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定调2022年楼市_新浪地产网
关闭广告

住建部定调2022年楼市

提要:2月24日上午,国新办举行了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张小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主任李晓龙出席。

  2月24日上午,国新办举行了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张小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主任李晓龙出席。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上午好!首先,我代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2021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扣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住房和城乡建设在扩内需、转方式、调结构中的重要支点作用,努力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是统筹疫情防控与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全国市政公用、环卫、物业等行业1100多万从业人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有力保障了城市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组织施工企业全力以赴建设疫情防控设施,加强公园、社区、施工工地常态化疫情防控,筑牢疫情防控屏障。鼓励减免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国有房屋租金,简化困难企业申请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和缓缴程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二是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房地产市场总体稳定,“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成为社会共识。我们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强化省级政府监督指导责任。以“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为首要目标,以法治化市场化为原则,坚决有力处置个别房地产企业房地产项目逾期交付风险。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三是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全国40个城市新筹集94.2万套,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规范发展公租房,城镇户籍低保低收入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165万套。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56万个,惠及居民965万户。引导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完成异地购房提取等5项高频服务事项(住房公积金单位登记开户、住房公积金单位及个人缴存信息变更、购房提取住房公积金、开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全部还清证明、提前还清住房公积金贷款)“跨省通办”。

  四是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在59个样本城市开展城市体检。制定“城市营建要则”,加强城市建设底线管控,防止在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督促各地从广州市大规模迁移砍伐树木等事件中深刻汲取教训,坚决杜绝破坏性“建设”行为。建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制度,加快划定历史文化街区、确定历史建筑。统筹防洪和排涝,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垃圾分类的小区覆盖率达到74%。一批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见效。推进国家、省、市三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五是深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全年开工改造49.2万户。在28个省份81个样本县开展乡村建设评价,查找和推动解决乡村建设的短板问题。制定县城建设“营建要则”,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制定乡村建设“营建要则”,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国90%以上的自然村实现生活垃圾收运处置。

  六是加快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开展预拌混凝土质量与海砂使用专项督查和冬奥会场馆工程质量检查,探索建立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制度。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全年发布各类标准80项。

  七是防范治理城乡建设领域风险隐患。指导做好十堰燃气爆炸等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协调周边省市紧急驰援河南省应对“7·20”特大暴雨灾害。排查整治城乡建设领域安全生产隐患77万个,整治城市燃气安全隐患38.6万处,基本完成全国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摸底和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阶段性整治。梳理工程建设项目全链条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闭环管理机制。

  八是深化拓展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基本建立全国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专项治理“体外循环”和“隐性审批”问题。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取消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资质审批,在15个省份试点下放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审批权限。编制“十四五”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

  九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推进政治机关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创建“党员先锋岗”活动。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锲而不舍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在“增信心、防风险、稳增长、促改革、强队伍”上下功夫,重点抓好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动改革创新和法治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等工作,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提问环节】

  记者:

  请问王部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各方面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那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扩内需、稳增长方面有什么考虑?

  王蒙徽:

  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我们也是补短板、扩内需、增投资、促消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领域。我们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推动扩内需、稳增长,为促进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作出贡献。

  比如,我国现在仍然处于城市快速发展的阶段,城镇的人口规模、家庭数量仍在持续增加。目前,我们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100万,住房的刚性需求比较旺盛。同时,2000年以前建成的大量老旧小区,这些住房面积小、配套差,质量也不高,群众改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的要求都比较迫切。同时我们也看到,新冠肺炎疫情也对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方面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过去大规模的增量建设,我们说的就是新的建设,向存量的提质改造和增量的结构调整并重转变,也就是说,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内需潜力巨大。比如,我们早期建设的这些城市基础设施已经开始老化,比如有些地下水已经不通,特别是老房子,包括一些化粪池现在也经常泛味儿,还有像燃气管道,一方面是老化,另一方面安全隐患也逐渐显现,都迫切需要更新改造。同时,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房和乡村建设与农民群众对现代化生活的需求还不适应,发展潜力巨大。

  我们初步考虑,今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好工作。

  一是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政策的精准性协调性。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保障住房的刚需,同时满足合理的改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努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二是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经过统计,我们希望全年能够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0万套(间)。新筹集公租房10万套,棚户区改造120万套。同时,我们还将加快推进长租房市场建设。

  三是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在前几年改造的基础上,各个地方的工作,包括一些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基础上,我们想进一步推动,通过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创新金融支持方式、促进存量住房用途的调整等措施,把这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同时也是发展工程做好。

