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建筑,应该有着一以贯之的变化,这便要开启一场场持续多年的对话,那是“和一个场域的对话”。时代更迭,我们逐渐远离了只是不停“建成”的年代,转向“维持”建筑,开始关心它们生长、变化、重组的过程。
万物皆有灵,建筑亦如此。当一座建筑的外形被设计师在草图本上勾勒出来的那一刻,所有的生命力与灵气在一瞬间被注入其躯体内,它的生命是设计师所赋予的。随之到来的是漫长的生长,吸收着天地的精华,承载着时代的使命,见证着历史的跃迁。
-变化
建筑的迭代,不仅仅是暴力拆解后的再次新生。而好的建筑更像是一座极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艺术品,需要后人竭尽所能地维护,其功能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变化,但它们会永久屹立。
-重组
时境变迁,通过融入新的建筑和元素与其碰撞,融合,重组,一个更为庞大且复杂的建筑生命体被孕育而生。
如此周而复始,则是属于建筑的迭代。
此建筑改造由普利兹克奖得主David Chipperfield设计,原址曾是上世纪50年代建造用来储藏粮食的谷仓,仿佛过往岁代的缩影,在时光长河中烙下不灭的城市记忆。外立面保留了建筑原有的圆仓,灰色系的高大圆筒依次垂直排列开来,继而在这份统一的秩序中,构成雕塑般的韵律美感。
从建筑场所精神出发,营造强烈的光影与空间形成对比,筒形的建筑曲面上创造出柔和的光线渐变与我们的感官发出碰撞,营造出“失重”的空间感受。
双入口将门厅纵向贯穿,展厅布于门厅两侧,原建筑的十个谷仓被设计师巧妙地根据功能划分为不同的展厅,卫生间与楼梯。进入门厅后宽阔、高挑的空间配合天花的横向线性灯把视线无线拉长,紧接又随着圆仓戛然而止,木模清水混凝土的墙面配合泛光灯将一个个圆仓刻画出一副庄严的深邃感。留下一条仿佛隧道般的走廊,等待着被探索。
进入圆仓内部,在原始筒仓与玻璃盒子的共同作用下,造就方正与圆柱的几何感视觉,极简中的突破与反差,墙面的肌理漆似诉着谷仓所经历的一切沧海桑田,亦是一场对话:工业与现代、封闭与开放、记忆与未来…这一刻圆仓的一切都将得到升华。仓顶则是被设计师用灯光打造的天光,配合墙面上如点点繁星的筒灯与自然光影,仿佛时间定格,置身于一个失去定义,但充斥着意义的“失重”空间。
当重力消失后,所有的一切都将开始漂浮,随之碰撞,反应,粘连,最终一切都将融合。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来都不缺少反应物,缺少的是那些能让一切产生千丝万缕联系的催化物。无论是作为承载着人类物质食粮的谷仓,抑或是精神食粮的圆仓,都在空间的催化下紧密的发生反应,无数的奇异点在此迸发,延展出无限个多维空间,不断更迭,这是空间给予这座建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