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房身陷几重“门”
精装房身陷几重“门”
万科精装房还未走出“毒地板”事件,又一头撞进了“纸板门”;星河湾某楼盘业主集体投诉精装房与样板间相去甚远;中海橡园国际精装房新房“劣迹斑斑”,地板开裂、色差明显,墙面渗水严重并出现空鼓……最近一段时间,层出不穷的精装房质量问题不仅“丰富”了电视画面、报纸版面,也不断冲击着消费者的宽容底线,考问着开发商的品牌形象。
能够助推住宅装修产业化,便于控制工程造价和装修质量,有益于节能环保……曾几何时,打着各种“动人”旗号的精装房一度成为不少业主的首选。只是,在光鲜外表和响亮口号背后,质量、成本和售后等问题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心力交瘁,并对行业力推的精装房产生种种疑问。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万科、中海、星河湾爆出的精装房质量问题只是冰山一角,若不及时对精装房加以规制,越来越多的“门”将被渐次推开。
消费者一问:
精装房何时走出“质量门”?
从深圳万科“地板门”、“纸板门”到太原星河湾精装房的各种“质量门”,国内商品房精装修质量问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今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没有出现丝毫松动,处在重重压力之下的开发商往往选择控制成本,压低材料商报价,高价出售精装修房,这已是众多开发商的默契“共识”。为精装房提供产品的家具、建材商对中标价格、产品批次、质检证书三缄其口,精装房原料采购链成了“商业机密”,消费者最终看到的只是华丽“外衣”。
前段时间,由安信地板“领衔”的甲醛事件使得一些使用劣质漆的木制建材企业如履薄冰。在低价竞争中,某些不法商家为了赚取利润,甚至将工程漆用于木门,这无疑给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再比如电路和水路等隐蔽性工程问题,一般难以在验收过程中被发现,只能在后期的生活居住中发现。而等业主发现的时候,开发商早已卖完房子退场了。
装修质量不仅与建材、部品质量息息相关,与施工人员的操作也有直接关系。在精装房施工过程中,某些开发商选择的装修队伍不稳定,缺乏精装修产业工人,精装房的工程质量难以保证。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安装马桶不讲究施工时间外,其他工序对时间都有一定的要求。倘若墙体和地面没有干透就进入刮腻子、铺木地板等工序,业主入住后必然会出现问题,而这会误导业主认为是产品问题。
消费者二问:
专项标准规范缺失何时终结?
目前,关于住宅精装修有一些零散的质量规范和标准法规,但系统、具体、针对性强的专项法规一直处于缺失状态。
早在2003年,我国出台了被称为“健康入住标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控制的化学性污染物质涉及甲醛、苯、氨、氧等,并要求进行一户一验收;还有被称为“工程验收标准”的《民用建筑环境污染物控制规范》。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精装房都是按后一种标准做抽检的。
在精装房的验收标准方面,目前北京市对于住宅质量实行的是分户验收,由建设、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共同参加验收。但如果是精装修住宅,通常的做法是在毛坯房验收并完成装修后,开发商再组织业主进行二次验收。装修验收属于住宅再装修范围,如果按照普通的房屋质量验收标准,那么验收只针对建筑本身,比如墙面、地面等是否存在质量问题,装修效果与规划设计是否相符等等。至于厨具和洁具是什么品牌、是否合格,并不在验收范围之内。
据了解,现在的毛坯房有“一房一验”检查体系,而精装修房却一直没有被纳入质量监管范围,因此精装修房产品质量往往参差不齐。在售价2.3万元/平方米的中海橡园国际社区,几百位准业主家里都出现了石材地板开裂、色差明显、墙面渗水严重和空鼓等问题,顶层单位的天花板严重渗水,雨水能轻易经过入户花园,流进客厅。而由中海橡园国际开具的验收单却显示该商品房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合格,让人不由心生疑问,这是以什么标准进行验收的?