  四是推进燃气等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重大工程。今年我们力争开工改造存在安全隐患的燃气管道约2万公里。同时,我们还将有序推进城市供水、排水、供暖管网改造、防涝设施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五是大力推进“新城建”,也就是我们说的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国家、省、市三级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体系,全面推进智能市政、智慧社区、智能建造,协同发展智慧城市和智能网联汽车,通过打造示范基地,加快“新城建”项目落地。

  除了以上谈到的工作之外,我们还将推进适老化城市、社区、住房的建设和改造,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等工作,努力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发挥积极作用。谢谢。

  记者:

  我想问一个有关房子的问题。房地产长效机制实施以来,“房住不炒”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下一步,住建部还将采取哪些举措来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和运行?谢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

  关于房子的问题,大家都很关心,刚才蒙徽部长在开场时作了详细的介绍,我再补充两点:第一,2021年房地产形势怎么样;第二,2022年我们有什么考虑。

  第一,2021年房地产市场情况总体是平稳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着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稳妥实施了房地产长效机制。总体平稳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住房成交量保持正增长。去年全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达到了15.65亿平方米,这也是近几年来的新高,同比增长了1.1%。

  二是房价涨幅有所回落。去年70个大中城市,一手房和二手房销售价格分别上涨了2%和1%,涨幅比2020年回落了1.7和1.1个百分点。媒体界朋友们也看了1月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70个大中城市房价的同比,一手房上涨的有50个,持平的没有,下降的有20个;二手房上涨的有39个,持平的有1个,下降的有30个。

  三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了正增长。全年达到了14.8万亿元,同比增长4.4%。住宅投资同比增长6.4%,比固定资产投资高了1.5个百分点。

  四是去化周期还处在合理区间。一般来讲,去化周期12个月到18个月都比较正常,去年年底的水平是14.1个月,处在合理区间。

  总体看,去年房地产市场运行是平稳的,也证明了房地产长效机制是符合规律的,是有效的。

  第二,关于2022年的总体考虑。我们还是毫不动摇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和手段,加强预期引导,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这是我们总的想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把城市的主体责任和省级政府的监督责任落实好,保障刚性住房需求,满足合理的改善性住房需求,继续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二是增强调控政策的协调性和精准性。重点是做到3个“加强”:一是加强土地、金融和市场监管等政策的协同,二是加强部、省、市的调控联动,三是加强对城市“一城一策”政策的指导和监督。

  三是坚决有力处置个别房地产企业因债务违约所引发的房地产项目逾期交付风险。这项工作是以“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为首要目标,以法治化、市场化为原则,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属地政府管理责任,维护社会稳定,维护购房群众合法权益。

  四是持续整治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去年,我们会同7个部门联合开展了房地产市场三年整治行动,去年整治情况将适时发布。下一步的重点是完善市场监管新机制,大力整治房地产开发、交易、租赁、物业服务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把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好。

  记者:

  住建部在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请问下一步住建部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快推进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张小宏:

  谢谢记者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落实“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脱贫攻坚任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全国2341.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了住房安全保障,历史性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问题。去年云南、青海等地连续发生了6级以上的地震,经过改造的农房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没有发生整体性倒塌,也没有发生一起因房屋倒塌致人伤亡的事件。我在调研当中,当地群众由衷地称改造加固后的农房是“保命房”。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去年,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提出了12条基本要求。

  在选址布局方面,坚持“避害”的选址原则,不在灾害易发地段建房。坚持生态友好、环境友好和邻里友好,不挖山填湖,不破坏水系,不砍老树,营建自然、紧凑、有序的农房群落。

  在农房建设方面,着力提升农房设计建造水平,因地制宜推动水冲式厕所入室,鼓励选用装配式钢结构等新型建造方式。加强农房建设管理,推动建立农村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充实基层管理力量,落实监管责任;加强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和管理,提升工匠专业技能。

  在村庄环境建设方面,提出要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营造留住“乡愁”的环境。以农房为主体,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提升村容村貌。

  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提出要推进供水入农房。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探索小型化、生态化、分散式的处理模式。倡导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源头减量、变废为宝。推动农村用能革新,推广应用太阳能光热、光伏等技术产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拓展村民公共活动场所。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组织农民群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下一步,我们将指导各地抓好贯彻落实。一是指导各地尽快制定当地具体的实施方案,结合当地实际,细化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相关要求;二是根据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经济条件、文化传承、村庄类型等要素,选择有代表性的村庄组织开展试点,探索并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记者:

