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门产业成长破局路径解析报告(四)_新浪地产网

智能门产业成长破局路径解析报告(四)

提要:智能门产业成长破局路径解析报告(四)

  

       原创:马志华   蒋坤建

       05

  智能门产品的底线功能怎样确定?怎样分级才合理?

  当前,行业内外对智能门产品的认知评鉴比较乱,只要有智能识别和联网控制的元素出现,就往智能的帽子上靠。那么,产品做到什么程度算是智能门?达到什么性能指标才能算智能门?最高级和最初级的智能门分别是什么形态?达到什么功能底线才能冠以智能门的名号?

  这就需要我们站在用户视角去解析,哪些基本功能要求是必备的,是不能缺少的。从用户使用门、同门交互的动作步骤来分析的话,功能完整、理想意义上的智能门,应该完整包含九个动作执行步骤。

  自动探测:识别屋外环境和人员变化,适时作出反应,能够随时从待机进入到工作状态;

  自动识别:发现环境变化和人员,自动启动生物特征识别判定,确认是否执行开锁动作;

  自动呼应:交互过程中同用户的声光影互动,招呼提醒、问候关怀,有人文感情的交互;

  自动开锁:解除相关探测防护功能,用户不需要任何外力动作介入,锁具自动完全开启;

  自动开门:开门机联动匀速开启门扇,无须外界干预,安全保护装置可靠平稳运行;

  自动闭门:授权人员进入房间后,开门机平稳关闭门扇,锁体主锁舌有效锁闭;

  自动锁定:门扇关闭后,根据预设模式锁舌自动上锁,按照场景锁闭防护功能有效执行;

  自动布防:根据时间段和人员身份,启动不同探测传感器等不同级别的防护和通信;

  自动联动:根据进出人员身份,启动同其个人兴趣喜好对应的个性化家居联动设置。

  不同用户进出家门的动作习惯,会略有变化,但大体接近,以上九个步骤是标准智能门应该具备的要素。九个动作步骤涵盖用户同门交互过程的全部环节,如果从消费者层面来谈需求,这些功能动作都是必需的、有价值的、不可或缺的。

  过去几年,好几个行业组织出台过智能门相关的团体标准,侧重点各有不同,因为智能的帽子太大,涵盖的范围没有边界,且行业处于快速发展中。标准要兼顾大多数企业推出的入门级产品,满足行业普惠性和普适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放低了门槛,并没有把这几个步骤作为必选项,避免把标准定得过高,形成磕绊,要照顾大多数企业,让更多厂家入行探路。

  按照目前的技术状况,从实用性和前瞻性来综合考虑,目前行业中的智能门,建议分为入门、中端、高端三个等级。

  入门级,是智能门的初级阶段,产品构成由传统门体+生物识别全自动机电锁 + 弹簧顶门器+ 联网通讯。初级阶段的开门机不作为必选项(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建议适配),是因为开门机的适配率目前还比较低,用户习惯还在培养中,适用于住宅场景的安装布线等相应标准还在完善。入门阶段产品解决了用户免带钥匙、无感开锁的麻烦,同时能远程了解门的开启关闭状态,对门的使用状况能实时感知。如果要实现某些主动防护功能,还需加装感应探测装置。

  中端级,是智能门的中级阶段,由传统门体+生物识别全自动机电锁+开门机+联网通讯+部分探测传感+中控大屏。开门机的高便捷,适老关怀;主动安全防护能力的提高,对产品使用状态实时检测和控制,产品某些趣味性功能的自主调适,产品的使用体验感更好。

  高端级,是智能门理想中的状态,由传统门体+生物识别全自动机电锁+开门机+联网通讯+探测传感+中控大屏+ AI软件+联网管理平台构成,能够悉心考虑用户的某些细分需求,能初步实现某些家居场景的联动,初步具备根据使用者身份习惯自动优化的性能。

  要想持续往高端发展,实现更多样功能,必须建立智能门的服务平台。服务平台的作用就是为智能门、智能门系统提供服务、管理,并接入智慧家庭、智慧建筑联动的软件平台,可应用于电脑端及移动客户端。智能门和智能门系统服务平台的范畴不限于生产厂家、物业服务机构、门窗行业智能家居、通讯云存储服务商、社区安防消防相关等服务平台,可能是立体协作,多方交互的。

  在系统服务平台的支持下,智能门组件是系统中各个独立部分的配件统称,包括但不限于门体、门机、信号探测传感器、网络通讯传输装置、供电系统、能联动协同工作的其他家居部件。在某些条件和场景触发下,智能门和其他组件、家居构件,在特定协议和规则框架下能够协同工作,如智能门的主动通风换气装置能根据户内外空气质量变化,选择合适时间段同室内窗户、其他门的通风装置、空调新风装置等联动协同工作。

  现阶段,囿于行业各项标准体系还不健全,门企和门配上下游不同硬件之间的互通互联没有完全形成,信息孤岛较多,没有协同效应,用户使用场景方面的标准化方案没有形成,行业层面的教育引导较弱。行业内硬件集成厂家在产品方案设计上,还没有做到精细化的分级分层,按照产品交互动作步骤和使用场景来引导门企做配置组合。门企层面对用户潜在需求调研、场景价值分类研究方面也普遍较弱,导致现在用门场景标准定义还没成型,接下来的第6章将围绕用户使用场景展开分析。

  06

  住宅入户门当前作为智能门应用场景的主导领域,各种场景下对应的功能要怎样确立?

