燕:谢谢。论坛很有价值,这就像地产一样,像今天的论坛,也许未来十年我们回头去看的时候,我们再见证历史。论坛它能带给我们不同的思维,但是我感慨很深,今年是我入地产行的20年,干地产行之前我是做医药营销,那时候中国的板块是在广东板块,当我们推动一千亩的大盘,那个时候大家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个区域可以这样子做。之后中国有了无数个千亩大盘,我们用了20年,但是那2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但是今天我们拿到的是美丽中国,那时候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今天谈养老地产,谈商业地产的时候,已经有专家的论证,已经在想到怎么样更科学,更好的利用资本。而20年前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可能有这么乐观,这么好的前景,这么多的资金,站在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之下去做。

  因此我觉得这种论坛,如果我们参与和互相有更激烈的火花,我相信它对未来十年,不管是黄金的十年或者是白银的十年,会有更大的帮助。

  回到刚才说的豪宅,地产里面有不同的分工,其实没有说豪宅和市场不同。刚才李主任问我星河湾很独特,就这样走过来的,当然别人都在做完一个产品之后,星河湾第二步先到北京,成功之后,09年之后一直是李总的远洋拿冠军,之后每一年有无数土地在王府井、西单问我们要不要土地,我说如果没有合适的土地,星河湾就宁愿不要。为什么?因为我们就是做有社区,有环境的地方,不合适我们不做。那李主任问你们现在又做酒,我说那是准备了二、三十年才去做的,今年也是我们教育11年,今年是第10年,从第一年,广州星河湾一个品牌,我们第一个学校先办,第一年3800个学生。因此今年也是我们学校第10年,从08年开始,我们从一片土地之后有了第一个酒店,每一个星河湾带一个五星级酒店。

  所以我相信一切都是事在人为,中国这十年走过来,我想用6个字去概括,从全面质量管理,大家先温饱,有质量保证,之后开始追求有品质,过去十年有品质,未来十年美丽中国应该有品位,质量到品质,到品位,无非是一个字的改变,但是我们会发现是天翻地覆的改变。

  因此我相信未来中国的地产,不论是商业的、旅游的、养生的方方面面,而且可以走出世界的。大家先从商业出发,商业、旅游、文化,今后我希望是文化、旅游之商业。这样未来在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有不会出现现在的千城一面。如果我们先从人脉、地脉、文脉抓住,各市鲜明的品牌特色就会出来,未来文、旅、上,看得见的比看不见的更重要。所以我相信未来十年会比过去的二十年,还会有一个更好的黄金年代,谢谢。

  余钟斌:两总讲得非常精彩。接下来一个问题问一下陶总,陶总是建筑设计领域的专家,请您从服务机构业务侧重点的改变,透视一下行业的发展。

  陶滔:我也很久没有发展这个论坛,这两年忙着一些专业的工作。昨天告诉我来参加这个活动,我就在想,在20年前,也就是92、93年的时候,我在清华研究生留校做老师,我的导师跟我说,你以后的教学,你应该在工作区间去听刘红斌的课,我专门去听了半年的课,后来自己的教学工作以后,就把这个事情忘得干干净净了。

  这20年对于一个建筑设计行业,或者对建筑师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呢?我总结出两点。一点这20年让我们建筑师终于学会了不能说“不”,我们面对的甲方是庞大的资本和庞大的运营机构,建筑设计本身在这样的一个领域,只是一个微型的专业,它一定要为这个庞大的投资活动服务。如果一个建筑师固执的坚持自己的一种思想,可能会导致投资的失败,这实际上颠覆了我们在清华进行建筑学教育,从梁思成先生开始教育的一些基本的职业观点。

  第二个感受是什么呢?作为一个建筑师,你在完成一个项目以后,你会突然发现建筑方案不是建筑师设计的,是策划师,是市场设计的。这同样改变了一个观点,在一个建筑作品或者一个建筑方案上面,它背后不是建筑师的个人行为,而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市场行为,也就是我们说是一种市场社会力量推动形成的一个设计作品或者是我们看到的一个实体空间。