  去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请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此将如何贯彻落实?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主任李晓龙:

  谢谢你的提问。在我国的广大城市和乡村,有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城乡建设中统筹保护、利用、传承,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特别是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来,一大批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挖掘、认定和保护,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好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

  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9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这是1982年,我国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40年以来,首次以中央名义出台的关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文件,是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为我们做好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意见》明确了要保什么、怎么保和怎么管这三个根本问题。

  保什么,就是要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还要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好古代遗产,还要保护好近现代和当代重要的建设成果,全方位地展现我们中华古代5000年文明、近代历史180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从而立体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

  怎么保,《意见》要求,一是要把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出来,纳入到保护清单中,明确保护重点和保护要求。二是要推进活化利用,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使用价值,加大开放力度,更好地服务公众,将其用起来、活起来。三是要融入城乡建设,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妥善处理新区、老城关系,既要合理疏解老城过重负担,更要保护好老城的肌理和风貌。

  怎么管,《意见》提出,要完善保护传承管理体制,形成国家——省——市县上下联动的保护局面。在国家和省级层面,要完善顶层设计,健全制度机制,分别建立国家级、省级的保护对象名录和分布图,明确保护管控要求。在市县层面,落实属地责任,按照国家和省级要求,加快认定公布市县保护对象,提出保护清单,明确保护规则,完善管理办法。同时,《意见》也明确了要建立评估机制和加强监督检查,问责问效。

  《意见》印发以后,我们立即组织贯彻落实。

  一是推动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我们已经编制完成《全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纲要》,建立了国家级保护对象的保护名录和分布图。同时,在陕西省、云南省开展了省级规划纲要编制试点。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进省级规划纲要编制,推动形成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全国一盘棋的工作局面。

  二是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认定。我们开展了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截至去年底,全国历史文化街区总量达到1200余片,与2016年底相比数量翻番;历史建筑总量达到5.75万处,增长近5倍。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工作,常态化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普查认定。此外,为完善保护对象类型,我们还将组织开展第一批中国历史地段的划定工作。

  三是推进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利用是最好的保护,我们要持续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修缮,补足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短板,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触摸到遗产的温度,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四是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问效。去年国务院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纳入了国务院的大督查,对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了监督检查。我们还建立了国家名城保护评估制度,综合利用多种形式加强评估工作。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覆盖的要求,组织开展专项评估,对各名城保护传承的工作情况、保护对象的保护状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拆除等突出问题,综合运用评估成果,推动问责问效、问题整改。

  记者: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扎扎实实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请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方面有何部署?谢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张小宏:

  谢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城乡建设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一个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去年,中央层面还印发了两个重要文件,一个是《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再一个是《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要求转变“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设方式,推动城乡建设绿色转型。

  近年来,我们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提高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推进绿色建造、政府采购绿色建材、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等试点工作,这些工作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不仅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也为我们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抓紧推动出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推动组团式发展,加强生态廊道建设,严格控制新建超高层建筑,加强既有建筑拆除管理。二是建设绿色低碳社区,加强完整社区建设,构建15分钟生活圈。三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因地制宜推进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优化城市建设用能结构,推进绿色低碳建造。

  第二,打造绿色低碳乡村。通过构建自然紧凑的乡村格局,推进绿色低碳农房建设,加强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等工作,全面促进乡村节能降碳。

  第三,强化保障措施。重点是要研究建立两个体系:一是建立城乡建设统计监测体系,编制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统计计量标准;二是构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碳排放量动态监测和对节能降碳工作的客观评价,形成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共同推动实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记者:

  《“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将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装配式建筑,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请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谢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张小宏:

  建筑业是我们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吸纳就业、保障民生的重要领域。去年,建筑业总产值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1%,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为社会提供了超过5000万个就业岗位。

  北京冬奥会刚刚结束,大家也都注意到了,极具科技感和中国风的冬奥场馆已成为本届冬奥会的一大亮点。像冰立方、冰丝带、雪飞天、雪如意等场馆,备受社会好评。这些场馆在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践行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充分应用智能建造和装配式技术,很好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实现了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可以说既集中体现了我国工程建设水平,也有力展示了智能建造和装配式建筑广阔的发展前景。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5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一是实施智能建造试点示范创建行动。在一些城市开展试点,建设一批示范项目,培育一批产业基地,加快完善智能建造支持政策,打造完整产业体系,培育智能建造新业态新模式。对试点中形成的好的做法经验,我们将及时总结推广。

