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破解行业瓶颈迫在眉睫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能源供应逐渐趋紧、应对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建筑节能减排不可避免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日前,在北京大学举行的“公共建筑节能机遇与挑战”的论坛上,行业专家及业内人士纷纷表示,尽管建筑节能潜力巨大,但在实际操作领域,仍有一些理念上的误区和政策、市场上的瓶颈需要突破。
原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办公室执行主任王树茂认为,公共建筑节能潜力巨大,相应地也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吸引企业投入,对于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缓解财政压力是有现实意义的。然而,当前在公共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存在九大问题,包括节能服务公司资格认定、设备采购、节能量审核、项目融资来源、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等等,尽管政府已经认识到合同能源管理的优越之处,并于2010年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但如果各级地方主管部门不加快制定实施细则,这些问题就会极大地阻碍合同能源管理在公共建筑节能中的作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项目合作处处长张小玲从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在论坛的主题发言中指出了我国公共建筑节能工作中可供改进的一些误区和盲点,如重“能耗量”而轻“负荷”,重“改造”而轻“设计”,建筑能耗统计尺度以用电量为主,未综合考虑环境、资源影响,忽视室内热工环境、新风量等;并据此提出八项改进建议,尤其强调了应从设计和施工阶段提高建筑质量,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运行阶段要控制总的一次能源消耗,采用环境友好型节能手段。德国的被动式房屋和北欧一些国家采用的速生林木结构房屋或可为我国的公共建筑节能提供有益的借鉴。
北京中科锐智电气有限公司总裁王明建在论坛的发言中表示,大型公共建筑(如商场、文体活动中心、医院、学校、机关大楼等)的能耗相比其他建筑更为突出,亦有巨大的节能潜力。新建建筑通过技术和设计的配套有望节能50%,而既有建筑也普遍有20%到30%的节能潜力。
王明建认为,虽然建筑节能的潜力巨大,但目前在建筑节能的认识上却存在一个普遍的误区,即建筑节能以采用多少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导向,把建筑节能的重点放在围护结构保温、推广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等新技术、应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等方面,投入巨大,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然而,这种“唯机械论”的工作思路可以打造几栋全球领先的低碳、绿色、节能、环保示范大楼,但对公共建筑节能的整体推动作用却是微乎其微,过高的投入门槛使得其不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在使用新的节能技术、节能产品之外,如何进行高效率的建筑能效监测与管理,应成为建筑节能领域尤其需要关注的问题。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电气节能研究所所长李一力在结合具体建筑能效管理的案例进行分析时表示,建筑节能虽然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理念,但同时更需要的是人们培养“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的节能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