  这两点的感受,对于我们而言,这20年只能算成长,不能算成熟,中国建筑师在这20年里面还在游泳,应该说学会游泳的人不多,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努力。当然这20年酸甜苦辣有很多,我们很多建筑师在现在的市场环境里,大家坐在一起最痛苦的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设计费永远不跟房价的增长幅度一样,所以也是在这样一个进程中,我们建筑设计或者设计师的位置应该排在什么地位。前面谈的两点感受,是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心态。

  另一个角度来看有一个感受,也就是我们今后十年会是什么样,建筑师有什么样的可能性?十八大说了,我们今后十年的任务要中国美丽。那我们想想我们前面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缔造了中国制造,包括我们的房地产,像星河湾这样的作品凤毛麟角,大量的都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了大量的产品,也制造了很多垃圾。那么今后十年怎么办?我们不能再给中国制造垃圾,如何让它美丽?中国设计能不能领先于中国制造。实际上中央也好,我们的各级政府也好,提倡的我们如何创新,推进我们产业更快的发展,站到世界产业发展的前边,我相信这对于我们的房地产业也同样重要。谢谢。

  余钟斌:谢谢陶总。接下来问一下陈总,陈总虽然在房地产行业还没有20年,但是我们经常看到您博客有一些精彩的观点,想请您谈一下您从业的一些感受。

  陈顺:我做房地产13年,从来没有这么一个行业像房地产这个行业与中国经济这么紧密的联系。我们看到整个成长的轨迹,都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包括享受成果,也包括各种各样的调控,而带来跌宕起伏。我觉得在中国超过20年房地产的企业,可能也不是很多,那也就是说从业人员能够超过20年的也不是很多,所以我们非常有幸能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房地产能够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行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出生在北京,我就能够感觉到北京的变化,北京过去前三门那条街上的大楼,在我眼里都是一些机关或者比较有身份的人住,但是你可以看看过去前三门这个大楼,每栋楼基本上没有区别,每栋楼里面的每个单元也没有区别。也就是说,在过去的20年里面,开发商在初期的时候,实际上没有注重于过多的产品研究,以及整个规模的发展和整个的结构发展。

  我们再看看今天,有很多结合,假如地产和体育的结合,地产和教育的复合,地产和旅游的复合,在产品多元化方面,包括节能、环保、绿色方面,实际上都做了更多的尝试。所以我觉得应该说展望过去的20年,房地产这个行业越来越阳光,也越来越健康,也越来越对城市的发展作用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看看现在楼盘的外立面是多么的美丽,现在楼盘的外立面是多么的丰富,实材的、贴砖的,涂料的,各种各样的。所以我觉得开发商在过去20年的成长,对城市的贡献也是很大的。

  在今后的10年也仍然是房地产快速发展的10年,作为开发商来说,作为职业经理人来说,应该有责任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做一些新的创新和研究。假如说节能、节水、节地、节电以及绿色环保,在这方面应该做一些创新和尝试,这些不应该放在一个空头支票上,我现在的这个企业,华业地产是在深圳1985年成立的,现在在北京主要是在通州,也在认真做产品的研究,应该以创新为主,对城市贡献更大一些,谢谢。

  余钟斌:谢谢。整场论坛的时间有所控制,所以第二轮环节,每位嘉宾发言在3分钟之内。

  先从文主任开始,之前听您介绍科技地产,城镇化现在在大力推行,您能不能结合说一下,看看这里有什么样的机遇?

