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东八里村改造 这里有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密集的民房、杂乱的环境,这是西安东八里村的表象;但了解它的人,会知道其中凝聚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和一群人的打拼经历。如今,伴随着拆迁,东八里村即将成为回忆。
昨日,备受关注的东八里地区综合改造项目正式启动,东八里地区综合改造项目拆迁安置指挥部在村里张贴的《关于东八里地区综合改造项目的实施通告》和《致东八里地区综合改造全体群众的公开信》等鼓励搬迁的条幅公告,让不少村民心里久久难以平复。
>>拆迁前夕
房屋中介村中揽生意
昨日,记者走进东八里村,村里挂着、贴着各种关于鼓励拆迁的条幅,村口的大喇叭不断地重复着拆迁政策,数不清的保安们在村子来回巡逻,搬家的男男女女们拎着大包小包,货运车、三轮车在村里挤成一团,忙乱不堪。
拆迁在即,一家小超市已经打出全场八折的促销信息。村口,一家房屋中介摆下桌子,不断有人来询问租房信息,可动辄一千七八的房租让不少人无奈离开,“我现在租的房子400块,换单元房得翻好几倍,算了,去三爻村那边看看吧。”村民张先生叹了口气。
“要拆嘛,只能搬了,反正已经提前在西八里村找到地方了。”大学生小徐一边把行李往三轮车上堆一边说。话音刚落,他的同学就忧心起来,“以后西八里村再拆了呢?我还想留在西安呢,租单元房多贵啊!”“哎,到时候再说吧……”蹬三轮帮人搬家的蔡师傅告诉记者,能在西八里村、杨家村找到地方已经不错了,很多人已经往吉祥村一带搬,也有还没有收拾的。“现在还在找地方,不容易呢。”蔡师傅说……
>>回忆曾经
那家店的松鼠鱼味道真好
15年前,小朱19岁,从甘肃来西安上大学。因为不喜欢宿舍的嘈杂,他在离学校一站路的东八里村租了一间10平方米的民房。这幢民房有三层,大概十几间房,房东两口子住一楼。小朱房子每月租金是80元,打水在一楼,是井水,厕所藏在大门后面,有时需要“排队”。
那时,在村里租房的以学生居多,还有些打工的,不像现在还有很多开门面房做生意的租客。房东姓什么,小朱已经想不起来了,只记得两口子话都不多,时常弯着腰拖地或者蹲在水池边洗菜。小朱对面的租房里,住着一对大学生情侣,“很安静,见了面会笑着点下头,但基本没说过话。”
小朱还清楚地记得,那时东八里村口有家名叫“九月”的餐厅,开的时间不短,当年也是这帮穷学生打牙祭的地方,大专毕业的散伙饭,他们也是在这家餐厅吃的。至今他还记得一道名叫“松鼠鱼”的菜,大概卖25元。那时,他们每月的生活费才一二百元,一份红烧茄子盖浇饭卖3块,鱼香肉丝炒菜4块。“那鱼真贵啊,可味道真好!”十多年了,他仍然觉得那是他吃过最好吃的菜了。
“变化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以前都是两三层,现在都盖到六七层了。”小朱说,在他印象里,曾经的东八里村到了晚上,还是很安静的,如今,村里的一楼基本全成了餐馆、理发店、小超市。
兴奋地回忆了半天,小朱突然沉默了,“拆了也好,总要发展的……”他说自己很认同一位网友的话:“这是一个值得回忆但是不值得留恋的地方。” 本报记者宁军
发展前景
据东八里地区综合改造项目拆迁安置指挥部介绍,东八里地区位于小寨商圈建设的核心地带。东八里地区综合改造项目是西安市今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长安南路创建中国著名商业街的重要举措。今年,小寨商圈发展将以实施四大片区改造为重点,全面打造小寨商圈发展核心。
据悉,东八里地区综合改造项目范围东起芙蓉街、西安石油仪器勘探总厂,西至长安南路,北起雁塔西路,南至昌明路,包含范围内和昌明路南侧的东八里村集体土地,以及部分单位国有土地。该项目紧紧围绕打造顶级商业、顶级酒店、顶级写字楼、顶级住宅四个顶级的设计思路,以全新的建设理念打造充满时尚气息的西安市地标性建筑。改造项目规划定位为集购物、休闲、金融、商贸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计划投资70亿元,建筑规模约为100万平方米。
本报记者宁军赵伯平
马上要搬迁了村民不舍、迷茫、憧憬
73岁李奶奶
“我舍不得我的家,多守一天是一天”
昨日下午1时许,73岁的李奶奶坐在自己家门前,看着眼前因拆迁而忙乱的村子,眼里全是不舍。同村的王奶奶刚参加婚礼回来,问李奶奶:“咋没见你去呢?”“没心情,我要守我的家,多守一天是一天。”李奶奶说,今天原是本家一个孙子的婚礼,但她不想去,一走到村子里看到搬得乱七八糟的,想到这个她住了50多年的地方马上就要消失,心里就不是滋味。
李奶奶还记得,50多年前刚嫁到东八里村的时候,这里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大家住的都是平房,旁边没有大学没有商厦,全都是田地。大家每天下地干活,有说有笑心情很好。后来村子旁边成了城市,村里人就开始盖楼收房租。李奶奶说,她家里4个孩子、两个老人,老伴儿身体又不好,她一个人硬是节衣缩食将房子盖了起来,后来孩子们长大了经济情况好了,这才一层层盖成了现在的5层楼。
“我舍不得我的家!”李奶奶说着说着就抹起眼泪。她说,95岁的婆婆前年去世,老伴儿去年也走了,现在就剩她一个老人,这个家就是她唯一的念想。平时和街坊邻居们聊聊天,晚上去大雁塔转转,逗逗孙子,这些就是她全部的快乐。而马上,她的这些快乐都将随着拆迁一去不复返。
“您想开点,这都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李奶奶的儿子说,老母亲这一周来每天以泪洗面、不愿出门,全家人看着都很难过。
41岁林先生
“突然要去寄人篱下,心里真不是滋味”
41岁的林先生最近天天忙着找房,要搬家了,家里5口人,上有70多岁的老人,下有刚刚3个月大的儿子,跑了很多家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房子。
“人家一听说有老人有孩子,就不愿意租给我。”找房子四处碰壁,林先生心里憋屈得很:“平时在自家自由惯了,突然要去租房子,心里真不是滋味。”房子难找,房租还贵得不行,稍微好点的三室一厅都要2000多元一个月。林先生说,他们村的人大都以收房租为生,以前每年光房租就能收入20多万,以后没有了收入还要支出,自己又没有工作,虽说拆迁每月每人都补贴有800元钱的过渡费,但林先生觉得远不够花。林先生无奈地说,可能要出去给别人打工,不然该坐吃山空了。
26岁女孩
“以后这里会更好,希望还能回来住”
26岁女孩范婷从小在村里长大,但提起离开这里,她和那些年长的人表现得截然不同,很是轻松愉快:“以后这里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范婷说,他们全家已经在南窑头找到了一套3室1厅的房子,爸妈、弟弟弟媳和她最近就会搬过去,家里人都觉得拆迁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心里没有太多不舍。就是想着要从公交地铁很方便的东八里村搬走,一时间出行还有些不习惯。
“希望以后还能回来住!”范婷说,她喜欢这个地方,希望以后这里变得更美,他们村的人还能回来住在一起,享受改造后的美丽家园。 本报记者 赵瑞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