  当前,智能门品类的市场启蒙工作已初见成效,对智能门有一定好奇心、有兴趣尝试,愿意尝鲜的消费者已经有一批种子用户诞生。但目前智能门的整体功能特性还是相对单一,在多元化的硬件创新之外,结合软件管理功能,如何实现更多元,更有趣的使用场景,让用户能够直观感受到更多产品价值,场景功能价值,情绪体验价值,是行业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智能门的概念虽然被行业内外强烈追捧,但却鲜有企业能够清晰完整的,按照用户同门的全部使用交互过程,把产品中智能的特性描述界定清楚。在传统门这一实体隔断防护屏障功能之上,在不同使用环境和消费场景下,智能门针对用户不同的需求如何满足。

  行业里真正围绕用门场景的调研很少,智能锁企业有一些深入,但是视角不同,是围绕用户和锁的互动展开的,但对人和门之间的关注太少,需要有企业真正站在消费者实际使用场景上,能够深入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中去做调研,去做挖掘和发现,清晰界定这些需求中哪些是占比较大的刚需(进入到个性化时代,如果成本允许满足个人也有市场)。需要产品经理对用户用门的交互过程,用门的心理变化做分析,兼顾地域文化,环境地理,消费习惯的差别,找出不同维度的重点,把用户遇到的场景空间价值描述清楚,把空间场景模式功能定义出来,对用户做精细化画像。当场景空间能够清晰的层层展现,用户价值就能够清晰呈现,就可以成为宣传引导用户使用的理由,尝试的人多起来,就会成为潮流,就能形成一定范围习惯依赖, 市场培育拓展工作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民用住宅中,常见门类里,电动化智能化做的相对好的产品楼宇对讲门品类,其发展轨迹可以视作一个参考借鉴。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楼宇对讲系统几乎同防盗门产品一起起步,出现背景是为了便于小区楼栋管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楼道,是在住户防盗门之外,设立的第一道防线。住在该单元的住户通过刷卡或密码,不需要带钥匙,可以直接开门;人员进门后,为防止漏关门,闭门器自动把门关上;主人进到家里后,有来访客人到来,通过呼叫主人的入户分机,主人在通话的过程中,确认人员身份,远程开锁信号发出,客人能够进门;有些型号的分机带有拨号键盘,邻里之间可以对讲通话,或者呼叫物业值班室,当时固定电话普及率很低,该功能很实用;可视对讲屏幕出现后,用户可以在屏幕上看到社区物业信息通知,应急情况的播报;某些配置高的室内机还带有安全报警功能,用户可根据需要安装门磁、红外探头、烟雾报警、煤气泄漏报警装置等。随着联网通讯越来越普遍越,某些楼宇对讲企业的产品APP和分机端开发出留言留影,家人/访客留言,拍照取证,社区信息反向发布、出门时一键叫电梯,接收电梯信息等功能。

  在刚开始撰写时本章时,笔者非常想针对各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场景模式做一个全面精细的梳理,在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个人代表的样本量有限,每个人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习惯,生活作息习惯等都区别很大,感觉那样会比较偏颇。所以这里只把大概共性的部分列举出来,仅仅代表两位笔者个人,不足之处还请担待,期望行业内外的企业能够共同思考,智慧激荡,一起完善。

  前几年,智能家居行业有组织编写过一份《智能家居场景功能指南》的团体标准,那份标准详尽细致,对智能家居相关产品经常出现的场景模式都做了分类定义,有兴趣的行业同仁可以参阅这份标准,借鉴他们的逻辑去完善智能门品类的场景界定。通过精细分析,把不同类型用户用门过程中的场景定义下来,形成一套基础指导。围绕不同家庭成员在不同时间段操作入户门的动作过程,设计出细分场景,对产品要执行的功能做规范。在某个具体的场景模式下,产品所有功能和感应探测设备全部按照该场景模式确定的标准启动,集成到一起,该功能方案包提前做好设置,启动对应场景模式时一起联动。对产品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场景做需求调研设计,考虑到同样场景下时间变量的影响因素。

  在开门和关门动作之外, 按照用户不同时间段和身份同门的交互行为动作,大体可分为如下场景:

  a  白天有大人在家时

  b  白天有小孩独立在家时

  c  白天无人在家时

  d  晚上有人在家时

  e  白天老人独自在家时

  f  晚上老人独自在家时

  g  有人在家陌生人敲门时

  h  无人在家准备进门时

  i  临时外出锻炼或购物时

  j  准备外出开始锁门时

  k  需要长时间外出家中无人时

  l  户外发生非火灾紧急情况时(例如地震,街区周边特殊情况需要整栋楼人员快速疏散)

  m 房间外公区和其他楼层发生火灾时

  n  室内向外紧急疏散场景

  a 白天有大人在家时: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普通值守;门的开闭状态检测,有无漏关;上锁状态检测;开门时灯光和声音的提醒设置;门铃提醒设置;