  文林峰:过去20年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还是以注重数量更多一些,质量增长远远落后于数量的增长,远远大于质量的增长。未来我们是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能环保这样一些理念,来促进房地产行业全面的调整、转型、升级。

  从十八大报告里面也提到,不管是拉动内需,还是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还是促进城镇化新的经济增长点,产品如果没有更新换代,让老百姓住的更舒适,更放心,没有好的产品来驱动的话,他也没有改善住房条件的欲望,那我们拉动消费业很难实现。从房地产企业来说,还是固守原来的粗放的、传统的、高能耗、高浪费的建设方式,还是我们倡导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能环保这样一些理念的发展,这也是促进一个行业,一个企业,是不是有竞争力的一个充分体现。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到在最近几年推进住宅产业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龙头品牌企业,像万科这样的,还有我们过去传统航空母舰型的企业,积极探索转型升级,利用新型工业化的方式,来为我们社会提供更好的,质量更安全的住房,这是一个发展方向。

  从我们今天会议的感觉也是这样,很也本身是比较浮躁的,跟自己没关的,就看中途走了很多人。但是在探讨住宅科技,探讨住宅产业化这个领域开会的时候,我们这一年开了好几次大会,如何用科技进步带动一个行业的发展,如何让企业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促进新的发展空间,这应该是形成了一个共识。希望我们在座的企业,能够借助未来产业化发展的契机,找到自己新的增长点,也希望在座的媒体,除了关注房价,关注数量之外,更多的关注品质、品位、质量,让我们老百姓以后能够买得起房子的同时,还能住的安心,住的放心。谢谢大家。

  余钟斌:接下来问刘所长,之前您也谈到企业的发展方向,今年也有一些预测,说有5家企业会达到1000亿,能不能对未来10年或者说5年,千亿的规模再做一个研究,从国际上来看的话,如果达到千亿以后,有没有一些企业给我们作为参考,包括万达这样的商业巨头,在国际上有没有一些案例。像万科也在海外做了一些业务,国际化会是一个趋势,中国房地产企业未来十年在国际上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刘洪玉:这个问题很大。不管是产业融合也好,还是复合地产也好,大家都还在讨论房地产开发这个问题。按照我的理解,跟房地产相关至少有三段,一段叫做房地产的投资,我们早期开发投资是一体的,但是现在随着一些机构投资者的出现,我们会有一些投资基金的出现,对投资者和开发上会有一些分工,当然开发商他们也会参与一些投资。可能会有一部分开发企业或者有一部分专业人士转向房地产投资的领域。 还有一部分资产运营管理。

  我们经常说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不起来,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投资到开发,开发大家认为是一个风险比较高的行当,如果我们投资到一个风险相对低的收益性的房地产,那么它的资产管理、运营的能力,我们现在又看不到,即使现在有的话,还是由开发商在做,而开发商的心态始终是乐观、冒险的心态。

  所以将来我们的企业要从这几条路上去思考。以一条路为主,兼做其他,还是平行,这几个都要发展,还是说我们就做一样,这也是我们未来要想的事。比如你就是做开发商,刚才也有专家说了,还是要深度的专业化,就从住宅来说,对于首次购房的家庭,对于改善型住房家庭,对于老年住宅的需求,它的差异也还是很大的。我们现在开发商比较多的是拿一块地来,规划设计条件允许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觉得大家都是万能的,我们现在做养老地产、旅游地产,好像什么都可以,但实际上它每个行当都有它的门道。

  美国最大的地产商,一年最多卖五万套房子,销售收入有一百亿美元,但是随着98年金融危机以后,现在公司卖房子的数量降到一万三、四千套,它的人员从一万四千多变成三千多,它的净资产规模也由当时的60多亿美元变成现在10几亿美元。一个简单的开发业务,随着住房市场周期的变化,影响也是蛮大的。

  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在思考,我们进入到一些商业住房领域,这也是对房地产企业能够持续的、稳定的发展,一个是高增长业务,一个是能够有稳定收益的,所以未来的企业我觉得是这样一个方向发展。

  刚才提到国外的标杆企业,住房就是分三类,第一是首次购房,第二是改善型住房,第三活跃的长者,这些人不需要关照的,做医院的。需要关照的都跟福利、保障关联起来,不一定就是开发商自己能够做的事情。

  像汉斯这种公司,做了很多第三方房地产开发服务,帮助别人建房子,建完以后他做管理,作为管理的运营商,大家看到角色比较完整的就是原来毛大庆工作的海格之地,但实际上它每个业务的特征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实现了在一个企业里面不同的业务模式,一个团队向另外一个对的移交,这样让企业做得更加有竞争力,或者更加顺畅,这种模式也是一种比较综合的模式。因为房地产行业对资本市场的依赖很强,资本市场希望我们企业是什么样的,可能我们的企业将来就会往哪个方向发展,更本质的就是我们投资者需要我们做什么。房地产商也是帮别人去做投资的一个机构,他们的意愿也代表了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余钟斌:谢谢。请问一下李总,前面一组对话您讲到企业发展到千亿已经到头了,说一下这个意思?

