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nroom 是一间情境体验式的精品订制咖啡豆店,一群热爱咖啡的经营团队希望把咖啡生豆当成一个载体,承载消费者的体验跟故事,在嗅觉、听觉、味觉、视觉的体验过程中,透过日常的消费行为自然而然的协作完成永续,让现代人的永续议题,成为下一代人的日常。
而空间的永续性该怎么传达?倘若对永续的解读限于材质来源和回收性,又未免过度人造刻意,常常室内设计介入空间时,为了展显某种理念,反而把空间的样貌锁住,缺乏弹性及可变性的状态。如果将 (beanroom) 视为概念载体,讨论将是流动、循环的,当空间以型态而非表层样貌去思考,透过定期更新的产品包装变成空间的主角,让固定的陈列架退居一步做配角为商品服务,一来减少设计固化后产生的审美疲劳,二来减少需对应市场潮流与话题性衰退而产生的大量装修废材。这就是我们说的弹性,也是我们想传达的:「透过行为的方式达成永续」。
人的视觉感知是很敏锐的,当重复接收到固定的视觉讯息,人眼会产生审美疲劳而自动忽略,可倘若当商店像是一个有机体不断在成长变化呢?类似装置艺术的橱窗设计乃是储放咖啡豆包装纸盒的列架,包装盒以颜色分类不同风味的咖啡豆,希望藉由消费者的直接参与,根据他们的风味喜好、消费选择,透过拿取产生变化。
街边橱窗的色块非完整、不固定、无可预测地变动着,凹凸各异的皮层是消费延伸出的艺术姿态。而创作非完全经设计者之手,反倒由个体消费造成消逝、变化及不确定性,画面呈现结果又可能影响消费选择,于是周而复始,空间不再是静止不变的庞然作品,它顺时变化,消费就是翻变的动能。当个体立于装置前观看,亦能进一步思考消费行为与数据连动的因果论述:究竟是个人选择影响数据,还是数据影响个人选择?个人消费与大数据在店里构成具象互动装置。
此案基地位置退缩于街道四米的距离,前方有颗六米高的榕树,店铺主体立面因此被隐蔽了起来,如何将消费者引入店铺成为另一主要需求。我们一直在思考所谓的「打开空间」是不是就代表「开放」?除了透过空间的开展,让光线拿捏、创造场域,消费者行为在这个空间形塑出来的可能性,延续「行为式的永续」,不如让所有的消费者或行人参与进来空间,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所谓「行为式的开放」。
橱窗本身的样貌代表的是大数据下消费者对商品口味的喜好选择。原本隐藏在营业者端的数据,被公开化的实体呈现在众人面前。在意义上,也呼应前面所提到的「开放性」。当空间是藉由人的行为去构筑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很趋近于本质的方式,少了装饰性的物件,单纯透过行为去成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