  b 白天有小孩独立在家时:防止低龄儿童独自开锁的硬件按钮或软件设置;当小孩子尝试操作时语音的提醒告警,通知主人采取对策;对讲语音变声;外部有唤醒有操作同步通知大人;如果有自动防盗链的话,开门只开启到30度状态,再大角度开启需二次确认;

  c 白天无人在家时:门口摄像头对异常响动、异常停留的徘徊检测设置;门体相关传感器对主动防护的探测,震动防撬、位移报警;门的上锁状态定时循环检测;

  d 晚上有人在家时:晚间模式和就寝模式的区分;家庭成员全部回家后的设置;内外异常温度和烟雾的探测;就寝时段内保险的锁定设置;              

  e 白天或晚上老人独自在家时:跌倒异常等后同门的联控设置;门铃声光提醒设置;锁具限制保险旋钮使用的设置;紧急情况自行报警同门的联动设置;就寝后可穿戴设备同门的联动设置;

  f 无人在家陌生人敲门时:对人员的拍照,交互过程监控;语音和声光提醒,留言等招呼设置;门口快递的看护;

  g 无人在家准备开锁进门时:防尾随的判断,防劫持报警响应设置;门口客人较多时开门机连续开启保持家人之间的关怀分享,对不同家庭成员的上班下班;进出家时间统计和推送;

  h 准备外出家中无人:锁闭功能的检测,探测布防功能设置,锁闭状态确认;关门上锁过程的声光提醒,有联动设备需要关闭的检测;用户自行设定特定声音提醒,满足强迫症和出门综合焦虑症群体;按时段区分是临时外出还是上班,启动对应设置;

  i 要长时间外出家中无人时:值班模式的设定,全部上锁,探测功能全部启动的设置;定时联动家中窗帘、电视、灯光,形成家中有人的威慑力;按时间段锁闭状态自检,发送消息;门口监控启动,随时预警响应,远程看家增值服务模式的设计,双备份线路值班守卫模式的设计;

  j 室外灾紧急情况时:(例如地震,街区周边特殊情况需要整栋楼人员快速疏散)环境急剧变化的感应探测,小区通报和消防播报的接入联动;紧急信息的中控大屏发送接收,突发情况的传递;

  k 房间外公区和其他楼层发生火灾时:户外情况的获取和观察,消防联动系统信息传递;选择室内等待救援时门的密封抗压功能加强设置;中控大屏通讯功能保持的话疏散路线方向的信息获取;

  m 室内向外紧急疏散场景:快速开锁开门启动;门内探测报警的响应;逃生后锁具外边的开启限制自动解除,便利救援进入;

  高安全戒备模式:遇到陌生人时的探测响应,门扇遇到冲击破坏时的联动警报威慑等;外部并网呼叫通知主人和物业值班人员;门镜或锁体配置的摄像头视野和角度无缝覆盖门口周边;高清记录模式,高清模式唤醒条件设置:有人员进出经停多久;异常噪声或光影、大声喧哗超过正常环境分贝后的启动;

  私密保护模式:摄像头默认非特殊唤醒不开启,没有异动时采用静默或低清晰度记录;软件算法屏蔽邻居对面进出情况,如何让对方感到生活被窥视记录的感觉;

  通风换气模式:在空气质量好的时间段,或者是风力最大的时间段,适时开启该功能,同开窗的联动,让家里空气对流,包括空调或新风的换气等一起联动;  

  针对用户在使用中遇到的情况,例如深夜归家模式,夜晚开门模式,灯光和声音的调节,白天和晚上启动响应方式的差别。特定节庆模式,确认用户的身份,有个性的门体门锁声光氛围设计,音乐联动等。

  在场景模式的设计上,任何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大数据样本,需要广泛的市场调查,从用户的相似需求中提炼,设计相应功能,形成特定的场景功能,在锁具,相关门控配件,门的中控大屏设置上满足用户需求。

  把更多具备探测,执行或计算能力的部件串联到一起,结合用户需求交互习惯形成多样场景,在满足基本场景通用要求基础上,且能叠加特定设计场景。通过一键预设减少重复手工操作,不用逐项唤醒。设计的场景模式越具体丰满,越具备普适性,越好推行,用户选择购买的动因就越强,形成使用习惯的几率就越高,规模应用的可能性就越大,行业需要一起完善场景模式的功能和设定,加速智能门的普及和高质量发展。

  07

  现阶段,从传统门业向智能门进化的过程中,最大的制约瓶颈有哪些?

  门企必须加强智能门整体可靠性方面的管控和测试,把问题概率控制到最低

  7.1

  智能门在传统门体上集成了多样的部件,电子部件多,出现问题的概率比较高,使用情况更复杂,如果出现问题会造成很大不便,对门锁类安防产品来说,可靠性是命脉。

  多年前,永康区域一位从事锁具生产制造20多年的企业负责人,同笔者聊过锁具可靠性的话题。他说,消费者对锁的质量要求非常高,既容忍不了产品质量问题,更容忍不了问题不能被及时解决,没有其他任何一种家居建材产品有锁具这么高的质量期待值。尤其是入户门锁,用户要是遇到锁具坏掉了,打不开门,进不了家门,就特别着急,需要快速解决,刻不容缓,所以锁匠行业同医院急诊一样是全天候24小时服务。

