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漪 | 建筑工程卫生防疫的新启发和新途径
近日,由华诚博远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立邦中国TUB事业群与立邦集团建筑涂料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更新中的新生-可持续发展的医院升级与改造”主题论坛上,全国医建领域专家聚焦医院建设发展与系统升级,共同探讨医院建设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与新材料应用,以专业洞察助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秘书长王漪 作为特邀专家,从技术层面就国家工程建设防疫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接受专访时,分享了医院建设改造升级的设计实践、建筑工程卫生防疫的新启发和新途径以及未来医院建设发展的趋势方向。
王漪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秘书长
住建部科技委工程质量安全专业委专家
Q:您在论坛上详细解读了《民用建筑工程卫生防疫通用技术体系研究》,您能跟我们分享下课题研究的背景嘛?
王漪:好的。我从事医院设计有20多年,2003年非典期间参加了小汤山医院7天7夜的设计与建设,亲历了如何设计建设一个好的传染病医院。2020年,新冠疫情袭来,及时发布了《应急装配式模块化呼吸道发热门诊建设设计要点》,是新冠疫情下,设计行业发出的第一个声音。
在疫情暴发初期,国家卫健委和住建部相关部门就及时通知各个规范编制组,提出针对疫情出现的问题,梳理检查国标、行标中急需修改完善的内容。作为综合医院规范的编制者,考虑到规范中个别条款的增加,不足以让整个行业从工程建设方面对疫情进行系统性的防控。 于是,在住建部的科技计划里,申请了这个课题,期望在建筑工程卫生防疫方面形成一个技术体系,且每一类项目还可进行扩展,尤其住建部特别关注的养老设施、监狱、工地等项目。课题研究很有意义,国内外并没有一个专门针对防疫的专项要求,如果能够系统的去考虑这些问题,未来对我们全社会的防疫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申请课题经过了近一年的文献收集、技术研讨,基本确立了从空间分析到建筑特点,再到区域和城市的研究路径。希望未来为建筑工程领域防疫防灾技术规定、标准制定提供基础,对未来具体建筑类型、空间量化防疫措施提供引导。
Q:您是医院更新的推动者和见证者,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各级医疗机构的疫情防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基于您20多年的专业经验,您认为建筑工程卫生防疫有哪些新启发和新途径?哪些方面需要改造和升级?
王漪:疫情防控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是简单的一个领域就能达成。在防疫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科学的防控政策与高效的管理措施,但建筑空间、建筑设计等工程建设领域也可以有所作为。比如,未来可以仿效人防工程和消防工程,在项目前期整体策划时,即考虑到防疫的重要性,进行科学布局,建立相应的区域规划、工程设计规范、验收标准等,也可以和城市的减灾空间有机结合。
另外,从建筑本身来讲,初步设计时,要系统梳理项目防疫要求、项目最终的标准和目的,再根据初步设计指导施工,这样建筑工程卫生防疫就能做的更到位。当然建筑工程的卫生防疫也要考虑到经济性,在合理的范围内增加需求,且这些需求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在“平疫结合”中不断强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更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Q: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您觉得医疗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王漪:我们是国家快速发展的亲历者。从最开始没有什么像样的医院项目,到现在一个医疗中心就有四五十万平米甚至八九十万平米的规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华丽转变。这也得益于有一群怀揣美好愿景的医建人,一直致力于推动建设更美好的医院。尤其“双碳”战略提出后,整个工程建设行业行成一股新的推动力。
而未来医疗建筑发展有几种方向。第一,医院建设将跟随医疗需求变化而变化。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如何更好地了解医院管理者、运行者和使用方(包括医护人员、患者和探视)的需求,如何设计建设更加适应他们的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这些需求会带来医院业态本身的发展。比如,前些年的内外专科合并,就是根据医疗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的变化。医院的智慧化和信息化,也会令时间节点、门诊候诊等业态跟随时代的变化要进行变化。第二,医院设计将更加人性化。国外的建筑师会针对病人躺在床上拥有更多的绿色视野,而进行人性化窗台设计。这些设计细节,我们国家的医院建设未来也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比如第五代医院设计,会尽量减少竖向交通,提高医院的品质。第三,通过管理手段给予推力,让防疫技术要点落地并实现科学评价。医院是一个能耗大户,目前医院的能耗没有一个非常系统的梳理,没有非常明确的计划指导减排,而且医院和其他性质的公共建筑不同,很多医院管理者的重心多放在医院整个经营运营上,横向看医院能耗确实是比较大。但结合双碳战略,从设计的角度去分析怎样更加减排、更加绿色,还是有很大的空间,但需要来自管理者的驱动力。这个驱动力一方面来自医院自身,另一方面来自医院监管部门,如医院卫健委。如果医院卫健委对节能、环保、双碳指标化,制定更高要求的标准规范,医院才会参照执行。在这种动力推动下,势必会影响未来医疗建筑发展方向。第四,江亿院士呼吁的“峰谷直流”电力系统,是现阶段“双碳”新要求下的技术革命。如果实现,从电气设计角度来讲,直流系统的储能、蓄电,怎么通过直流系统的控制输入和输出将是一个全新的局面,且电动车将成为城市重要的储能资源,有效消纳风电、光电,未来前景非常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