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全国各高校在发展新工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与国家级实验室以及行业前沿企业研发中心共同协作,力图实现覆盖前沿学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国家重大工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产业产能成果转化的跨越式发展。
由维思平团队设计的中车集团智汇港园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建筑面积逾38万平米,是旧厂区经过城市更新改造,传承旧厂记忆、焕发新园生机的成功案例。改造后的智汇港园区是包含企业研发、总部、人才配套与商业办公的大型综合产业园。与邻近的北大学府力争共筑产学研高效转化,实现校企共荣,共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迎接未来技术挑战。
区位分析
中车集团智汇港园区选址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北各临现存及在建道路,基地距离地铁昌平站不到600米路程,享有交通便利与道路通达的优越条件。场地周围三面环绕水路,西南方则是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场地在以轨道交通为基础之余,也应把握好校企融通、站城融合的优势与契机,传承城市文脉,助力区域发展。
改造策略
厂区现存大体量的老厂房,以及沿内部道路种植的高大古树,共塑厂区的历史记忆。设计师从文化价值评估和结构体系评估两个维度对现有建筑和景观进行考量,并将能继续发挥空间功能并创造价值的元素加以保存和整合。
基于文化价值评估与结构体系评估,设计师尝试了三种旧厂保留改造的设计思路,并最终敲定与双环结构协同发挥最优效果的解决方案。外环保育古树,重塑园区景观体系;内环整合新老厂房,传承厂区文化基因,共筑科技内核。
对体量庞大的老厂房进行空间划分,各自设置子厂房形象入口;基于结构条件,对部分厂房进行加层、加固,改善通风采光,打造有文化情怀的怡人办公环境。
设计概念
随着旧产能方式、生产效率的日渐低下,产能更新和产业转型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议题。在现有的产业园旧址上,传承产企业的文化精神,并有取舍地保留旧的产业空间载体并赋予其新的活力,是设计师参与这个话题时的优先考虑。中车集团智汇港园区新园的基地上散落着维系厂区历史情感与城市记忆的旧厂房,以及整齐排列的参天古树,如何在利用巧思整合结构上可以支持新产业需求的老厂房并保留部分园林景观的同时,活化整个园区,调动新的产业布局,是此次设计的重点。
基于中车集团“连接世界,造福人类”的企业文化愿景,维思平设计师团队提出了“领创京北,智汇双环”的设计思路。在呼应企业形象的同时,采用双环的平面布局提升园区的产能与沟通效率。在双环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构思了五大功能分区,使双环高效沟通各个片区,满足产业园内部分区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需求。在开发跨度上给予客户最大限度的自由,可分可合,有序开发,意在将产业园打造为全生命周期产品,更好地满足成长型和稳健型企业的需求。
产品落位
科技内环: 由连接器串联的国家级实验室、科研服务中心、院士工作站、会议中心及成果转化基地的科技内核。
2020年,应《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规划》的出台,面向未来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北京大学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其中一项重要任务为依托全国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招徕技术重点创新团队以及群体。
而中车集团智汇港园区正处于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临近位置,为中车集团和北大新工科的校企共荣、协同进步提供了良好基础。为更好地响应国家和教务部号召,设计师团队将为校企协同提供基础的智汇工厂落位在园区核心——双环的内环区域。国家级实验室、科研服务中心、成果转化基地、院士工作站以及会议中心等几大板块,围绕着具象为连接器的内环区域,共同为创新实验和产品转化提供空间保障。
智汇交通:设计师将中车集团的地标双塔、多功能厂房,以及人才公寓和配套设施沿外环放置,围合园区整体,向临街多方向展示集团形象。内部配备中车智慧公共交通系统示范项目,沿外环设置1400米中车集团开发的无人驾驶公交系统,各设立两个公交首末站,方便科研人员往返配套区、研发区和智能制造产业核心区。
空间体系 亮点单体
开放空间 九大节点:在双环的串联下,结合智能制造的机械风格,工程黄,以及中车集团标志性的高铁银,维思平团队依次引入智创之门,红砖客厅,品牌先锋,筑梦走廊,智汇之心,光电港口,产业邻里,感知矩阵,活力天地等九个单体空间节点。在整合的规划下呈现出不同的场景氛围,彰显开放包容的生态底色。
园区入口处的形象设计,灵感来自龙门吊,与中车集团高度相关的结构线条简约有力地标志着园区入口。
招商中心的结构线条来源于飞驰中高铁车头的轮廓,寄托企业在产业创新和研发中实现腾飞的愿景。
在城市更新与产城融合的实践中,维思平设计团队以包容开放的心态,传承厂区的文化记忆,对结构健康的厂房加以改造赋能;同时引入未来化的双环理念,活化园区氛围,提升产能效率,促进校企协同。园区中多处形象单体则个性化地体现了企业形象及对未来新型产业的美好展望。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中车北京智汇港项目
设计单位|维思平建筑设计
业主单位|中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竣工|2021-
建筑面积|38.8万㎡
设计内容|方案设计
项目性质|投标
设计团队|孙哲,李武洲,王璐,吕晓,何宇,魏爽宁,徐媛
主设计师|吴钢,陈凌,谭善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