  其他的产品坏了,车啊,家电啊,比门锁贵多少倍,维修售后都有周期,不可能做到像门锁一样必须立刻解决,但是锁具不行,一旦进不了家门,消费者就会骂人,绝对不能容忍。做锁的人,产品很小,但责任不小,要担负的东西太多。

  笔者回答道,锁具产品有点像电线杆里的钢筋,光出力不露面,在机械锁时代(当时指纹锁产品刚刚进入萌芽起步期),用户几乎记不住锁具的品牌,只记住了门的品牌,锁具的属性是精密五金,公差控制精度要求高,附加值比门相对高些。锁厂的品控能力比门企强,一方面要做好产品的设计制造,另一方面对安装使用过程的要求也需要总结,这样就能更好实现高可靠性。有时候门锁打不开并不是锁具本身坏了,使用不当的情况经常会遇到,还列举了亲身遇到的问题,一个用户把膨胀螺丝孔安装盖扣到门框的锁孔上,导致锁体被卡死的案例,有时候出现问题的原因匪夷所思。

  电子产品的质量测试验证标准体系非常详尽,会使用各种手段测试锁具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可靠性。

  门的安装使用地点多样复杂,意味着锁具要同门一样接受各种环境适应力的挑战。行业里小企业很多,鱼沙俱下良莠不齐,价格战当道,门企在选择时要充分评估,对供应商提出要求。有些锁厂本身就是装配型工厂,未必了解产品真正的真实使用场景。除了单独配件试验,还需把产品装在门体上,模拟真实使用条件下,是否存在互相干扰、互相影响的情况,验证产品的可靠性。

  智能锁机械应急开启功能的安全系数有必要提高,补足薄弱环节短板

  7.2

  智能锁配置应急机械钥匙开启是产品的基准配置,防止万一电子部件失灵的情况下,能够开启的保障。目前使用的是机械锁芯,锁企根据自己的产品价位配置不同等级,防盗级别各不相同。在宣传上都说超过B级,达到C级,虽然具备一定防护性能,但同生物识别的安防系数来说,还是显得有点薄弱。

  智能锁的生物识别方式让锁具的安全系数上升了一个数量级,比纯机械的保险系升高多倍,消费者的信任度和安全感更高,但机械应急钥匙拉低了整个防护体系的安全系数。机械应急开启钥匙在紧急情况下,是低成本快速开启的快门,但对于别有用心的人来说,选择该处侵入是就是暗门。行业需要通过某些方式强化保护这个薄弱环节,实现更高安全。  

  如在锁体使用功能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设置应急钥匙开启预警功能,如果使用应急开启功能,锁具要发出预警,并通知主人;在机械钥匙上添加芯片识别比对,芯片对应不上钥匙无法开启;设计位置相对特殊的孔洞,隐藏起来,曲型或舌型号的特殊钥匙等;行业里应该有多样的方案,能够给用户提供更强的安全信任。

  门体接入市电作为常供电系统一定是智能门将来发展的常态标配,行业需要早做准备

  7.3

  关于常供电是否作为智能门的基准配置,在多个团体标准定稿讨论中,是热议的焦点话题。不接受常供电的观点是接入难度有要求,比较麻烦,锁具电池供电可以满足需求,不用特别接入外电。支持常供电接入的观点认为如果接入自动机电锁,人脸识别,其他智能门控,对功耗的需求会大幅增加,要想实现智能的多样功能,必须接入外电。

  从用户角度来说,使用电池的体验受限,功能不便拓展,电池不稳定性因素一直存在,锁具在使用过程中,有时候会莫名其妙的突然缺电,有时候新的电池换上去,没有预警的情况下会突然没电,断电后就开不了门,客户满意度极速下降。谁也不期望天天备着充电宝解决万一的问题,没电问题像定时炸弹一样,触发就很糟糕。

  供电问题在某些时候成为了门体拓展新功能的掣肘,如果要达成电动开闭,长时间联网,必须配置外接电源,在门上导入独立的电源配套,随时随地提供充足能量。接入常供电体系后,门的金属防护屏障身份将向电子安防产品的范围转化,遵从的标准会更高,对产品可靠性要求会同步上升。行业要为此做好准备。

  智能门常供电线路布设方面还没有标准可依,行业需要制定专门的规范

  7.4

  很多行业人士都会有这样的念头:咋了,不就是接一根线么,哪有那么复杂?但透过门框在门扇内布线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真正做到安全、严谨、可靠、耐用、美观的布线,需要几个方面都要做的很细致。

  首先,从门洞附近的墙上导入变压器连线,要有对应插口,变压器的固定位置,美观的嵌入做到不突兀,隐藏起来,做好散热和防火安全,在墙体配合面看起来比较美观。

  变压器变成安全电压的线缆,包括为了稳定性设计防止网络攻击的有线线缆,要从变电口接入口到门框洞口边缘,门框安装面通过线缆之间怎样搭接固定,要包在墙体中间,不影响墙体收口和门套线安装。所以门框必须配置专用的接线盒,且接线位置可以根据需要拆卸,尽可能大一点,方便接线。线缆从从门洞墙体门框安装的空腔内穿过门框,要规避膨胀螺丝安装孔位置,还要防止灌注水泥砂浆或发泡保温材料的污损,做好线缆的保护。

