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伟: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与政策展望
房地产行业正加速迈向新周期,房企更重视“产品力”,产业链高质量升级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和机遇,为了帮助房地产企业更好认清配套产业地位和现状,提升建筑质量,提高上下游合作效率,2022年3月29日,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上海易居(博客)房地产研究院主办的“2022房地产TOP500测评成果发布会暨房地产发展高峰论坛”(以下简称“TOP500”)在北京国贸大饭店线下举行,中房网线上同步直播,新浪地产(微博)现场报道。论坛发布了建筑产业链备受关注的《2022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实力TOP500测评研究报告》和《2022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实力TOP500首选供应商服务商品牌测评研究报告》。
会议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伟做了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与政策展望 ,以下是会议实录:
非常感谢房地产协会的邀请,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宏观经济形势的看法和认识。
我的一个观点是今年年初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相对是超出预期的,可能不同人有不同解读。整体看,政策的落实,去年“三重压力”,今年年初中央部署一系列的政策,“两会”有不少政策,找侧重点发力,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这些成效一二月份是有体现的,按照这种节奏,实现全年目标问题不是特别大。但是3月份外面俄乌战争冲击,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对下面政策有一些逻辑关系可以分享一下。
一、各项稳增长措施取得初步成效
5.5%的增长速度目标,按照去年增长速度来看,测算是5左右,所以还有0.5的缺口,就是6000亿人民币,所以我们需要一些政策组合填补缺口。我们看到政策发力的节奏比往年要早一些,从财政来看,1月份、2月份财政支出7%,政府收入20%以上,中央债下来了,货币有10bp降息,1-2月份社融创了新高,“两会”以前出台了工业稳增长和促进恢复困难的服务业发展,政策发力早一点,这些会收到积极效果。效果有几方面可以关注一下:
一是工业反弹还是比较明显的。因为去年下半年拉闸限电的影响,8月份疫情各方面的影响,工业增加值掉到三点几,中央提出来要振作工业经济。从去年四季度到整个年初一系列政策出台工业的回升还是比较明显。1月份、2月份增加7.5%,同比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快3.6个百分点。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在扩张。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有2.3%的反弹,粗钢虽然仍然在负增加,但是跌幅明显收窄。另外观察到钢铁或者水泥库存下降幅度也快一点,整个从工业角度的反弹或者回升力度可以得到验证的。
工业的带动有两个因素:投资、出口。投资因为去年对经济贡献不到20%,GDP增长1个百分点,投资贡献是0.2个百分点。基建对冲效应不是特别足。但是今年各个省,大家关注各地方“两会”发布的文件或者公告,会看到各个地方都在推动项目基础设施的建设,数据上肯定1-2月份比去年四季度回升11个百分点,去年是负的,对投资增量贡献回到11.9%,1块钱投资有0.15、0.17是基建工程。历史上对冲效应高的时候可以超过40%,平均来看也有20%,所以基建发力还是有空间的。专项债各种模式都可以支持。
制造业投资保持比较快的增长。在2015年已经再往下走了,采取“三去一降一补”的措施。进行这五年左右的调控制造业平衡是相对困难的。扣掉7%-8%的价格因素还是有两位数的影响。