  李明:我说的千亿不是指资产规模,我非常赞同刘洪玉教授的一些观点,一个企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讲多元化,讲专业化,这些都不重要。开发商从原来的集成商,它的角色要转化,要分拆,会有这个趋势。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规模是有限的。因为现在这种规模快速膨胀,快速发展,除了企业做得很好以外,它也是有讨论的。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么多宏观金融政策支持,有很多精英,但是总体来说它还是靠投入,靠外延这种方式来增长的。

  现在当这些住房人均面积到20、30平米的时候,无论是市场还是土地,还是资金,还是人才各方面,它总是有限制的。维持一种企业的运营形态,我们在做战略研究的时候,一个企业应当是做一个有投资能力的或者有房地产开发经验的投资者,房地产开发和物业、实业的运营经验,我是从这个角度来说。

  余钟斌:在未来的话,商业地产会占一个什么样的比例呢?

  李明:现在商业地产、养老地产都是很热的词,远洋自身的信息不重要,我想给大家分享两个观点。本身我是中国房地产协会商业地产和旅游地产委员会的主任,但是确切来讲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实际上应当讲叫实有资产或者资产的持有运营,至于它是不是商业,这个不打紧。香港那么多别墅,80%不是私人拥有的,是私人租用的,住宅也可以。但是商业本身也是有风险的,顾云昌先生老说是馅饼还是陷井,要真的讲泡沫的话,下一轮泡沫一定就是商业,因为它确确实实占用了很多资源,占用很多市场,但是否有持续运营能力,这个不一定。

  大的泡沫就是商业地产,小的泡沫就是养老地产,因为我对养老也是研究了很长时间,原因是什么呢?中国没有几个是成功的,可以响当当的称之为是养老地产,都是地产。现在中国最有前景的是什么?是养老产业,不是养老地产,但是远洋本身在这方面都要做实,我们从今年开始,每一年都将有30万平米以上的商业物业投入运营,这个不是今天,是五、六年前做了投资,做了铺垫,然后才有了今天。我们第一个养老项目,养老服务项目明年可以投入运营。

  余钟斌:跟您提前预约一下,台下有急着要跟您做一个专访。接下来问一下梁总,您刚才也说在文与商的发展路径,我也很关心星河湾在未来的发展,您之前是做豪宅这一块,您也提到做旅游地产,在未来五年或者十年一产品规划方向。

  梁上燕:星河湾涉及旅游地产不多,但也有交叉,比如每个地方有一个酒店,这也和旅游有关系。未来所指商业地产思维要改变,当产生利润了,我认为它都属于商业地产的范畴,只不过它细分不同范围。刚才几位嘉宾都谈到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必须要有普世的价值,未来中国占了世界的1/4,因为黄金年代在中国。如果我们还是叫做中国制造,而没有中国创造,美丽中国去跟世界对话,还是自己闭门造车,我相信中国赢得世界的掌声不会多。我相信在今天这样一个论坛,我们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未来中国能从中国制造变成商业旅客品牌,变成从文化、旅客的出发点,之后才是商业。只要你在品牌和文化做得到位,你的新性购得话,大家都各自有特色。这样中国未来更多的企业才会赢得更多的掌声,这需要团队、高峰、执行力。

  只要是我们跟中国未来创造有关系的,我们对外行业里面就是一个大团队,企业里面我们本身是有小团队,但是大家坐在这里都有一个对世界说话的普世价值,这就是团队。之后是高峰,我们自己有各自的特色,最重要的是执行力,我们各自认为的跟世界对话的普世价值,把我们的品质、品牌、品位做出来,中国才不会说当你有了利润之后,被世界去指着你骂,应该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和我们的产品赢得更多的掌声,这才是我们大家一起值得去努力的方向。

  余钟斌:接下来个问题提问一下陈总,陈总也提到华业是07年在北京有了业务,想听听到华业以后工作的一个方向,第二个问题就是顾会长也提到进入一个白银时代,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对职业是怎么规划的?