  线缆从门框导入门扇,过线器的型号和安装要求,长时间摩擦碰撞的耐久牢靠性,要保证不同开闭速度过线器都能够准确复位,过线器的抗折抗疲劳性良好。

  从门扇铰链安装位置到锁体,中控屏,开门机等门控部件都需要线路铺设,需要穿过门扇填充物,分别在锁边,门扇上端,中间位置多向走线,布线导管如何固定,如何做到同五金件安装位置不冲突,不影响填充材料的整体稳定性,有效密封的前提下,每一个接口如何固定,避免松脱或滑落,都需要专门的设计,目前行业里随便用套管套下的做法不甚严谨。  

  在安装阶段,还要保护门框里的线缆不被钻孔装螺丝过程碰到受损,不被灌水泥填充物污染,具备一定防潮防水性。同时,由于入户门是金属材料,是天然的导体,虽然是安全电压,但还是要防范漏电。门框产品材质非常多样,除了普通的钢质产品,还会有钢木复合,实木门等非空腔型,门框和门扇都使用铝合金型材,铝型材结构里如何做到平稳规范过线,都需要行业有专门的机构推出标准方案。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线缆铺设还面临着,线缆套管保护,线缆布设工艺,快速接口,方便拆卸检修,有效避免漏电,绝缘加强防护,适当的电磁屏蔽等问题,每个工序和细节都需要有章程规范可依。这些工艺的完善不能指望门企规范完成,那样的话试错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需要有专门的方案和工艺材料设计,目前行业里没有专门的标准,需要行业上下游相关企业一起制定规则。

  智能门配置的摄像头监控可视范围需要具备隐私保护功能,避免无谓的邻里纠纷

  7.5

  家属院小区时代,邻里关系都是熟人社会,能够居住在同一栋房子的,基本是同事,大家知根知底,往来密切,不存在也很难有隐私保护的问题,大家天天见面,一起上下班出行彼此太熟悉了。

  商品房社会化后,进入到陌生人社会,邻里关系往来很少,很多时候都不知道对面住的是谁,年轻人越来越注重隐私防护,不希望被打扰,也不愿意打扰别人,边界感和距离感突出。

  邻里之间缺乏信任感,过份追求所谓的安全感,可能是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不知道对面住的是谁,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作息时间不一样。公共区域的监控摄像头有公共安全群体利益,没有办法回避,但家门口这块过渡地带的权利边界就很模糊。

  入户门外边的空间兼具公共空间和个人空间的属性,很多楼盘在户型设计上面对面门对门的很多,使用人脸识别锁的话,就能直勾勾的照着门口,也照着对面的邻居。近两年来,有关邻居之间投诉对方使用带摄像头门锁影响自己隐私权,侵犯个人生活空间私密性的媒体报道出现很多个,起诉到法院的有多个,最后的判决结果基本都是法院要求拆除摄像头门锁,换成普通门锁。

  类似的判例越来越多,但行业在发展,带摄像头的门锁数量还在直线上升,且功能越来越强大,如何能够在产品设计上,通过技术方法主动规避类似的纠纷,行业层面需要主动应对。例如通过硬件和软件设计,增大摄像头唤醒条件,屏蔽距离之外,淡化模糊视角以外部分的图像,非必要不存储等方式,消除用户疑虑。在产品安装前,通过事先沟通,征求对方意见,减少邻居的顾虑。 

  同时,对这些隐私保护功能,厂家层面需要主动阐释宣传,向公众传达。还可以设计在某些特殊场景下,用硬件遮盖的方式;在软件管理界面能够暂时限制摄像头的功能等,化解某些特殊情况下邻居的不满,避免矛盾激化。

  智能锁具的外面板设计和安装工艺要充分考量防护牢靠性,不能过分追求简洁酷炫

  7.6

  最近几年,建材家居装饰行业盛行极简风,简约风,灰暗风,从家装公司的样板间,设计师做出来的效果图,门店的展示陈列,入户门整体效果都是极简风当道。用户对产品外观要求造型简约,配饰不突兀,尽可能小巧,线条流畅,门框套线不突兀,五金件的安装要位置平齐,沉陷嵌入。  

  相信很多行业人士都有这个问题,为什么审美风格会发生如此大的巨变,整个家居装饰风潮为何如此偏暗简约和灰色系的原因是什么,用户背后的心理变化有哪些?门是家居的重要入口,对家庭空间属性来说,应该是稍微明亮感的温馨,温暖,活跃,阳光,恬静感才对。从门的产品属性来说,有防护感的雄浑美、威武美、豪迈美,大气美更合适。再加上低调点的简约美、奢华美,精致美,各种款式和颜色的组合使用,造就了产品缤纷多彩,千姿百态,多姿多样的美感。

  简约风估计还会盛行一段时间,为了达到简约的风格效果,锁具面板结构特别简洁,安装采用嵌入平齐,边缘很难做防护,按键屏幕都是亚克力材质,相对较脆弱,为了做嵌入效果,要在门扇正面开大面积的穿透孔洞,达到门锁隐藏一体化安装,简约简洁审美风潮的效果,在美观性上的确很棒,没有一点冗余拖沓。