  二是加快推广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构建数字设计体系,提高建筑方案创作水平和施工图设计精细化水平,促进设计、生产、施工协同,提升建筑品质。

  三是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培育一批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建立以标准部品部件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数字化生产体系,推动形成完整产业链,提升建筑工业化水平。提出力争到2025年,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

  四是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鼓励建筑企业、互联网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等关键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共享和供需协调,提升建筑产业链整体效能。

  五是推进建筑机器人典型应用。研发关键技术,编制相关标准,形成一批标志性建筑机器人产品,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的人工作业,提高工程建设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记者:

  新市民、青年人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充满了期待。去年6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请问,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有哪些成效?下一步对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有何考虑?谢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问题。在2020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要重视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特别是从事基本公共服务的人员等住房困难群体住房问题,努力做到住有所居、职住平衡。李克强总理去年6月份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批准了《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明确了保障性租赁住房五项制度和六项政策;7月份,韩正副总理又主持专题会议,部署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政策出台后,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广大城市居民特别是新市民、青年人普遍欢迎。我们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指导地方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从目前看,人口流入较多的城市都有很高的热情,陆续出台了具体实施办法,落实土地、财税和金融等方面的政策,着眼“十四五”时期,研究确定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目标。从实施情况看,在人口流入较多的40个重点城市,2021年已经筹集了保障性租赁住房94.2万套,预计可以解决近300万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初步形成了多主体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良好态势。现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园区企业、住房租赁企业等各方面主体参与的热情还是比较高。据统计,利用存量土地和房屋建设的保障性租赁住房达到了70%。

  2022年,我们将继续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给。从目前的统计看,全国将新筹集240万套,比去年有大幅度增长。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要抓好6个落实。

  一是落实好土地的支持政策。主要还是在五个方面发力,就是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存量闲置房屋和新供应土地来建设和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这方面,各地都有很好的实践。比如,北京就是利用农村建设用地来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上海支持科研单位、高校等利用闲置土地来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广州还特别支持租赁企业利用非居住的存量房屋改造成保障性租赁住房。在这当中,不变更土地的使用性质,也不要求补缴土地价款,为保障性租赁住房价格能够比市场同地段、同品质价格略微低一些创造条件。

  二是落实审批流程的再造和简化。这个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通过联审方式,出具项目认定书,相关部门按照项目认定书加快办理。上海等21个城市都已经开展了联审机制,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间,提高了效率。

  三是落实中央补助。去年,中央为40个城市在预算内投资补助了28亿元,今年还将加大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支持力度。

  四是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从去年10月1日起,已经开始实行住房租赁企业向个人出租保障性租赁住房可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也就是增值税原来按5%税率征收的,现在减按1.5%计算;对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向其他组织、个人和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出租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房产税由12%减按4%的税率来征收。

  五是落实水电气价格政策。对于利用非居住存量土地和非居住存量房屋来改建和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取得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书后,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一律按照居民价格来执行。

  六是落实金融政策支持。目前,已经把保障性租赁住房列入了城市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同时,对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的管理等。

  我想,一个城市,如果青年人有了希望,这个城市就有了未来。如果我们国家青年人都有了希望,我们国家就有未来。解决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问题,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据了解,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这些重点城市,都提高了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占比,普遍占新增住房供应量的40%-45%以上。谢谢大家!

  记者: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城市更新也是高频词。请问,住建部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方面的整体考虑是什么?谢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主任李晓龙:

  刚才蒙徽部长在介绍时也说了,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到了城市更新重要时期,标志就是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决策部署以来,我们主要是通过政策制定、底线管控、试点示范等方式,指导各地稳妥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正如你所关注到的,目前各地的积极性也非常高,陆续出台了城市更新政策法规,完善制度机制,探索多种实施模式。很多地方首先是开展城市体检,找出问题短板,然后制定城市更新规划、计划,再统筹推进老厂区、街区、老旧小区改造、居住社区建设、既有建筑改造、内涝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和新城建等城市更新项目的落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411个城市共实施2.3万个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达5.3万亿元。城市更新不仅解决了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常说,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城市更新行动是个系统工程,就是以城市整体为对象,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城市体检评估为基础,以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为路径,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行动。下一个阶段,我们将从7个方面来推动:

  一是健全体系。加快构建国家城市体系,明确不同城市战略定位和核心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根据我国的城市化特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市化建设,推动县城绿色低碳建设,使返乡农民回得去、进城农民留得下。

