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建筑设计院谋求创新发展
二
在竞争中联合,在联合中提升。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对外积极建立联合设计团队、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对内,也掀起了机制体制创新的革命。
“设计师工作室”是很多大型设计院热衷的生产组织方式,这对于激发设计师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建院强烈地意识到,以“设计所”为单位的“工作室制”各自为政,独立作战,很容易将强有力的整体资源化整为零,削弱整体技术实力,不利于城市建设项目的多元化需求。因此,面对愈加高标准的不同社会需求,建院开始打造“和”文化,改变以原设计所为核心的生产组织模式,打破界限,着手搭建以项目总监为负责人的项目平台,让最合适的人做最合适的事。也就是,在承接重点项目时,在全院抽调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工程师组成最优化的创作团队和技术力量,形成以项目为核心,新的生产单位对项目负责、对作品负责、对全院的核心竞争力负责。
10万平方米的天宾商务中心、50万平方米的滨海文化商务中心工程、津湾广场等一批市级重点工程的设计,都是实施项目总监负责,各团队无缝对接的杰作。在重大项目面前,建院打破原有生产单元,完成了一个所、一个工作室完成不了的任务,实现了1+1>2的效果。
正在实施的保障房项目就是建院内部强强联合、共同打造完成的佳作。作为本市最大的民心工程,保障房的建设体现着市委、市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承担了全市三分之二保障房的设计,本着对百姓高度负责的态度,该院充分认识到图纸上的每一笔、每一画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干好了是“对”,干不好就是“罪”。为了出色完成设计任务,院内设计八所、九所、十所、机电一所和天泰分院的技术骨干联合起来成立项目团队,由院负责结构的总设计师挂帅,不同团队在一个平台上操作,做到技术、管理、人力配置最优化,坚决不向社会交付一平方米不合格的设计产品。
参与保障房设计的单位不止天津市建筑设计院一家,对于设计者来说,项目的技术难度并不高,关键是房型设计要更充分地体现以人为本。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超小户型如何做到功能完备,让百姓住得更方便舒适?如何最大限度体现空间的立体化、集成化、精细化和人性化?为了让百姓拥有标准统一的住房,建院牵头制定了《天津市保障房设计导则》,通过有关部门批准成为全市保障房建设的唯一行业标准。
三
建筑是凝固的音符,更有着温暖的表情。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医疗所设计援建的宁强天津医院、略阳天津中医院被当地百姓称为健康的“守护神”,成为陕西全省医院建设的典范。全新的设计理念,为患者提供最流畅、最短的就医交通线路,在当地开创了均匀式挂号、一医一患、医患分离、远程会诊等多种新型模式,优化的设计、精细的方案得到了院方、当地卫生部门和政府领导的高度赞赏。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医院就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大楼,是一间间诊室的简单组合,但在建院设计师们的笔下,医疗建筑成了内涵最丰富、充满人情味、拥有最新理念的设计类别。心脏病人的房间应该什么样?老年人的病房不可缺少的设施是什么?治疗脑病的医院地面最好用什么材料?门是向里开还是向外开对病人最安全?一系列人们不曾关注的细节,是设计师们反复研究论证的重点。几年来,建院医疗所的设计师们体会深刻,与一般建筑不同,医疗建筑的设计不仅需要设计师有独到的审美和专业技术,更需要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富有爱心。因此,他们设计的作品是建筑艺术的感性与医疗科学的理性的完美统一。看到设计师们的作品,很多医院的院长不禁感慨万千:“你们虽然不是医生,但你们对医院的功能、设施、医患的需求比我们医务人员还要熟悉、还要精细,你们真不愧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秉承着专业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态度,建院医疗所完成了人民医院、海河医院、中医一附院、中心妇产医院、环湖医院、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等大型医疗建筑的设计,全部作品占全市医院总量的90%。此外,医疗所还走出了本市,业务范围遍及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