  正常使用状态肯定没有问题,但防护性较弱,锁厂需要配合嵌入式结构配套防护底盒,按照嵌入造型开模具配置专用安装底盒,保护面板也保护锁体,锁体位置是最薄弱的入侵点,需要特别加强。如果锁厂能配套加厚冲压材料的专用安装底盒,把安装加固配件作为一体化产品方案提供给门企,门企可以省略重复开模的成本,锁厂批量生产也具备成本优势。在此基础上,如果把门扇开孔,穿线孔,固定方式等都标准化的规范安装方法一起输出给门企的话,将是双赢,达到最佳的安装使用效果。

  锁厂和门企在产品造型和安装方式上需要兼顾,平衡好外型酷炫和牢靠保护的关系,一切源于安全,更要同时做好快速安装,方便安装,牢靠安装,美观安装几方面的整体平衡。

  智能门上安装集成的各类部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对门的机械实体防护屏障属性产生影响,紧急情况时不影响门的正常使用

  7.7

  入户门相关的产品标准逐渐都在给门的联网探测,智能运用创造先决条件。新的防火门国标征求意见稿中,对产品上预留门磁探测传感器接口已经有明确要求。

  目前,零售端的创新非常多样,很多新型门控部件都在尝试使用,这些部件给门实现更多样功能添光加彩,让门实现更多样的便捷性,人文性。但行业还需从提升产品可靠性,防范安全风险的角度做好准备,完善这些新兴的部件标准,做好性能测试验证,对质量可靠性的把控。    

  从产品设计原则上,不能追求过份的极简,观感必须让位于性能的保证,在特殊情况下能够发挥基本功能,该配备的元器件一个也不能省略。例如锁具机电双分离设计原则,机械系统优先原则,能保证特殊情况下快速的开启,例如自动伸缩拉手,电动插销等五金件,确保需要手动切换时,断电时能够切换到手动,手动功能能够正常实现,手动能满足基本使用功能,手动后不会对产品使用状态构成影响。不会影响到紧急开启,不会影响到快速逃生,不构成任何阻碍。

  部分用户存有联网恐惧症心理,行业需要持续科普宣传,冰释这部分用户的担忧顾虑

  7.8

  大概五六年前,在一次规模很大的行业技术峰会上,一家知名门企的副总做分享,谈到锁具的联网功能时,这位行业人士说他本人认为这项功能非常的不安全,如果使用的话后患无穷。厉害的黑客要是攻击,家里的门丝毫起不到防范作用,从他个人来说,他绝对不会使用联网功能,并且影响他身边的亲戚朋友,让他们也不要使用具备联网功能的锁具,远程开启的风险太大,被外人控制开启实在太可怕。

  当时他的表述赢得部分观众的掌声认同,说明有不少人是担心这项功能的。一直以来,在我们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对网络不放心,认为不安全,尤其是部分年龄大的人,性格保守的。他们不愿意用网络支付功能,不愿意在网上购物,觉得钱放在网上不安全的人大有人在,这类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网络恐惧。

  从互联网开始应用以来,IT行业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至理名言:凡是网络所能达到的地方,都存在网络安全问题,虽然网络设备都有加密认证保密技术,但有时候因为系统底层漏洞,设备某些芯片安全漏洞等原因,某些时候还是防范不住黑客的攻击。网络界的攻防战一直在上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矛盾之间互攻互守的情况始终存在,系统硬件和软件厂家根据各种回馈,也在不断的完善保密堵漏措施,确保安全稳定。

  行业相关的保密法规和标准正在不断完善,锁具产品是进入家庭的最后一道关键防护屏障,对安全性的要求随着行业升级也在同步提升。要让客户相信,未来,联网一定是终极趋势,是不可抗拒的。联网是有价值的,针对远程开锁和开门权限可以设计双重认证,不轻易授权,正常情况的联网只能读取进出信息,不能直接控制,对重要权限的确认需要双重认证,加密认证,不直接开放。

  行业层面要给那些有疑虑的客户做启蒙,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网络安全问题,把保密防范,加密保密的知识和做法,把检测认证机构的测试结果告诉他们。大家都在正常良好使用,只要防止数据滥用,避免用户的进出行踪被调用,就是安全的,有保障的。个别问题出现很多是使用不当导致的,联网是产品实现智能化的必备工具,是不能缺少的,是核心功能,企业层面和法规标准化都在为此努力,要让大家有信心。

  智能锁具的性能有必要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像门一样做出功能分类分级,按照环境要求专属设计,达到最佳性能和性价比优势

  7.9

  机械锁时代,环境对锁具的影响不太大,温度环境变化对机械锁的干扰波动较小,功能失灵情况较少出现。电子锁时代,电池和电路板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在某些特殊环境下功能受到影响。环境的适用性分级方面,有部分企业对安装使用在庭院门上的产品做防水处理,开创出防水锁类别。

  民用产品中,电子锁性能分类不多,不用随身携带钥匙的便捷性和生物特征保密性赢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使用空间场景越来越多样。门行业细分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不可能一把电子锁做到通用适配,围绕特定产品,打造细分竞争力是产品和部品创新的常态。这个时候智能锁有必要借鉴门行业现在的区分方式,对锁具做精细区分,根据使用场景,如高安全指纹锁,耐冲击防爆智能锁(在五金结构强度上下功夫),耐高温智能锁,耐低温智能锁,抗潮湿环境智能锁,抗黄变耐老化智能锁等。笔者的认知角度有限,相信还有更多的使用场景需要专用锁具,需要按需求开发专属适配性能,满足特殊条件下的可靠使用。