2002年,原建设部曾出台《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导则》,这是一份关于精装房的引导性文件,提出“精装修住宅在交房屋钥匙前,所有功能空间的固定面全部铺装或粉刷完成,厨房和卫生间的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完成”。其实,我国早在几年前就明文规定要大力推广精装房,并且逐渐替换毛坯房市场。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门一直在各种场合强调全装修、精装修对于建筑节能的意义,要求各地加以推广。然而,由于缺失关于精装房质量、验收、售后等方面的综合性统一标准,相关部门监管缺乏有力依据,开发商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
当精装房渐成楼市新宠,市场亟待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精装修成本究竟几何
一些开发商为了涨价,会把毛坯房改成精装房,房价一下子就上涨几千元。对于普通住宅项目来说,精装修投入占比最大的是石材。如果石材铺装较少,成本就不会太高。诸如此次安信地板事件中被查出的甲醛释放量低于每升0.5毫克的实木复合地板,即使用柚木等偏贵的木材,2009年开发商大批量采购的价格也不过每平方米115元。其余诸如洁具、卫浴等部品折合在整个房子每平方米上,价格也就被平均了。
事实上,对于精装房选用的材料品牌问题,在业内也不乏“行规”。一些开发商为了证明自己的精装房“值钱”,往往会告知消费者装修用材的品牌,购房者在建材市场实地了解以后,确实也会感觉开发商给出的价格“实在”。但等到交付时,看似使用的都是所承诺的一线品牌产品,实际上却是该品牌内最低档次的产品,甚至不如一些中高档的二线品牌产品,其中成本的差距应该不是一个小数目。
再者,在精装房的成本与公摊面积上,业内人士称,开发商通常会与业主签两份合同,一份是《商品房买卖契约》,另一份是《室内装修合同》。但装修合同中通常填写的都是建筑面积,建筑面积100平方米的房子套内面积只有85平方米,另外15平方米是包含楼道、电梯等在内的公摊面积,按每平方米1200元的装修标准来算,业主就莫名其妙地承担了开发商近2万元的精装房成本。
消费者四问:
精装房售后岂能成“鸡肋”?
在现行的精装房家居售后服务中,施工单位和主材供应商只与开发商单线联系,并不会直接接受消费者的“售后投诉”。原因很简单,施工单位必须在施工前交付给开发商一定额度的质量保证金,同时和开发商约定保修期限。这个保修期限由施工方和开发商共同商定,消费者无从得知。所以,施工方也自然无需和消费者直接联系,施工方的直接负责人是开发商而不是消费者。而且开发商在交房之后,工程问题基本都转交物业。物业往往是先记录工程问题,然后等待同一类型的问题聚集到一定数量时,让厂家集中一次性维修。但厂家实施维修的具体方式和时间不能由单名业主约定,所以一旦错过维修日,就可能需要等待很长一个周期。
另外,消费者维权问题也是精装房售后的“重灾区”。精装房的房价一般是按面积计算的,如果合同中对地板、门窗、厨具洁具等材料的品牌、型号或者价格进行具体约定,或者说样板间装修标准仅当做参考的话,那么一旦出现纠纷找到开发商交涉时,开发商经常会用“装修成本均摊入每平方米计算,不是单件材料的叠加,地板用了便宜货,但可能在其他方面用了高档产品”等理由搪塞。“拎包入住”使精装房备受青睐,但开发商、物业和材料商之间时常会相互“扯皮”,业主的维权难度非常高。
消费者五问:
精装房为何只是“看上去很美”?
开发商在宣传时称“房屋不仅全部精装修,还赠送电器,客户可以拎包入住,消费者购买的房子和样板间的装修是一样的”。而事实可能是地面大理石有明显裂纹、甲醛严重超标、设计风格与样板间截然不同……“样板间的装修非常诱人,好像走进了高级酒店一样”是许多消费者对于样板间的直接感受,而货不对板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以华润橡树湾为例,某消费者在购买了一套170余平方米的精装房后发现,与样板间相比,所交付的房不仅北阳台面积缩水,卫生间洗手台高度有所降低,甚至主卧室的壁纸也被偷梁换柱,由高档优质的进口壁纸换成了国产仿制品。
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和房地产调控引发的房企对品质的注重,使得精装修的项目越来越多,愿意购买精装房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多。客观地说,市场上精装房的质量也越来越好,但频频出现的精装房问题却让消费者心生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