  二是优化布局。核心就是协调山、水、城关系,调整城市空间、用地、产业结构,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开展城市生态修复,促进城市与自然融合共生。

  三是完善功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新改造,完善城市交通系统,提升城市服务和安全韧性水平。

  四是管控底线。对城市规模、密度、强度、特色风貌、安全韧性等划定底线,限制城市无限扩张,严格管控建设超高层建设,防止大拆大建。

  五是提升品质。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风貌管理,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推进城市适老化建设改造和既有建筑改造,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

  六是提高效能。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能市政、智慧社区、智能建造、智慧城管,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七是转变方式。落实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转变由房地产主导的增量建设方式,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谢谢。

  记者:

  刚才部长也提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请问,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进展如何?住建部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还有哪些举措?谢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张小宏:

  谢谢你的提问。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确实是中央关心、百姓期盼、社会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几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跟相关部门一起,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们在开展试点探索的基础上,完善财政、金融、税收等支持政策,不断总结推广先行地区的经验做法,提出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正面、负面清单,健全了激励先进和督促落后机制,指导各地有序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应该讲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给大家通报几组数据。

  2021年,全国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56万个,惠及居民965万户,超额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目标任务。2019年—2021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了城镇老旧小区11.5万个,惠及居民超过2000万户。在各地改造过程中,共提升和规整水电气热信等各类管线15万公里,加装电梯5.1万部,增设养老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3万多个。实践表明,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惠民生扩内需、推动城市品质提升等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是帮助群众改善了居住环境。这是群众普遍认可并期盼改造的最直接原因。各地在改造过程中,顺应群众需要、回应群众诉求,优先改造提升有安全隐患的燃气、上下水等一些老旧管线。同时,因地制宜增设电梯、停车、口袋公园等一些配套设施,以及养老、托育、助餐等服务类设施,解决了一批长期困扰群众生活的难题。比如,不少居住在高层的老人,由于腿脚不便,一年半载很难下一次楼,有的是几年没有下过楼,通过加装电梯以后,这些“悬空老人”下楼晒太阳已经不再是奢望。再比如,很多小区积极营造“无障有爱”出行环境,在楼梯口、楼梯间,增设坡道、扶手等无障碍设施,让残疾人、老人出门、回家的路不再坎坷。

  二是激发了老旧社区的生机和活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最大的特点是“哪里不行改哪里、缺什么补什么”,我们坚决不搞大拆大建。在精心设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闲置房屋、空闲边角地等,进行适老化等改造、增加社区服务设施。这种“微改造”方式,不仅保留了老社区的历史记忆,也促进了餐饮、便利店等社区服务业发展,既拉动了投资,也刺激了消费,老旧小区呈现出新的气象。我在调研当中也听到不少小区居民感慨,“原来的小区是什么都没有,修个东西、吃个饭都要走很远的路,现在不出小区门就能解决了,生活方便,大家住得也就更加舒心了,特别是好多原来搬走的老住户又搬回来了”。

  三是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各地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普遍搭建了居民沟通议事平台,加强党建引领下的基层协商。“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改后怎么管”,都由居民商量着定,真正实现了从“要我改”到“我要改”、从“政府干”到“一起干”的转变。一方面促进了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又大大提升了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信赖感。

  四是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了有益探索。前面蒙徽部长和晓龙主任都提到了城市更新行动,确实,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构建适应存量提质改造需要的制度体系。这几年,上海、重庆、苏州、杭州、宜昌、湘潭、济宁等地,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精简工程审批事项和环节,构建快速审批流程,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明确建设用地再利用和存量设施转换用途的政策。这些改革探索和实践创新,为构建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既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又是潜力巨大的发展工程。下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强化协调配合,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继续深入扎实有序地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一是有序实施改造计划。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统筹抓好新开工项目和往年开工的续建项目建设,切实抓好工程质量,确保改造进度和效果。

  二是探索可持续推进模式。支持各地继续在推进相邻小区及周边地区联动改造、吸引市场力量参与、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完善配套政策制度等方面加快探索,进一步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三是加强督促指导。进一步完善巡回调研和帮扶指导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好经验、好做法和可复制的政策机制,支持和引导各地真正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谢谢。

  延伸阅读

  海口加强楼市预售资金监管:所有房款存入监管账户

  楼市暖意初显 一二线城市房价企稳改善

  年内已有36城发布利好政策 楼市成交底有望在上半年出

  2022年地方“两会”,释放这些楼市信号

  1月楼市成交同环比下降,指数震荡后下行

新浪地产
关键词:

楼市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楼市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