  在微创新的角度上,改良耐低温环境的智能锁,通过外把手封闭护罩的设置,在内部增加保温材料,蓄热材料的配件,用保温防护套方式,平时不轻易推开,只在使用的一瞬间滑开,在使用后快速关闭。冬天极寒天气过后就可以拆开,只在冬天或平均气温低于多少度时加装使用,解决极度低温环境下锁具无法使用的难题,为了减少待机功耗,可以平常不工作,加装某个机械按钮,正式启动前用机械按钮唤醒。

  对炎热区域半户外高温环境下使用的智能锁,加装隔热板等反射材料,减少高温对产品老化的影响,通过某些外接模块组件让客户在特定条件下应对环境考验,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同时,通过专属适配,专锁产品专门使用,专用区域专门专锁,刚好满足特定需求,质量机能不过剩不浪费,真正把成本花在刀刃上,实现一分钱一分货、两分钱一毛货。

  行业相关企业和协会层面需要对这些产品应用和分类做出标准指引,通过精细分类,界定使用场景和功能基准,引导消费者和门企科学选择,合理适配。

  门体上配置的感应探测器,五金门控部件、开门机等硬件之间的通讯协议和信息保密需要有标准规范

  7.10

  智能门产品要想实现更多的功能拓展,对环境变化快速响应,具备优化调适能力,必须配备多样的传感探测器:门磁传感器、间隙距离位移传感器、震动传感器、高温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异常声响传感器、红外人体检测传感器等,如果有通风换气功能,还需配备温度湿度传感器,通过传感器的信号感知,实现联动功能。

  目前硬件来源多样,各自遵循不一样的产品标准,互联互通困难多,从互通标准层面,具备云服务能力的管理平台应该制定互通标准,包括有线线缆的部分,引导促进不同硬件之间的互联互通,对高安全性的场合,抗干扰,抗网络攻击,保密性能都要做出详尽规范。标准协议应具备持续拓展性,促进产品在升级迭代时,能够无缝衔接,对联网部件的管理,能够在中控大屏大屏管理中枢上设置,配对组网操作难度降低,给用户自行添加硬件,优化功能,升级硬件创造机会。

  平开门机配套的安全保护感应装置价格过高和安全探测灵敏度的难题亟待解决之道

  7.11

  在前边本文几次探讨过开门机的功能意义,开门机价值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行业期望成为标配项。但目前入户门板块整体还是配置较少,核心原因有三点。

  开门机的售价较高,标配的激光雷达保护装置更贵,客户消费能力受到制约,性价比值太低。

  开门机的工艺结构过大,造型尺寸有些突兀,隐藏式不能做到完全隐藏,凸显出来看上去不美观,对产品整体美感有干扰。开门机的安装方法,线路铺设,供电要求,联动设置要求较高,造成障碍,直接导致了开门机的普及率受限。

  有些厂家胆子大,不安装保护装置,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一旦造成问题出现,厂家要承担极大法律风险,且会给公众造成误导,认为开门机不安全。

  在使用中,开门机必须具备防夹伤、碰伤的功能,遇到阻碍能急停,要有有效的保护装置,防止开门机运转过程中,对行动不便年老体弱人群的安全威胁。例如,拄着拐杖的老人颤巍巍地走过来,行动迟缓,如果门扇突然碰到他的话,即使很小的力,都可能导致老人摔倒。老人和小孩突然之间跑动都会成为安全隐患,如果家庭有养宠物的话,宠物的保护也必须考虑到,小动物们并不是全部都能那么矫健灵敏。智能入户门基本是平开门为主,运行开启轨迹是非直线型的,自动门和伸缩门等直线运动型的安全保护相对容易实现,红外传感对射很低成本,基本全方位无死角,能低成本解决问题。

  但居家使用的产品,涉及到千家万户,成本预算有限,不能像公共使用场景配置开门机的平开门,为达到最高级别的安全保护,保证门体不能接触触碰到人,形成无形隔离线保护。

  针对平开门类开门机的安全保护研发,目前行业有用摄像头做动作分析,只要进入该区域就停止运行,达到保护人群的作用,但摄像头的安装位置比较困难,不好确定,训练算法模拟需要时间,还没有完全定型,还没有真正推向市场。

  为了规避平开门天然的安全性不便,沈阳自动门行业一位资深行业人士发明了平移折叠转平开的门机,把安全性能做到了极致,自然而然的开锁进门。但门扇开启到最大后占用位置有影响通行净宽,另外密封性方面还有待提升。这样的创新思路非常好。为了保证平开门的运行空间不受干扰,人们在操作锁具,或智能识别后,都要往后退一两步,保证外开门的门体转动空间够了,才能开启门扇,这样的动作是无效的,体验不好。这样的平移加折叠平开设计是非常有价值的,从根本上改变了平开门开启安全隐患的问题。

  另外,某些厂家有推出低动能开门机,主打不需要配备安全保护装置,通过电路变化检测到异常就自动停机,但还没有经过特别精准的批量测试验证,担心有失灵,万一遇到问题,也很麻烦,行业的普及度不高。相信这些问题会很快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门控电机厂家都在投入力量攻坚,产品正不断优化改良,一定会有稳定的,性价比合适的解决方案出现。