  陈顺:我个人觉得职业经理人跟老板有很大的区别,老板说什么是什么,职业经理人是老板说什么听什么,所以我觉得职业经理人应该做好它的定位。在未来的房地产发展中,这个市场一定是越分越细,越来越专业,发展商、运营商、开发商,各有各的职责。

  另外一个房地产它的产品将会越来越走向标准化,所以我个人觉得,作为职业经理人应该在这个市场当中有很大的发展。另外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也都应该是为了房地产这个行业,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在过去由于房地产各方面受到社会上的非议,我觉得我们应该为了房地产受到社会的尊重而工作,而努力。谢谢。

  余钟斌:接下来问一下陶总,前面提到以甲方为中心做一些工作,从未来的十年更加追逐品质,追求产品。整个行业都在做一些转型,业务重点会不会在未来有一些转变?

  陶滔:我们作为设计人员理想来说,我们非常希望能有一个专业上的回归,能说到一项作品是我设计的,但是这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在社会发展以及市场发展过程中非常难。为什么我们现在开发商可以花很大设计费去国外请人,为什么大量倾注于创新设计这一部分资金放到国内去设计,我们出了一个莫言,之前他的书没有人买,没有人看,搞了一个奖,这就不一样了。我们出一个王朔,很好的设计师,我们那时候都认为他只是一个乡村设计师,获奖以后,很多投资商就打听能不能请此人设计,我说那你不赔大方了。

  所以很重要的一点,设计能得到承认,能获得一点地位,必须是社会意识的进步,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水平要有提升,我们才能获得这样的机会。当然这是一个正常的进程,是我们从一个最早的残破的房屋制造,到真正进到里中国的设计这样一个进程,这是客观的。

  另一个层面,在今后十年,下一个十年是白银时代,再下一个十年是不是就是青铜时代了?青铜时代的产品是设计,黄金二十年关键是黄金,不在于设计,因为黄金不需要设计,所以这里面有一个价值的过程。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社会肯定是进入到快速城镇化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作为一个设计机构,会跟更多的关注于一个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过程。

  这样一个过程,给我们提供几个方面新的观点和认识。第一是土地转变,农村集体土地的概念转变成可建设用地,国有土地的概念。第二是人的转变,从一个农民转变成一个城市人,这是非常关键的转变,我们从30%城镇化水平计算到现在48%点几的水平,实际上这里面有3亿农民工,没有真正彻底的获得城市化,很重要的就是没有获得城市的住房,或者是租赁城市的居住房屋,这里面有很复杂的内容。

  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我会面临着庞大的需求,但这个需求不仅仅是房地产,还有其他的。所以房地产业在这个领域,城镇化进程中,需要提升自己的水平,包括它的质量,不是单纯的数量追求,而是进行质量的转变。这是在今后十年里,设计也在追求设计水平能力的提升。

  余钟斌:非常感谢。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场论坛暂告一段落,20年荣光、荆棘与梦想,这是我们重点的话题,我们未来还会展开一些系列采访以及深度报道,希望大家一起参与进来,也请大家继续关注,谢谢大家,谢谢各位嘉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本文导航

  • 第四届地产中国论坛暨2012年度红榜颁奖
  • 李家明:第四届地产中国论坛意义尤大
  • 冯小峰:望把拉斯维加斯的特点带到中国
  • 谢红玲:房地产行业开始走向成熟
  • 顾云昌:十八大后看房地产
  • 任志强:市场规律与政经周期悖论
  • 巅峰对话一:产业融合扩容地产
  • 巅峰对话二:20年荣光、荆棘与梦想
关键词: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