而主要的约束环节。去年下半年以来约束里有一块是因为缺电,今年原油价格、产量,市场化交易的电量等等,以及地方上实施的减碳举措,能源短缺对经济影响明年我觉得会减弱。但是现在仍然还有制约经济问题,比如芯片,各个行业“缺芯”的问题。最近大家看主要互联网大厂、消费电子的增长,已经出现了增长势头放缓了,这意味着去年囤的芯片可能要做调整,所以供给会产生一定的约束。
我们也看到一个新的动能,保持比较快的增长。生产新能源、光伏电池都保持快速增长。投资方面,这方面超过30%,出口是15%左右的增长。
这些因素反映了前期政策的落实,如果大家依照计划做就可以实现全年既定目标。但是我们看到计划赶不上变化,经济运行本来就不充满确定影响,外部问题首先是全球经济复苏,IMF今年预测是4.4。发达国家增长本身还不错,美国通胀预期是过去40多年的高增长。东亚像日本、中国、印尼通常不高,因为大家防控没有我们利润,另外产业链完整,统计充足,现在整体讲我对他们家。
美联储已经放松很久了,说要缩表加息,但实际上每次调整都从收紧角度进行缓缩表。现在政策力度,造成俄乌冲突后的供给冲击。因为现在面临问题不是仅仅需求,海战战争的时候8-10%的通胀抑制下去,而现在利率水平是0.5%,不是说刻舟求剑。现在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还没有开始停止,这次反而是扩张的,这样状态下只能通胀会消失我觉得难度也比较大。债务杠杆率上升幅度不应该太大,政府赤字相对是比较谨慎的,房地产也是在降杠杆,收缩资产负债表,债务扩张饲料是比较温和,如果有一天潮水退去,美元流动性退去的时候,会面临财政收支、汇率一定的压力。
初级产品供应趋紧,价格高位波动。油价涨的时候大家很难协调,恨不得早期协调,但这样协调难度就大了。委内瑞拉和伊朗短时间很难提供,因为它被美国制裁很多年了,产能恢复,尤其是工人可能都不一定找得齐。综合叠加,大宗商品价格还是高位振荡的态势。
整个出口,俄罗斯不到3%,乌克兰是千分之三。但是谷物占7.9%。乌克兰占7.8%。无烟煤俄罗斯占15.9%,等等会进一步带来短缺。国际油价、金属价格等等的测算来看,对CPI、PPI结构优明显传导,不明显行业受到结果也不太一样。
除了供给端冲击外,还有出口订单,对出口的影响,出口订单转移的效益。去年两年出口我们都是表现不错的,但是这核心原因是市场金银转移。在美国市场额是增值3.6个百分点,但疫情冲击后下降了54.3百分点,在疫情发生以后,我们有很明显的特点代替,但是这个效应在今年看会有些不能肯定,因为海外逐步地在放宽。
我们最近也面临疫情冲击,我们从原来出口衣服、纺织品,到出口机电产品,产业结构在升级。这也是一方面。这是积极的。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美国已经对我们我们的豁免有很多了,现在还剩352家,占出口美国比例大概在13%,为什么会豁免这部分市场呢之因为这部分商品在美国进口依赖度30%,如果有相对替代的就不会再豁免了。戴琪也说需要对中国发起新的调整。
除了需求对成本传导的影响,还有汇率影响,如果从长期来看,过去十年有两个很强的指标,货币和资本,一个是顺差,一个是逆差,长期来讲,这个确实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短缺可能和资本流动,我们如果用比较简单的变量测,北上资金买卖股票的变化。因为短缺因素可能会放大汇率或者环境的波动,会影响到金融市场,包括企业在外的融资等等。
从外部挑战比起来,疫情散发对经济的影响更大。去年8月份有一次比较大的扩散,因为2022年年底的时候不太可比,去年8月份那一轮行政区大概7个,8月20日高风险、中高风险在7个省级行政区。今年3月15日已经19个行政区了,不管怎么样,这次涉及的面,人口流动也出现大的下滑。二月份我们可能面临最大的压力,这直接影响到消费能力和信心,消费复苏是更加滞后一点,消费提振一个是能力,一个是信心,能力就是通过就业,通过工作可以获得多少钱,现在也率从同时来讲4月份5.5%,跟前面比,但是青年失业率逐年有小幅度提升,尤其对大学生,包括去年教培行业。
消费倾向,2021年消费支出比约为1:0.68,消费能力和信心需要得到提升。服务业生产指数明显落于工业,现在服务业只有4.2,这4.2里还有三大部分是因为信息软件服务的贡献,增加1.63,但是贡献1.3百分点,目前的企业发展信心和预期还不是特别充足。现在都在保民生,保交楼,所以房地产投资实际跌幅有所收窄。但从土地购置、房屋销售和房企业融资等角度看,房地产行业资金循环仍然不畅。政策传导,目前大环境下政策效益,传导到市场到经济还需要时间。不同经济体发展阶段不一样,土地禀赋也不一样,人口密度也不样,房地产政策也不太一样。但是房地产消费、建设规模的变化跟发展水平关系很类似,到了某一个发展阶段之后都会走平。我们在2013年开工了1000万套保障房,这个数字比较高了。但是这几年又有回升,2014年整体是一个振荡区域。大家购买力强一点,所以推高了一些,资产配置率更愿意配地产,所以导致销售去年创新高。但是2013年到现在是进入了平台期,或者缓慢滑落的区间。