  智能锁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标准寿命时长需要向行业科普,引导用户科学消费

  7.12

  在智能锁之前,机械锁时代早期,那个阶段由于产品精度不高,结构相对不复杂,锁具没有特定使用寿命的要求。博物馆里放了很多年的锁都能正常使用。随着弹子锁等精密锁芯的出现,锁具使用过程会随着使用次数增加有磨损,在体验性上略有下降,但无论怎样,行业里认为锁具是耐用消费品,甚至超耐用消费品的认知已经深入人心。

  最近七八年来,入户门锁发展开始进入到快车道,电子智能锁的比重越来越大,流通使用端主流都是电子锁当道。那么用户群体是怎么看待智能锁产品,认为它的属性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还会抱着对机械锁的态度来标签智能锁,觉得也是耐用消费品,使用寿命应该很长,只要没有坏掉,就无需主动更换。

  这样的观点对么?非也,从机械锁配备电路板和电机,芯片以来,虽然机械五金部件还很多,但身份属性已经发生了变化。更准确的来说,智能锁属于电子消费品,是具备较长使用寿命的消耗品。在生活中,电脑,平板等办公设备,手机和掌上游戏机,耳机等生活电子用品,他们都属于电子消费品大范畴,我们知道,手机的换机频率通常是两到三年,一定时间后就要更换,硬件老化,速度过慢,性能减弱都是换机的理由。

  智能锁具安装到门体以后,就时刻处于待机状态,进出较多开启也会很频繁,电路板处于实时工作状态。锁具行业发展更新速度日新月异,新品不断出现,意味着后面世的产品在观感效果,功能特性方面的体验更佳,能带给用户更好价值。用户主动更换的理由有很多个,同时,随着价格成本的不断下降,不需要太高的预算就能达成。

  那么,在智能锁没有坏、还可以用的情况下,如何引导用户升级换锁,需要行业机构和厂家能一起发声。是否可以借鉴其他同行和国家的经验,例如日本锁具工业协会和锁具安全协会,锁具制造厂家与锁具销售流通企业一起携手,在日本市场做了非常多的宣传启蒙。2012年6月9日开始把6月9日作为锁之日教育日。对锁具使用过程中的保养检验规则有做标准,相关宣传无处不在,告诉所有的相关方,尤其是用户,锁具的使用寿命是机械锁10年,电子锁7年,在这个时间段内,使用的可靠性和体验感是最佳的。当然并不是过了这个时间段不好用,不能用,额定使用寿命能保证产品始终处于最可靠完好状态。过了这个时间,就建议用户更换。在用户买锁和新装锁的同时,就传达相应的信息。

  当前,国家在建筑房屋产业政策上,推崇百年建筑,对建筑部品的使用寿命,建筑使用生命周期的要求大幅提高。整个社会都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平衡综合社会效益,不能浪费社会资源。门作为超耐用消费品的角色已经深入人心,正常情况下十五年到二十年很容易实现,问题都不会太大。如果不是因为款式老旧,审美疲劳,还可以使用更久,最近几年门的整体品质上升,具备更长使用时长的机能。

  由于门行业还没有广泛采用副框,安装过程门框同墙体牢牢结合,如果灌注水泥的话拆卸极为不便,门套包边,收口和地面等连成一体,更换难度极大。在此情况下,意味着很长一段使用周期内,换锁不换门,老门上装新锁,拆旧锁换新锁,配在老门上使用是必然趋势。

  如果行业能够普及推行电子锁到达额定寿命周期就更换的做法,则意味着在一樘门的使用周期中,可能会有两到四次的换锁周期,给锁厂和门企的后市场份额增长创造机会。

  2024年3月7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国发〔2024〕7号文件,期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投资和消费,激活经济活力。

  文件的(七)要求:推动家装消费品换新。通过政府支持、企业让利等多种方式,支持居民开展旧房装修、厨卫等局部改造,持续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积极培育智能家居等新型消费。推动家装样板间进商场、进社区、进平台,鼓励企业打造线上样板间,提供价格实惠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这里不单鼓励智能锁具的更新,对门和所有家居用品,都鼓励换新,不能等到不能用了再换,大家对衣帽鞋袜的消费观就比较大气,大部分人都不是不能穿了再扔,觉得款式老旧就不穿了换新。

  勤劳朴素、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这样的消费习惯放在以前是被正面鼓励的,但现在,需要适时改变老做法,不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样的消费观念已经适应不了时代的需求。要想扩大内需,形成消费市场增量,就必须坚定淘汰老旧,以旧换新的推进。

  综上所述,换锁不单单是锁具行业协会的事情,需要多个组织的联动。国家产业政策层面,消费者相关组织,行业检验机构,门类相关协会,锁类相关协会,使用端的物业管理和维护机构等,都需要一起发声。对用户的建议,不是站在厂家的行业立场上,对锁具制定合理的寿命年限,鼓励用户在达到额定年限后主动更换,鼓励更换,形成新的二次消费和重复消费,刺激需求总量,促进产业繁荣(未完待续)。

新浪地产
关键词:

智能门产业成长破局路径解析报告(四)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智能门产业成长破局路径解析报告(四)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