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报告称:房价长期预期不因疫情而改变
日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发布。
《中国住房市场发展月度分析报告》称,只要疫情能够在合理的时期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对住房市场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对中小城市住房市场、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短期影响。房价长期预期不会发生大的转变,大城市市场和中长期市场不会因此而发生重大波动。报告预测,短期内一二线城市房价相对稳定或略有回升,三四线城市总体稳中趋降,少部分城市可能较快下降。
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避免大水漫灌或突击性信贷;以差别化信贷政策为主抓手,实现对住房投资投机的精准抑制,房价潜在上涨压力较大的城市,可通过升级二套以上房贷的认定条件以精准抑制投机;加强房价预期管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报告显示,报告关于住房市场的短期预测认为,一、二线城市以小涨或微涨为主,少数城市可能较快上涨。在城市化大背景下,一、二线城市作为人口主要流入地和高端产业聚集区,住房供求矛盾长期存在。部分一、二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厦门、成都等已经经历了一波市场调整,房价下跌空间相对较小,而潜在的上涨压力相对较大。
从宏观政策环境看,宏观政策的方向将由保障总量需求逐步转向提升微观效率。但在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条件下,宏观政策尚难以出现实质性大幅收紧,货币环境总体仍将松紧适度。这意味着市场利率仍将处于在合理区间的下限,从而首套房贷利率也很难再度回升到2018年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仍有利于楼市的回升。
从房地产政策看,在中央重申“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背景下,一、二线城市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保持其延续性与稳定性,部分热点城市还可能针对住房投资需求出台更进一步调控举措。由于一、二线城市住房总价高、对融资杠杆的依赖度大,在调控政策坚持“房住不炒”的条件下,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仍将受到很大制约。短期内一、二线城市房价总体以小涨或微涨为主,难以出现大涨。
报告显示,部分二线城市调控手段机制尚不完善,且政策对市场的反应与效力传导也需要一定时间,短期内少数二线城市仍可能较快上涨。三、四线城市“小阳春”趋于消退,房价将稳中有降。从城市化总体格局看,三、四线城市收入水平及人口吸引力偏低,住房投资投机需求和二手房市场相对不活跃,房价持续上涨动力不足。从三、四线城市自身发展看,国家对三、四线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多数三、四线城市的城市面貌得到长足改善;货币化棚改政策虽然淡出,但中期内三、四线城市本身的更新改造需求仍较大。这些因素都使得三、四线城市房价下跌的空间减小。因此,2019年初局部楼市的“小阳春”,与外部环境的好转及房价预期向乐观转变有很大关系。今年在经济政策强调提升微观效率、房地产调控坚持“房住不炒”的条件下,三、四线城市局部“小阳春”将自行消退,房价仍将趋于稳中有降。
总体而言,房地产业属于强周期性、波动性行业,长期的政策调控与频繁的市场波动,使得房地产业对市场波动具有一定缓冲能力。疫情对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影响要大于其它阶层,对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冲击要强于大型房地产企业,对中小城市住房市场的影响要高于大城市住房市场,对短期市场的影响要大于中长期。