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房身陷几重“门”
精装房身陷几重“门”
万科精装房还未走出“毒地板”事件,又一头撞进了“纸板门”;星河湾某楼盘业主集体投诉精装房与样板间相去甚远;中海橡园国际精装房新房“劣迹斑斑”,地板开裂、色差明显,墙面渗水严重并出现空鼓……最近一段时间,层出不穷的精装房质量问题不仅“丰富”了电视画面、报纸版面,也不断冲击着消费者的宽容底线,考问着开发商的品牌形象。
能够助推住宅装修产业化,便于控制工程造价和装修质量,有益于节能环保……曾几何时,打着各种“动人”旗号的精装房一度成为不少业主的首选。只是,在光鲜外表和响亮口号背后,质量、成本和售后等问题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心力交瘁,并对行业力推的精装房产生种种疑问。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万科、中海、星河湾爆出的精装房质量问题只是冰山一角,若不及时对精装房加以规制,越来越多的“门”将被渐次推开。
消费者一问:
精装房何时走出“质量门”?
从深圳万科“地板门”、“纸板门”到太原星河湾精装房的各种“质量门”,国内商品房精装修质量问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今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没有出现丝毫松动,处在重重压力之下的开发商往往选择控制成本,压低材料商报价,高价出售精装修房,这已是众多开发商的默契“共识”。为精装房提供产品的家具、建材商对中标价格、产品批次、质检证书三缄其口,精装房原料采购链成了“商业机密”,消费者最终看到的只是华丽“外衣”。
前段时间,由安信地板“领衔”的甲醛事件使得一些使用劣质漆的木制建材企业如履薄冰。在低价竞争中,某些不法商家为了赚取利润,甚至将工程漆用于木门,这无疑给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再比如电路和水路等隐蔽性工程问题,一般难以在验收过程中被发现,只能在后期的生活居住中发现。而等业主发现的时候,开发商早已卖完房子退场了。
装修质量不仅与建材、部品质量息息相关,与施工人员的操作也有直接关系。在精装房施工过程中,某些开发商选择的装修队伍不稳定,缺乏精装修产业工人,精装房的工程质量难以保证。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安装马桶不讲究施工时间外,其他工序对时间都有一定的要求。倘若墙体和地面没有干透就进入刮腻子、铺木地板等工序,业主入住后必然会出现问题,而这会误导业主认为是产品问题。
消费者二问:
专项标准规范缺失何时终结?
目前,关于住宅精装修有一些零散的质量规范和标准法规,但系统、具体、针对性强的专项法规一直处于缺失状态。
早在2003年,我国出台了被称为“健康入住标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控制的化学性污染物质涉及甲醛、苯、氨、氧等,并要求进行一户一验收;还有被称为“工程验收标准”的《民用建筑环境污染物控制规范》。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精装房都是按后一种标准做抽检的。
在精装房的验收标准方面,目前北京市对于住宅质量实行的是分户验收,由建设、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共同参加验收。但如果是精装修住宅,通常的做法是在毛坯房验收并完成装修后,开发商再组织业主进行二次验收。装修验收属于住宅再装修范围,如果按照普通的房屋质量验收标准,那么验收只针对建筑本身,比如墙面、地面等是否存在质量问题,装修效果与规划设计是否相符等等。至于厨具和洁具是什么品牌、是否合格,并不在验收范围之内。
据了解,现在的毛坯房有“一房一验”检查体系,而精装修房却一直没有被纳入质量监管范围,因此精装修房产品质量往往参差不齐。在售价2.3万元/平方米的中海橡园国际社区,几百位准业主家里都出现了石材地板开裂、色差明显、墙面渗水严重和空鼓等问题,顶层单位的天花板严重渗水,雨水能轻易经过入户花园,流进客厅。而由中海橡园国际开具的验收单却显示该商品房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合格,让人不由心生疑问,这是以什么标准进行验收的?
2002年,原建设部曾出台《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导则》,这是一份关于精装房的引导性文件,提出“精装修住宅在交房屋钥匙前,所有功能空间的固定面全部铺装或粉刷完成,厨房和卫生间的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完成”。其实,我国早在几年前就明文规定要大力推广精装房,并且逐渐替换毛坯房市场。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门一直在各种场合强调全装修、精装修对于建筑节能的意义,要求各地加以推广。然而,由于缺失关于精装房质量、验收、售后等方面的综合性统一标准,相关部门监管缺乏有力依据,开发商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
当精装房渐成楼市新宠,市场亟待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