地域明显分化。我们做了人口普查,过去10年人口越多的城市人口增长是越高的,当然北京等等的这些城市除外。地域分化对未来整个房地产的格局,空间的格局影响也会比较显著。如果从阶段的变化判断未来地产投资,我们也很难棋盘地产对经济投资有非常大的驱动。
数字经济发展潜力需要进一步释放。如果从全球来看,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了,从疫情冲击下看哪些行业有韧性,如果单看数字化的话,去年下半年整个数字经济恢复力。这里可以有指标,比如市值,全球十大高科技公司里中国已经有三个、四个,但是截至到3月25日,目前腾讯排第一,也是因为港股前段时间有回升,如果没有回升,腾讯已经到前十以外了。苹果8万亿美元,微软2.2万亿。即使非常小的那块,也就是美国的独角兽,每年新增独角兽情况,全球500多,我们只有40多。今年更少,今年年初到3月中旬,中国现在还只有一家,全球90多家,增量领域占比越来越低,前面的朋友或者新企业没有成长,后面很难看到巨头。
2022年宏观经济走势中需要关注的不确定性的因素,按照一月份、二月份状况,总体实现目标虽然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是至少从年初政策设计和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匹配的,但是出现了内外部不确定因素要做调整。
那我们怎么理解政策可能的变化和逻辑呢?经济中不确定性因素很多,要在当中注入确定性因素对冲一下,我觉得有三个逻辑:
一是中外宏观政策周期的差异。美联储或者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会升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我们还要主动作为。最近中美之间利差在不断缩窄,原来美国利率高一些,现在不断收窄。这过程中我们政策会不会受到制约,这倒也未必。过去十年,我们的宏观调控一些大的变化是我们宏观调控有很强的自主性的。但是肯定是质量小围绕着质量大转动,过去十年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中国贡献将近10万亿美元,美国大概7万亿,其他所有经济体加起来不到2万亿。这种情况下中国自己经济的变化对全球经济就是自变量,你就更有自主性来调整。
二是疫情发展和防控的差异。国外很多地方选择共存,但是我们看到的情况是过去两年动态清零,加上外防输入,组合下来经济复苏绩效仍然是全球领先的,但是这一轮疫情看到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三是传统经济循环和新经济循环的切换。我们重化工业之前受基建和地产、城市化、工业化的带动快速增长。但是在20年过去,这些动能都是在弱化的,我们需要保持中高的增长,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动能,传统动能肯定是继续提高质量,提高可持续性,新的动能是不断激发,就是推动科技、金融新的循环,数字经济往“双碳”绿色转型的部分还有很大空间,如果我们观察一些政策这是需要考虑的循环替代的切换,对传统来讲是更可以提高发展质量的。
我们可以列一些具体措施,比如宏观政策需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政策协调性要加强,用好减税降费退税组合措施,加大金融支持实体力度,有效缓解市场主体经营困难和促进重点群体。防疫精准性、科学性,坚持社会面动态清零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干扰。
从老经济循环和新经济循环看到地产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良性循环。新发展模式怎么破题,怎么推动,这也是需要政府和业界共同努力。新经济的发展机遇很好,工业革命的机遇我们没有抓住,我们就需要坚持依法、透明、可预期原则对资本行为进行规范,增强政策协调性和针对性,提振平台经济发展预期和信心。加强初级产品保供稳价,缓解输入性成本上涨压力,实现外贸外资稳定增长。外贸外资的稳定,涉及到国际物流供应链畅通的问题。
按照之前讲的政策逻辑看今年经济演变,全年能不能呈现前低后高趋势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