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薄砖趋势与市场:冰火两重天
尽管薄板的强度等物理性能已经被业界认可,然而消费者固有思维并未转变,对薄板仍顾虑重重。目前大部分薄板主要使用于建筑外墙干挂,或经过艺术加工后成为背景墙等对强度、硬度要求不高的墙面装饰,甚至于代替一些其他板材类产品用于台面或柜体门。地面,成为薄板目前始终无法突破的界限。而减薄后每平米高达300乃至更高昂的费用也成为薄板进一步普及的拦路虎。
相对于市场的接受程度,薄板对于生产企业而言还存在需更换整套生产设备、投入大量费用的问题。生产高投入与市场低收获的强烈对比,成为薄板生产在行业内难以大范围推广又一门槛。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按照《陶瓷板》国家标准厚度小于等于6mm、上表表面积大于等于1.62m2的陶瓷板生产企业仅广东蒙娜丽莎、宁波日泰、山东德惠来等。对于中国数千家陶瓷生产企业的规模来说无疑是沧海一粟。
生产企业的态度间接加大了薄砖产品在市场上的推广难度,孤掌难鸣,无怪乎蒙娜丽莎企业多次发出希望更多加入薄砖生产行列的竞争“邀请”。
当薄板在市场与生产两方面皆遇冷之时,企业将减薄的目光更多投向了薄砖。佛山欧神诺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经理唐奇认为不仅在生产的可控性上,薄砖只需在现有设备基础上进行改造甚至于不用改造就可实现生产;其余包括后期施工、运输、安装,尤其施工上不用单独去研究施工过程,而只需将现有的施工与安装方式进行转化,更容易被市场及客户接受,“市场前景也更好。”
势与市冰火两重天
与唐奇持相同想法的企业虽不多但已经能代表目前行业中的主流态势。
据统计,国内现有15家左右的企业在进行薄砖的实验及生产,包括诺贝尔、亚细亚、东鹏、马可波罗、欧神诺、金意陶、宏宇、新中源、汇亚、楼兰等领先品牌,也标志着瓷砖减薄尽管尚未有明确标准出台,但已势不可挡。
在政府、协会及相关宏观政策层面,瓷砖减薄更是势在必行。在2009年的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东莞)年会上,薄砖就已经成为与会业界人士的热议话题。2010年中,协会秘书长缪斌更是发出了节能减排攸关行业生死存亡的声音,号召陶瓷企业向“薄型化、轻质化”的方向发展,其中薄型化是关键。
2011年,行业中人都无法忘记,在“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为了达到“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目标以及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大会上的庄严承诺,拉闸限电限产成为了不少陶瓷企业挥之不去的记忆。
“十二五”一开局,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的规划中就明确将“坚持绿色发展。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综合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并清晰行业在“十二五”的主要目标就是“轻量化、薄型化、节水型、功能化的新型产品比重明显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全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7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以及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降低。”
今年3月31日~4月2日,第三届全国建筑卫生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三次年会暨标准审议会在成都召开,在这次年会与标准审议会期间,与会的180位代表参加了“薄型陶瓷砖研讨会”与“陶瓷砖国家标准修订研讨会”,其核心就是讨论是否要制定或怎样制定发展薄砖及限制厚砖的标准。标委会也多次表示将在今年内推出陶瓷砖减薄的相关标准。
陶瓷减薄在宏观层面的讨论进行得如火如荼,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对薄砖反映的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