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薄砖趋势与市场:冰火两重天
从15家已经拥有减薄技术并投产的陶瓷企业来看,减薄后的陶瓷砖厚度以5.5mm居多,最厚也不超过6mm,达到了陶瓷板的厚度标准。这与目前大部分陶瓷砖动辄在10mm左右的厚度降低了近50%。
唯美陶瓷董事长黄建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最开始尝试将产品减薄1mm,却遭遇了同行在市场上冠以“偷工减料”的罪名,致使消费者误解并造成了经销商大量退货的尴尬。一家同样在业内颇具知名度的陶瓷企业,其经销商曾在一次工程招标中使用减薄的新产品参与竞标,被工程方以性能无法保证为由而拒之门外。
一直以来,国内消费者对陶瓷砖产品的认识尚停留在“砖厚产品质量就好”的阶段,也惧怕购买偷工减料的产品给装修带来不良后果,影响居住环境与品质。尽管薄砖在铺贴上可以使用传统方法而不必类同薄板需要新的工艺,但其价格却同薄板一般并不“亲民”。常规薄砖的最低出厂价位为85~95元/平方,最高可达上千元,经过艺术加工的装饰类产品价格则更高,超出了一般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预期,产品越薄应该越便宜,为何还越来越贵?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瓷砖是否低碳、生产过程是否节能与产品使用关联度不大,行业内普遍认为的优势无法成为吸引消费者的亮点。大部分网友在讨论是否会购买减薄产品时,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老百姓花钱希望买货真价实的产品,而不会在乎其生产过程是否节能,企业是否为此投入了更多成本,没有人愿意花高价去买一件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实惠的产品,尤其在普通老百姓看来并没有太多科技含量的陶瓷产品。
减薄标准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冷清的市场反馈令企业在是否上马减薄项目的决定上裹足不前;令已经开始生产薄砖的企业诸多顾忌,原本就脆弱的薄砖生产圈子越加士气不足。对政策的期待成为几乎所有支持瓷砖减薄企业的呼声。
政策万能?
国家标准是引导并规范企业行为以及确定产品质量的利器,也是消费者判定产品是否合格的最主要依据。
目前,关于陶瓷砖减薄标准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怎样建立薄型陶瓷砖标准?目前国内已有的陶瓷砖标准中,分类主要为瓷质砖、陶质砖,再细分为有釉与无釉砖,从用途上来说,有地砖、内墙砖、外墙砖、广场砖等等。标准的建立是否会分类又该如何分类?一是建立了薄型陶瓷砖标准后,是否要“限厚”?即薄型陶瓷砖标准只是作为一类新产品的标准如陶瓷板标准一样,还是作为新的陶瓷砖标准实施?
对此,尹虹博士曾在本报的《尹博士专栏》中撰文讨论,他提到“我国陶瓷砖标准化经过两次整合,于2006年才与国际标准整体接轨,现行的陶瓷砖国家标准覆盖了室内外使用的干压或挤压陶瓷墙地砖。并以产品7.5mm厚度划分,对产品的强度性能规定了相应要求,规定了小于7.5mm的陶瓷砖产品的性能要求,并不是没有薄砖的标准。不知新立项的薄型陶瓷砖行业标准如何与陶瓷砖国家标准协调一致,如果突破这些基本要求,整个陶瓷砖体系势必将重新定义,也无从谈起与‘国际接轨’,类似产品也无法进入国际贸易。”
企业对标准的期待主要集中在标准中是否会有相关“限厚”的条款,如果不“限厚”,只是单纯出台一部关于薄型陶瓷砖这类新型产品的标准,与已经面世的《陶瓷板》标准没有太多区别。即企业既可以生产厚砖、也可以生产薄砖,而作为消费者来说,在厚与薄之间的选择,消费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转变,即使薄型陶瓷砖相关的质量标准得以出台,却依然难以让大部分企业都参与到陶瓷砖减薄的生产阵营中来,更无从谈起在终端形成如同全抛釉一般的薄砖“潮流”。
如果限厚,尹博士在文中也提到“薄型陶瓷砖要出行业标准其背景还包含了外墙砖企业要做3~5mm厚小砖的诉求,而这些产品往往强度大多达不到厚度小于7.5mm产品的标准强度要求,若要降低标准的强度要求,不仅有整个陶瓷砖体系的问题,还有个标准的方向问题,实际操作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