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美术馆和A8设计中心共同策划的名为“成都CHENGDU” 的大型展览在2023年12月16日于麓镇A4美术馆正式开幕。“成都CHENGDU” 聚焦于成都在地特质的创造者及其生产的内容,涵盖诗人、音乐人、艺术家、建筑师以及创意产业的从业者等多个领域。在此次展览中,展方邀请了8位艺术策展人对应7位建筑师,联合设计展陈空间;其中,MUDA慕达建筑有幸被邀请作为展陈设计方,与策展人蓝庆伟和策展人释亦智共同为观众打造《长廊》及《丛林》板块。

项目背景
《长廊》板块由策展人蓝庆伟联合五位成都本地画家,旨在将成都艺术家肆意生长的状态浓缩到一个空间中,并通过将各类艺术家的工作状态叠加呈现,表达出独特的意象。另一方面,《丛林》板块由策展人释亦智基于佛教的基本世界观-成住坏空,结合文殊院香园的背景,以观色和观息作为表达手段传递生活美学的核心理念。
那么,如何在将这两位截然不同的策展内容有机地融入到一个300平米的展览空间中呢?


设计理念
《长廊》
“当代艺术门槛很低,走廊很深。”
“流动的自由平面”——MUDA慕达建筑

策展人蓝庆伟说:“与相声人用’会说普通话就会说相声’的自嘲相似,圈内人常自嘲当代艺术的门槛就是没有门槛。” 面对这一诘难的窘境,栗宪庭在一次访谈中作了“门槛”与“走廊”的恰当比喻——“当代艺术门槛很低,走廊很深。”

于是,MUDA慕达建筑提取了传统园林中“回廊”的概念。回廊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起到连接中轴线上建筑的作用,融合内外、建筑与自然的庭院和围合空间,构成廊院。MUDA慕达建筑通过四面墙体的砌筑,围合出回廊的内外空间,形成流动的自由平面。

外廊部分展示蓝庆伟的展览板块《长廊》,通过现代空间的叙事,这些回廊不仅仅是通道,它们被转化为互动和沉思的空间,引导观众穿行于由蓝庆伟展示的作品之间。每件作品都邀请参观者在一步一行之间逐渐沉浸在代表成都文化与艺术的切片中。


深入这条《长廊》,观者逐渐目睹当代艺术脉络的曲折而交融的景象。在不同画家的笔触中,在虚实之间的浓淡变幻中,成都闲适、散逸的表面下,其生命的张力和灵动的底色也缓缓呈现。




《丛林》
“A4美术馆里的《成住坏空》”
“漂浮的茶室”——MUDA慕达建筑

在MUDA慕达建筑设计的“丛林”展区中,空间构思融合了架空与自由平面的概念。通过对传统与现代的深度思考,我们将中国传统园林中底层架空这一元素重新诠释,形成了一个多维度体验的展览空间。

由释亦智策划的“丛林”板块被环绕在回廊的中心,暗示着一段进入‘丛林’的旅程,探索的过程逐渐变得亲密和内省。布局鼓励自由的移动,让参观者在物理和概念上相互联系的艺术作品中漫游。这种设计体现了“流动的自由平面”的本质,其中回廊作为一个界限空间,是不同艺术表达领域之间的阈限。

“丛林”展区的四面墙体不仅定义了空间的边界,还巧妙地设置了不同尺寸的开口,这些开口既是通往内部世界的入口,也是视觉和思维的窗口。游客可以通过这些开口自由进入展区内部,每一次进入都似乎是踏入另一个独立的世界,但整个体验又紧密地与整体空间相连,呈现了一种“大隐于市”的意境。


展区的核心是一个架空的二层空间——“照见”茶室。这个空间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禅宗的冥想空间,提供了一个引导参观者深入内心世界的场所。在这里,参观者可以通过香味、声音和茶挂的引导,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体验内心的宁静和自我观照。人们可以在这里静坐冥想,放空思绪,或者简单地享受片刻的宁静。




“照见”茶室不仅仅是一个供人休憩的地方,它更是一个精神的归宿,一个思考生活美学的静谧之地。茶室内的体验是对繁忙都市生活的一种隐喻,它象征着城市中隐秘的文化空间和个体在社会中寻求平衡和内在安宁的需求,象征着多种市民文化的其中一个切面。

穿梭于《丛林》,在陋室焚香、瓷板佛像画、插花、茶文化的追溯中,观众可以在这个空间中感受到气息与温度。在与充满亲和力的驻理人互动中,静静感受生命的轮回,印记的循环与消散,把冬春夏秋的旅程,慢慢走一遍。


结语
MUDA慕达建筑通过底层架空和自由平面与中国传统园林回廊概念的结合,以及对《长廊》和《丛林》板块空间关系的深入思考,有机地将两位策展人的截然不同的内容融合进一个空间,并将参观者在展览空间的物理旅程打造成为探索艺术与文化的一部分,提供给观展者一次从内心到身体的完整体验。参观者在与历史意义和现代相关性共鸣的环境中与艺术作品互动,在这里,每一步都是一次发现,每一个角落都可能是一次新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